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感性享受,理性超脫(2 / 3)

古人說:“貧賤是苦事,能善處者自樂;富貴是樂境,不善處者是苦。”貧賤自有貧賤的樂道,富貴也有富貴的苦衷。人生在世,應該知足,承認和滿足現狀不失為一種自我解脫的方式。學會知足,我們才能用一種超然的心態對待眼前的一切;學會知足,我們才能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執著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學會知足,我們才能讓生活多一些光亮,多一份感覺,學會知足,我們才會更快樂……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人生總是有得有失,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如何正確對待個人得失,卻是我們應該深思和慎重對待的。有道是:避苦求樂是人性的自然,多苦少樂是人生的必然,能苦會樂是凡人的坦然,化苦為樂是智者的超然。一個人有了海闊天空的心境和虛懷若穀的胸懷就能自信達觀地笑對人生的種種苦難與逆境。視世間的千般煩惱,萬種憂愁如過眼煙雲,不為功名利祿所縛,不為得失榮辱所累,就能從苦境或困惑中解脫出來。以寬宏大量和豁達大度去容忍別人和容納自己,遇事想得開,看得透,拿得起,放得下;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戰國時期,靠近北部邊城,住著一個老人,名叫塞翁。一次,他養的一匹好馬突然失蹤了。鄰居和親友們聽說後,都跑來安慰他。老人並不焦急,他笑了笑說:“馬雖然丟了,怎麼知道這就不是一件好事呢?”鄰居聽了老人的話,心裏覺得很好笑。馬丟了,明明是件壞事,他卻認為也許是好事,顯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過了幾天,丟失的馬不僅自動返回家,還意外地帶回一匹匈奴的駿馬。這事轟動了全村,人們紛紛向老人祝賀。塞翁聽了鄰人的祝賀,反而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憂慮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不一定是什麼福氣,也許惹出什麼麻煩來。”

幾天之後,老人的獨生子騎著那匹好馬玩,這匹馬不熟悉它的新主人,亂跑亂竄,將小夥子摔下來,把腿摔瘸了。

人們聽說後,又跑來安慰老人。可是老人仍然不急地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性命,或許是福氣呢!”鄰居們覺得他又在胡言亂語。他們想不出,摔斷腿會帶來什麼福氣。

不久,邊境上發生了戰爭,很多青年人被應征入伍,上了前線,傷亡了十之八九,隻有老頭兒的兒子因為身體殘廢,留在家裏,才僥幸活了下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生活中的得與失或許左右你生活的過程。塞上老翁這種透過長遠時空、利弊並重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產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順其自然的平常心。順其自然不等於逆來順受,而是隨著環境變化而調整心態,樂觀積極地麵對。順其自然是種與世無爭的悠閑,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清朝名臣謝濟世,他一生四次被誣告,三次入獄,兩次被罷官,一次充軍,一次刑場陪斬,經曆不可謂不坎坷。雍正四年(1726年),謝濟世任浙江道監察禦史。上任不到十天,上疏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列舉田文鏡十大罪狀。因田文鏡深獲雍正倚重、寵信,謝濟世的彈劾引起雍正不快,謝濟世不看皇帝臉色行事,仍然堅持彈劾。雍正認定謝濟世是“聽人指使,顛倒是非,擾亂國政,為國法所不容”,免去謝濟世官職,下令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審。嚴刑拷打之下,雖然沒有拿到證據,但仍然以“要結朋黨”的罪名,擬定斬首。後改為削官謫戍邊陲阿爾泰。

經過漫長艱難的跋涉,謝濟世與一同流放的姚三辰、陳學海終於到達陀羅海振武營,他們商量著準備去拜見將軍。有人告訴他們:戍卒見將軍,一跪三叩首。姚三辰、陳學海聽後很是淒然,為自己一個讀書人要向人行下跪磕頭的大禮而難過。唯獨謝濟世倒像是沒事似的,心情輕鬆,不以為意。他對自己的兩個同伴說:“這是戍卒見將軍,又不是我見將軍。”等見到將軍,將軍對這幾個讀書人很是敬重,免去了大禮,還尊稱他們為先生,又是賜座,又是賞茶。出來的時候,姚三辰、陳學海很是高興,臉上露出得意神色,謝濟世倒是一臉平靜。他說:“這是將軍對待被罷免的官員,不是將軍對待我,沒什麼好高興的。”兩個同伴問他:“那麼,你是誰呀?”謝濟世回答說:“我自有我在。”

