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恐懼是兒童最常見的自然心理狀態,正像成年人黑夜中突然撞見陌生人,心會突然撲通撲通地跳一樣。隻不過成年人經驗豐富,懂得如何應付這種不安的狀況,平靜得較快,但小孩卻不能。因此,家長或老師必須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除了鼓勵孩子戰勝恐懼的信心外,家長還可試用以下的方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1)不要刺激孩子
一些家長為了自己教育孩子的簡單方便,常用嚇唬的方法來對付孩子,結果導致孩子產生不正常的恐懼心理。如孩子哭鬧時,有的父母缺乏製止的良方,就用“你不聽話,大灰狼就會來把你吃掉”、“你不吃飯,就把你關到黑屋子裏去”等等諸如此類的話來嚇唬孩子。這樣,孩子雖然一時安靜了下來,但由此而產生的恐懼也同時保留了下來。
(2)教育孩子不要掩飾害怕
有些孩子往往會否認自己害怕,這是孩子常用來對付恐懼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越是這樣,孩子自己越是恐懼。無論孩子擔心、害怕什麼,如果父母能平靜地對孩子說:“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孩子都害怕它,這是正常的。”讓孩子解除心理上的羞恥感,並讓孩子說出恐懼的具體內容,有助於孩子逐漸克服恐懼心理。
①幫助孩子獲得應付他所害怕的對象或情境的信心和方法。
如果孩子害怕一個人在房間不開燈睡覺,可以在他的床頭裝一個夜燈的開關,讓其學會開和關,這樣他掌握了控製黑暗和明亮的方法後,他就不會害怕了。
②幫助孩子消除對恐懼事物的不正確認識。
有一個5歲的女孩在母親住院後突然產生入園恐懼反應,並伴隨低燒,性格也變得膽小、依賴和喜歡纏人。經過反複分析後發現,這小女孩一直擔心一旦她上幼兒園,母親就會生病住院,晚上就沒有人抱她睡覺。當父母向她講明媽媽住院與她上幼兒園沒有關係後,孩子心中的顧慮才逐漸打消了,其相應的恐懼心理也消失了。
③幫助孩子消除對恐懼事物的神秘感。
孩子的恐懼有時往往是由於缺乏知識,或經驗不足,或者由於錯誤的認識引起的。如孩子害怕雷電是因為不知道雷電是怎麼回事,此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講授有關的知識,雖然孩子不完全懂得,但他會減少恐懼,感到安全。父母還可以和他一起計算由看到閃電到聽到雷聲的時間差,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孩子對打雷的恐懼,而且還可以培養孩子對打雷這一自然現象的興趣。
(3)預防恐懼的發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恐懼與其經驗密切相關。比如,有的孩子怕洗澡,那是因為他曾有過洗澡痛苦的經曆;孩子怕打針,那也是由於打針曾給孩子帶來過痛苦。由於恐懼取決於個人的經驗,因此,我們要努力防止第一次恐懼經驗的產生。比如,把洗澡活動變成一種遊戲而不是一種強迫性的活動,這樣,對孩子而言,洗澡就不是一種令人害怕的事情而是一種娛樂活動了。
(4)不要嚇唬孩子
不給孩子講鬼神的故事,不讓孩子看恐怖影視片,更不要用鬼神、老虎之類的事物來嚇唬孩子。孩子理解和認識世界的能力畢竟有限,由於受其想象發展特點的影響,他們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現實真正存在的東西,哪些是想象的結果,他們往往會把影視、故事中的恐怖情節或畫麵當作是現實存在的東西。因此,應避免讓孩子經常閱讀帶有恐怖內容的圖書,或觀看過多的恐怖影視,或聽過多的鬼、妖故事,防止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5)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我們可以在幼兒群體中樹立勇敢的榜樣,比如,有的孩子害怕打針,那麼我們在安排孩子們集體打針時,就將勇敢的孩子安排在前麵,為後麵的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並且在他們表現勇敢時,及時予以表揚,讓所有的小朋友為孩子的勇敢行為鼓掌。在這種氣氛下,許多原來膽小的孩子也會表現得很勇敢。
另外,孩子害怕的對象往往與他親近的人害怕的對象密切相關,比如父母怕老鼠、蟑螂、狗等,這種恐懼心理與行為會在有意無意之中傳染給孩子,這是害怕經驗傳遞的結果。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首先必須克服自身不該有的恐懼心理。在孩子麵前,對待恐懼的事物要顯示出坦然自如,沉著勇敢的樣子,這樣才能讓孩子增添克服恐懼的信心和勇氣,並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
人們隻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父母應該教給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者馬耳島的熾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
——盧梭(法國啟蒙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