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教育孩子的方法,對孩子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因此,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心理特點來掌握正確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這些方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點。
(1)學齡前
千萬不要忽略學齡前這個階段,雖然這個時候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但恰恰這個階段是培養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的最重要階段。在這裏我們可以通過一篇小故事讓大家自己來發現其中的奧妙。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於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裏,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的呢?”
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
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麼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裏,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2)小學階段
孩子剛剛進入小學階段之後,對學習是抱著很美好的一個想法的,作為家長應該也注意到了,學校所布置的作業,孩子總是不用家長提醒就自己按時完成,每天去上學的時候也總是很積極,因為學校在孩子的眼裏還是很新奇的一個地方,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去了,是因為學校變了嗎?不是,是因為家長的要求變了。
小學階段本來是培養孩子想象力、創造力、思維能力的關鍵階段,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剛剛學習1、2、3的時候就開始想著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課外輔導班。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父母雙方都上班,沒有時間管孩子,給孩子報個班好有人看管著;但更多的則是堅信“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一定要都有”這樣一些信條,父母的這種攀比心理,導致最後受苦的是自己的孩子。
實際上,適當的選擇一些課外輔導課程,擴大孩子的知識麵,的確是有好處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凡事“過猶不及”,有沒有想過,孩子麵對著沒完沒了的課外輔導,心裏是多麼痛苦和無奈,長期這樣下去,就會導致孩子厭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因此,專家建議父母給小學階段的孩子一定要報輔導班的話還是應該以突出智力開發、能力訓練為主,並且數量不要太多。要留給孩子一個玩耍的時間。
(3)初中階段
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一般意義上講都是屬於中學階段,但是因為初、高中的孩子在年齡上、心理上實際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因為這個階段不僅是他們長知識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長身體的最佳年齡階段。
從小學升入初中,很多學生都要有很長的一段適應期。因為小學的時候,知識的難度有限,學習的科目相對較少,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更是無微不至,甚至生活起居都要顧及到,而且小學階段,孩子所麵對的學生範圍比較小,所以,孩子們總是感覺到自己是很優秀的,這個時候的心理也是比較自信的,但是升入初中後情況則有了很大的變化。
①所學科目增多了,學習難度相應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