在謝濟世眼裏,沒有得意,沒有失意,有的是對自我的肯定,淡淡地來,淡淡地去,換來靈性的清淨,對人生、對社會的寬容和不苛求,得到的是自己內心的寧靜和有條不紊。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是一種心境,是麵對一切的不計較,無論是金錢、名利、地位;坦然,是麵對現實的一種從容不驚,一種泰然。人生之路並不都是充滿陽光鮮花的大道,有時也會有溝溝坎坎、磕磕絆絆,許多的成敗得失,並不都是我們能預料到,也不是我們都能夠承擔起的,但隻要我們努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後的坦然,得到的也會是一種快樂。

學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才能真正做到心態平衡,經受住成功和失敗的種種考驗,才是真正的人。

一切順其自然

“榮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

這個是《菜根譚》裏麵的一句話,說的大氣又瀟灑,這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實際上,就是我們常說的順其自然。

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片。

“快撒點草籽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了。”師父指揮著說,“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好多草籽被風吹走了。”小和尚喊。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草籽,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了,草籽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草籽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一大早小和尚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衝走了!”

“衝到哪兒,就在哪兒發芽!”師父說,“隨緣!”

半個多月過去了。

原來光禿禿的地麵,居然長出許多青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生命中的許多東西是不可以強求的,某些刻意強求的東西或許我們終生都得不到,而我們不曾期待的燦爛往往會在我們的淡泊從容中不期而至。我們常想悟出真理,卻反而為了這種執著而迷惑、困擾。隻要恢複直率之心,徹底地順從自然,道理就隨手可得了。

有個僧侶問洞山良價禪師:“如何回避寒暑?”洞山答道:“何不向無寒暑處?”僧侶又問:“如何是無寒暑處?”洞山又答:“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闍黎:梵語音譯,指高僧。)

洞山禪師最後的一句話的意思是:“寒冷時徹底與寒冷打成一片,炎熱時徹底與炎熱渾然合一。”猛一聽這話,覺得很玄孚,細究之下,明白一點其實就是“順其自然”。

人生之旅,不知要過多少個寒暑,其實天氣的寒暑易過,真正難過的倒是我們事業、生活、感情、學業等等方麵的“寒暑”。並且上天之造物弄人,注定每個人往往不可能終其一生都是一馬平川,一生坦途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真正的認識生命,認識人生,作出最大的對策,那就是用洞山禪師所悟的理——“順其自然。”

禪師說要與炎熱、嚴寒渾然一體,要“順其自然”,也即炎熱時享受炎熱的樂趣,寒冷時享受寒冷的樂趣,人生之旅,成功時就分享成功的喜悅,失敗時就享受失敗的樂趣(此種樂則要看你是否有寬廣的胸懷,有包容的心理,有淡然的欲望),摒棄病痛與絕望,時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與活力,保持一種恬淡快樂的心情,保持一種無欲無求,無拘無束,無掛無礙的上好心境,成也是成,敗也是敗,做自己願意做的事,吃自己愛吃的飯。如此心境,如一的境界,何等灑脫,何等自在。

炎熱日子裏,有的人暴躁不安,渾身不自在,我們對他說:“順其自然,心靜自然涼。”失敗的日子,有的人消沉禿廢,以為世上再無陽光,我們對他說:“順其自然,做最真實的你!”人生的日子裏,不管成敗,我們都要對大家說:“順其自然,不要苛求,欲望雖然會帶來收益,但欲望也是帶來罪孽的源泉。無所欲也無所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就會活得自然!”

有三隻毛毛蟲想要過河去采花蜜。一隻說,我們必須先找到橋,然後從橋上爬過去。一隻說,我們還是造一條船,從水上漂過去吧。一隻說,我們走了那麼多的路,已經疲憊不堪了,現在應該靜下來休息兩天。另外兩隻很詫異:休息?簡直是笑話!沒看對岸花叢中的蜜都快被喝光了嗎?說著,那兩隻毛毛蟲就各自忙碌起來。剩下的一隻爬上最高的一棵樹,找了片葉子躺下來了。

不知過了多久,一覺醒來,它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它僅扇動了幾下,就飛過了河。此時,對岸的花開的正豔,每個花苞裏都有香甜的蜜。它很想找到那兩個夥伴,可是飛遍了所有的花叢都沒找到,因為它的夥伴一個累死在了路上,另一個被河水淹沒了。

我們正日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辛苦打拚的時候,常常累得疲憊不堪、遍體鱗傷。其實,順其自然是一種生存方式,而且是最為美好的。

