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改掉孩子自私小氣的壞習慣(1 / 2)

孩子在稍懂事之後,有時會表現出“小氣”。“小氣”的孩子表現為喜歡吃“獨食”,自己的玩具也不讓別的小朋友玩等,時間長了孩子就很難與小朋友們相處。在幼兒園及學校裏,也很難結交好朋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豁達大度,能夠寬容別人。可是這對於獨生子女來說,要避免孩子“小氣”確實需要家長從一點點小事做起,逐漸培養孩子的這種豁達的性格。

當發現孩子小氣時,家長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例如,遊戲時可鼓勵他把玩具拿出來和小夥伴一起玩,結束時,小夥伴再把玩具還給孩子,讓孩子知道,東西借給他人不代表送給他人,這樣孩子就不怕被別人拿走了。若父母本身氣量小,給孩子不好的影響,或采用不適當的教育方法,認為孩子能認識自己的東西,管住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是值得提倡的,是孩子懂事的表現而表揚他,這樣就等於有意無意地促使孩子向小氣的方麵發展。

父母應要讓孩子明白,家裏好吃的東西並不是隻有自己能吃,好玩的玩具人人都能玩。如果家長在孩子麵前隻知道一切為了孩子,一切讓給孩子,使孩子錯誤地認為父母讓著自己都是應該的,而需要孩子讓父母的時候,那就是違反常規了,孩子自然不能接受。開始孩子把好吃的東西讓給父母吃,父母不吃,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認為這是正常的。一旦家裏來了小客人,家長讓孩子把好吃的東西讓給小客人時,則就比較困難。所以孩子“小氣”,還是由於父母長期給孩子養成的習慣。

孩子“小氣”還表現在不能受任何委屈。如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時,小朋友不小心踩了孩子的鞋,則馬上翻臉“把我的鞋踩髒了,我不和你玩了”。這時家長應該用大度的態度來影響他,說“沒有關係,不必在乎!我來給你擦一擦,繼續和小朋友玩吧”!這樣孩子就會高高興興地繼續和小朋友們玩去了。孩子在外麵受了小小的委屈,家長不要太在意,更不要領著孩子去找小朋友算賬,否則孩子這種“小氣”將表現得越來越明顯。

其實,自私的這些行為正體現出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強了,開始懂得區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隨著年齡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更明顯,同時認識能力也有所發展,從無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發展,孩子對自己的衣帽、玩具、生活用具都能認識了,不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怕別人拿走,正是這個年齡孩子的特征之一。這種表現是正常的,不能說孩子氣量小,更不要在別的孩子麵前說他小氣。

對於孩子的小氣行為,家長必須探究原因,“對症下藥”。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應做到:

(1)學習分享

首先要從家庭中做起,使其懂得好東西應該大家分享。當家裏來客人時,可有意識地讓孩子幫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給大家吃或拿玩具請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長應多給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帶著玩具和同伴交換著玩,增加其與同伴分享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