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金錢的,認為從小過多接觸錢會使孩子思想受到銅臭氣的不良影響,這種消極防範導致孩子從小缺乏經濟意識,懂事以後反而會做出盲目消費、不會理財的現象。其實作為家庭成員之一的孩子,不可能不與錢打交道,試圖給孩子創造一個純而又純的消費環境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適當地注意增強孩子的經濟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有利。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更好的教會孩子進行理財呢?
(1)給孩子適量的零花錢
所謂適量就是根據孩子實際需要,以備急需,必須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寧可小氣一點兒”,讓子女體會節儉的必要,體會創業的艱辛。個別溺愛型的家長,就是囊中羞澀,仍常與人攀比,多給孩子錢,這會造成孩子不珍惜,亂花錢,不知錢來之不易。要教育孩子錢是父母辛勤勞動所得,一定要把零花錢與父母的辛勤勞動聯係起來,培養孩子管理金錢的能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長,千萬不能財大氣粗,任意給孩子錢花。
(2)引導孩子正確使用零花錢
要讓孩子知道零花錢是用來補充學習和生活之必需,而不是隨便買吃的、買玩的,不能亂花,需要才能用。讓孩子知道父母給零花錢,是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對自己的考驗,相信自己能計劃用錢,節約用錢,要經得起外界的誘惑,要有自控能力,培養自己的良好行為。讓孩子知道“幸福不會從天降,不下苦功花不開”的道理。
(3)幫助孩子管好零花錢
要家長嚴格控製堅持“少則不加,多則不減”。孩子結餘多了,千萬不能“上交”,否則對培養孩子不利,引導孩子,一是交家長保管,二是自己保管好不遺失,三是存銀行。最好引導孩子給自己記賬,月底可以與孩子一起討論,哪些該用哪些不該用。
(4)培養孩子抗禦金錢誘惑的能力
要讓孩子知道金錢的兩重性,既可改善人們生活,也能引人“下水”走入歧途。多給孩子講一些勤儉節約的優秀人物故事,適當告訴他一些被金錢腐蝕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故事。生動形象地講一些法律知識,從小培養“守法意識”。現在城裏孩子與農村經濟欠發達地區孩子的“手拉手”活動,讓孩子在對比中增強節儉度日的良好品德。有校辦小商店的學校,尤其要配合家長教育孩子管好零花錢。不能為了利潤而忽略了節儉教育。
孩子將來總要步入社會。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們來說,學會正確理財,不僅是讓他學會用錢,還包含多方麵的教育內容和多種能力的培養。聰明地利用零花錢提高孩子的“財商”,將使他們終身受益。
此外,家長在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同時也應該注意以下原則:
(1)不回避金錢方麵的問題
當大人在處理金錢時,如果孩子對相關問題好奇或有疑慮時,千萬不要覺得不耐煩或用回避的態度來回應,這是教育機會,應該盡可能地用孩子懂的語意加以說明。
例如:當孩子問到:“為什麼可以不用花錢,隻用一張小卡片就可以買到東西?”這時候可以告訴他們:“這張小卡片叫做信用卡,用它來買東西時,商店會通過電腦告訴銀行我花了多少錢,銀行會先幫我付錢給商店,再通知我還這筆錢,並不是不用花錢就可以買到東西。”要強調這筆錢是要還的,否則如果讓孩子誤以為持卡可以不必付錢就得到想要的東西,將來很可能因此成為負債一族。
(2)讓孩子學習珍惜金錢
不管是買東西給孩子或是給孩子零用錢,都要教育他們好好愛惜物品或保管金錢,若物品是因為孩子的疏忽而損壞,不小心弄丟了錢或是恣意浪費時,要讓他們對這些失去或損壞的金錢物品負責,這樣才會讓孩子更珍惜他所擁有的金錢或物品。
(3)試著讓孩子自己管理錢
既然要教孩子理財,就要相信他們可以自己處理金錢,父母隻是在一旁提供必要的協助及谘詢,給他一定的可支配金額,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管理,重點是要他們學習如何讓每一分錢可以發揮效用。
如果您失去了金錢,失之甚少;如果您失去了朋友,失之甚多;如果您失去了勇氣,失去一切。
——歌德(德國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