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要在生活中讓孩子學會感恩(1 / 1)

感恩是什麼?《現代漢語辭典》上有關“感恩”的定義是“對別人的幫助給予感激”。推而廣之:感恩是對外界施與自己的恩惠和自己給予自己的恩惠表示物質或是精神上的感謝。

感恩作為一種人格特質或一種習慣,有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懂得感恩的人生活滿意度高,心態平和,有能力享受此時此地的生活,懂得感恩的人懂得自律、知道珍惜和敬畏。

但在現代文明社會裏對感恩似乎有點陌生,而現在的孩子既不知道為什麼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這樣的孩子在成長中不會懂得感恩的快樂,同樣不懂得感恩的人也注定不會有良好的發展,因此家長應該從小注意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那麼家長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

(1)家長對待孩子的“給”

父母總是這麼想,自己所付出的,是孩子應該接受的,其實並不是這樣子,有時候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甚至是孩子厭惡的,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應,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我們為他付出了那麼多,孩子卻不領情。”

值得家長思考的是,我們在為孩子付出的過程中是否征求了孩子的意見,“我要給他什麼,怎麼給”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孩子才會體會到父母用心為他考慮。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並尊重他的需要,從這一點上看,孩子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係。

(2)必須要讓孩子真正的了解你

除了明白孩子的需要外,還要讓他了解,父母並沒有想要在將來向孩子索取回報。家長們常常會在孩子麵前說:“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表麵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實恰恰相反,這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它暗示了“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真心的,孩子會以“形式對形式”來感恩。

(3)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用心

家長可以做的是,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受一些“苦”,這個苦就是別太滿足孩子,隻有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才給,可惜我們的家長恰恰相反,經常在孩子還沒有提要求時,就已經提前為他“考慮周全”。從來沒有缺少過什麼,孩子也就不知道“有”與“沒有”的區別,得到太容易,也就不會珍惜。

(4)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親與母親既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心中有他人,“在乎”家中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權益,關愛他人的需求。如常說:“行”、“謝謝”、“對不起”。

(5)培養家庭責任感

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參與社區服務,如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體驗父母的辛勞,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6)生活處處實踐“分享”

分享不是口號,而應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例如,不隨地亂拋紙屑,因為整潔的環境屬於大家;夜深人靜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太響,因為安靜的夜晚屬於大家;地球是大家的,大家有責任來保護它不受汙染。

(7)與人交往不忘感恩

樂於助人,關愛他人,不管是家人團聚,夥伴交往,不稱王稱霸,不以“我”為中心。說出自己最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讚美人與微笑,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大家分享,彼此互動,來培養感恩之心。

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

——英國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