當然,順其自然並非是消極地等待,順其自然並非是聽從命運的擺布,更正確地說,順其自然是尋求生命的平衡。誰能達到這種境界,誰的生活就美好,誰的生命就有質量。

不如讓一切順其自然,你會發現你的內心會漸漸清朗,思想也會減輕許多負擔。

淡泊從容,不驚榮辱

淡泊是一種不計得失、不驚榮辱的態度,一種修養,一種品質,一種德行,是一種為人者所能達到的極高思想境界。淡泊,不是沒有欲望。屬於我的,當仁不讓,不屬於我的,千金難動其心,這就是一種淡泊。

東晉陶淵明因為淡泊,辭官歸故裏,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三國諸葛孔明因為淡泊,在《誡子書》中諄諄告誡子弟,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謂淡泊之極。

淡泊是一種從容,是對人生和世界深徹感悟的一種超越,人生在世,會被太多的事情所羈絆,很難達到心靜的意境。

常言道:“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大凡人恐怕都想給別人,給後人留下一個好名聲,古往今來也確實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實行動贏得生前身後名,流芳百世,英名長存。

求名,重名,無可厚非,名正言順。孔子就很重視“名”,他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名義不正當,道理就講不通,說話就沒有分量。但是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卻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凡是把名利看得很重的人,必將被名韁利鎖所困擾。

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他曾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隻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一語道破天機。清代紀曉嵐也曾指著千帆相競的江麵說:“這江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追名的人,一種是逐利的人。”

由此看來,“名利”是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貧窮富貴,窮達逆順,都免不了與名利打交道。雖然世人都知道名利隻是身外之物,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躲過名利的陷阱,一生都在為名利所勞累、甚至為名利而生存。

1898~1902年間,居裏夫婦經過幾萬次的提煉,處理了幾十噸礦石殘渣,終於得到0.l克的鐳鹽,測定出了它的原子量是225。從此,鐳宣告誕生了!居裏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使全世界都開始關注放射性現象。此後,世界各地紛紛來信希望了解提煉的方法。居裏先生平靜地說:“我們必須在兩種決定中選擇一種。第一種選擇是我們以鐳的所有者和發明者自居,但是我們必須先取得提煉鈾瀝青礦技術的專利執照,並且確定我們在世界各地造鐳業上應有的權利。第二種懸著是毫無保留的說明我們的研究成果,包括提煉方法在內。”居裏夫人堅定地說:“我讚同第二種選擇。我們決不能據為己有,如果這樣子做,就違背了我們原來從事科學研究的初衷。鐳既是濟世救人的仁慈物質,這東西就應該是屬於世界的。” 由此可見,居裏夫婦所具有的無私、寬闊的胸懷,他們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看作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就這樣,居裏夫婦輕而易舉的放棄了垂手可得的名利。取得專利代表著他們能因此獲得巨額的金錢、舒適的生活,還可以傳給子女一大筆遺產。但是他們沒有那樣做,如此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使人們不得不欽佩他們不平凡的氣度。

居裏夫人的一生獲得大大小小的獎章數十個,每一個大獎都足於改變常人的生活軌跡。但她沒有躺在榮譽上停滯不前,而是自始至終的爬向科學的高峰。她把獲得的獎金大量的贈送給他人,甚至把獲得的榮譽獎章給她的女兒當作玩具玩耍。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做客,忽然看見其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發的一枚金質獎章,大驚道:“居裏夫人,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己,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居裏夫人對待榮譽的態度,成為後人學習的楷模。 她的非凡氣度為拚命追求名利的世人留下了一麵明亮的鏡子。

淡泊名利是人生所為的一種態度,是人生的一種哲學,更是一種境界,而追逐名利卻是一種貪欲。當今社會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從古至今,有多少人掙紮在名利場上,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能有多少人又能真正做到淡泊名利、笑看人生呢?

魯迅先生是一位腳踏實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廈門給友人的一封信上說:“我對於名聲,地位,什麼都不要。”

有一次,接到北京朋友來信說,有位瑞典的學者,準備通過劉半農等人,提名魯迅先生為諾貝爾文學獎金的候選人。魯迅謙虛地謝絕了,說:“還是照舊的沒有名譽而窮之為好罷。”

1936年春,《作家》編緝部要在邗物目錄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學家頭像。為此來人征求魯迅先生的意見,並建議把他的頭像也印在上麵,也被魯迅謝絕了。

想得到名聲,就要像魯迅先生那樣真正做到實至名歸。有道是“善不由外來兮,名不可以虛作”。如果一個人熱衷追求虛名,無疑是在飲鴆止渴,對個人成長、事業發展都會留下禍患,那就會應了那句人們熟知的俗語——“圖虛名,得實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