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培養孩子的責任感(1 / 1)

責任心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範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是能力發展的催化劑。責任心培養應遵循這樣一個規律:從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具體到抽象。

作為家庭中的一名成員,孩子既應該享受權利,也應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包括建立家庭中的崗位,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父母可通過鼓勵、期望、獎懲等方式,督促孩子履行職責,培養責任心。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層次的責任心難以確立,將來走上社會也難以向社會層次的責任過渡。

對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應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讓孩子在家庭崗位上感受責任的分量,倒一次垃圾、洗一塊手帕都應給予表揚鼓勵,失責時應給予批評和懲罰。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強化對他人和周圍環境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一個人日後能夠立足於社會、獲得事業成功與家庭幸福至關重要的人格品質。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1)有意識地交給孩子一些任務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要逐步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父母要提出要求,鼓勵孩子認真完成。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讓孩子有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

(2)適當地讓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憂慮和難處

父母也以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獨立思考和選擇,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讓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滿幸福是要靠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共同參與,進而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心。

(3)與孩子訂立責任合同

家長與孩子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該做什麼、怎樣做,否則將會受到哪些懲罰。孩子做事往往是憑興趣的,要讓孩子對某件事負責到底,必須清楚告訴他做事的要求,並且與處罰聯係在一起。如把洗青菜的家務活承包給孩子,要是沒做好,便不能吃所有的菜。這樣,孩子才知道一個人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

(4)使孩子為自己的責任心引以為榮

有位10歲的小女孩,她負責倒家中的垃圾已經5年了。在她5歲那年,她突然對倒垃圾產生了興趣,一聽到收垃圾的鈴聲就提著垃圾桶去倒。父母為了支持她參加家務勞動的興趣,對她倒垃圾的事予以表揚,誇她能幹,還經常在外人麵前稱讚她。這樣就激發了孩子主動倒垃圾的自豪感,慢慢地形成了習慣,把這項勞動看成一種責任。

(5)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當要孩子記住做某事時,與其大人經常提醒,還不如讓孩子自己記下要做的事情,這樣孩子也慢慢地學會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隻有學會了對自己的事情負責,才能逐步地發展為對家庭、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

(6)讓孩子對自己某些行為造成的不良後果設法補救

如小孩損壞了別人的玩具,一定要讓孩子買了還給人家,也許對方會認為損壞的玩具沒多少錢,或認為小孩子損壞玩具是常有的事,或者不好意思收下孩子的賠償,但家長應堅持讓孩子給予對方補償,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誰造成不良後果,就該由誰負責。當然,父母在家中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言必行,行必果”,這樣才能有威信要求孩子負責任,才能讓孩子有模仿對象。

我們的地位向上升,我們的責任心就逐步加重。升得愈高,責任愈重。權力的擴大使責任加重。

——雨果(法國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