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都會有說粗話這樣的一段時期,粗話對他們來說更像一種發泄情緒的符號,他們並不明白其代表的確切含義。目前在中小學生中,說粗話的現象相當普遍。這與學生從電視、網絡、雜誌等多個途徑接觸成人世界有關。由於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少人錯誤地認為,說粗話就比別人威風、厲害,能一句話將對方噎得無言以對,是有本事的表現。於是聽見一個詞,盡管並不了解意思,也盲目模仿。
麵對孩子第一次說粗口,家長們通常表現得相當驚愕,而後嚴加指責,認為孩子“不學好,小流氓”,還不停追問孩子是從哪裏學的,專家認為,這樣反而會起到強化作用。
當家長第一次聽到孩子說髒話時,會感到很驚訝,認為孩子學壞了,其實,孩子說髒話隻是想發泄一下自己內心的情緒,並不知道說髒話是個壞習慣。所以,剛開始家長可以裝作沒聽到,表現得很鎮靜,讓孩子知道說這種話並不會達到目的,以後他自然就不會說了。如果孩子並未體會到家長用意,一再重複髒話,家長應該嚴肅地告訴他:“這句話我不能接受,換個詞再說一遍!”慢慢地,當孩子知道說髒話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讓他人覺得自己缺乏教養時,他就知道哪些話該說,哪些話不該說。
(1)讓孩子認識到文明禮貌的重要
告訴孩子人無禮時別人的感受和因自己的無禮而帶來的不良後果。如果孩子“認生”,或有“人來瘋”的現象,不妨輕柔地提醒他們注意禮貌。
(2)妥善利用客人來訪的機會
在客人來訪之前,和孩子將介紹、寒暄過程演示一番,並且告訴他說“請”和“謝謝”的重要性。客人離去後,父母要適當指出孩子行為失當之處,但對於他們表現得體的方麵,也不要忘記稱讚一番。
(3)關心孩子,互相尊重
教育孩子不能簡單粗暴,即使批評孩子也應心平氣和,並采用文明的語言,明確指出孩子錯在何處,但不要出言粗魯,籠統責罵。
(4)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
孩子擅長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由自己的禮節著手,是最根本的方法。父母平日要做到語言美,不用不文明的話開玩笑,也不在背後惡語傷人,以免孩子形成不好的說話習慣而不知這樣會傷人。
一個有知識、有能力並富有進取精神的家長,才能為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樹立良好的榜樣,真正贏得孩子的尊重。
另外,孩子講粗話,是被認為缺乏教養,沒有禮貌的表現。如何糾正孩子說粗話的習慣呢?
①裝作沒聽見。
當孩子聽到別人用粗話來表達情緒反應時,常常會模仿。其實,他可能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所以,初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多數家長可以裝作沒有聽見,讓孩子的行為在引不起人們的反應的情況下,而逐漸得到削弱。
②站出來進行糾正。
如果孩子仍然再三地講這些粗話,家長一定要站出來進行糾正。假如多次糾正,孩子仍然不改,父母可以說:“你再講粗話,媽媽就不理你了。”
③責罰。
如果屢次糾正無效,家長可以對孩子進行一定的處罰。但是,責罰一定要講究方式,千萬不能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威脅。例如,做家長的最好不要說:“你再講粗話,再也沒有人喜歡你了。”因為,對孩子來說,“媽媽不要我”或“沒有人喜歡我”等話語表示父母不愛他,大家都不喜歡他,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父母不喜歡的隻是你說髒話的行為,要處罰的是他的“錯誤行為”,而不是他“整個人”,可以采取“剝奪孩子的權益”。
生活裏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
——赫爾岑(俄國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