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美好的隻有現在
昨天,是張作廢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兌現的期票;隻有今天,才是現金,是有流通性的價值之物。我們所能擁有的隻有今天,隻有當下,所能把握的隻是現在,對昨天的追悔和明天的憂慮,隻會錯過今天的快樂。
曾有一個年輕的國王,金銀珠寶,應有盡有,物質生活對他來說,那是相當豐富了。可是,他並不快樂,因為他一直被兩個問題所困擾,他經常夜不能寐,不斷地問捫心自問:誰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何時是最重要的時刻?
他始終無法找到答案。一天,他頒布了一道聖旨:如果有人可以圓滿地回答出這兩個問題,他願意將所有的金銀珠寶拿出來與其分享。人們爭先恐後從四麵八方趕來了,但他們的答案卻沒有一個能讓國王滿意。
這時有人告訴國王說,在大雪山的另一邊住著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如果能夠找到他,也許就可以找到答案。
於是,國王曆盡千辛萬苦,爬過雪山終於到達那個智慧老人居住的地方。為了演示自己的身份,國王裝扮成了一個農民的模樣。
他來到智慧老人住的簡陋的小屋前,發現老人手裏拿著鏟子蹲在地上,正在挖著什麼。“聽說你是個很有智慧的人,能回答所有問題,”國王說,“你能否告訴我,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是什麼時候?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誰?”
“小夥子,快來幫我挖點土豆,”老人說,“然後把它們拿到河邊洗幹淨。我燒些水,做一個可口的土豆湯,你可以和我一起喝。”
國王先是一怔,然後就照老人說的做了。因為他以為這些勞動是老人對他的考驗。
可是令國王沒有想到的是,他和老人一起呆了幾天,一直困惑著自己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老人的回答。他很失望。
最後,國王終於忍受不住了,他覺得自己不但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而且還和這個人一起浪費了好幾天時間。於是,他大發脾氣,拿出自己的國王玉璽,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對老人大喊大叫,並宣布老人是個騙子,還要把他抓起來。
老人平靜地說:“年輕人,當我們第一天相遇時,我就回答了你的問題,但你沒明白我的答案。”
“第一天相遇就回答了我的問題?”國王問。
“是的。當你來找我的時候,我沒有把你拒之門外,而是向你表示歡迎,和我一起勞動,並讓你住在我家裏。”
老人接著說,“要知道,時光一去不複返。過去的都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來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就是現在,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就是現在和你呆在一起的人,因為正是他和你分享並體驗著生活啊。”
昨天已成為了過去,明天還未來到,在自己手中牢牢掌握的隻有現在。把握現在,活在當下,全心全力做好身邊的每一件事,才是真正的人生。
有個小和尚,每天早上負責清掃寺院裏的落葉。
清晨起床掃落葉實在是一件苦差事,尤其在秋冬之際,每一次起風時,樹葉總隨風飛舞。每天早上都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才能清掃完樹葉,這讓小和尚頭痛不已。他一直想要找個好辦法讓自己輕鬆些。
後來,有個和尚跟他說:“你在明天打掃之前先用力搖樹,把落葉統統搖下來,後天就可以不用掃落葉了。”小和尚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隔天他起了個大早,使勁地猛搖樹,這樣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葉一次掃幹淨了。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開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裏一看,他不禁傻眼了。院子裏如往日一樣滿地落葉。
老和尚走了過來,對小和尚說:“傻孩子,無論你今天怎麼用力,明天的落葉還是會飄下來。”小和尚終於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無法提前的,唯有認真地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活在當下,就是活在沒有過去與未來的牽絆之中,就是全身投入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當你活在當下,而沒有過去拖在你後麵,也沒有未來拉著你往前時,你全部的能量都集中在這一時刻。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會發覺許多人都活在過去或未來中。一部分人天天在追憶往昔的生活,或為生命中某個階段失去的幸福而悲歎,或為過去崎嶇的際遇而憤憤不平……另一部份人生活在想像的未來中,他們擔心自己年老後的生活問題,甚至擔心還未成年兒女到老時代的生活問題等等。而無論是活在過去或擔心未來的人,他們共有一通病——失去了當下,不能愉快的、自在的享受當下。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荒廢了很久的城池裏,有一座“雙麵神”石雕像。一天,一位哲學家路過這裏,他沒有見過“雙麵神”,所以就奇怪地問:“你為什麼會有兩副麵孔呢?”
雙麵神回答說:“有了兩副麵孔,我才能一麵追憶過去,吸取曾經的教訓;另一麵又可以瞻望未來,憧憬美好的明天啊。”
哲學家說:“過去的已經逝去,你無法留住,而未來又還沒有發生,你也無法得到。隻有現在,才是你能把握住的。但為什麼你卻不把現在放在眼裏,即使你能對過去了如指掌,對未來洞察先知,又有什麼具體的實在的意義呢?”
聽了哲學家的話,雙麵神不由得痛哭起來,他說:“先生啊,聽了你的話,我才明白,為什麼我會落得今天如此的下場。”
哲學家問:“為什麼?”
雙麵神說:“很久以前,我駐守這座城時,自詡能夠一麵察看過去,一麵又能瞻望未來,卻唯獨沒有好好地把握住現在,結果,這座城池被敵人攻陷了,美麗的輝煌卻都成為了過眼雲煙,我也被人們唾棄而棄於廢墟中了。”
人生短暫,瞬間即過,太多的東西不在我們掌握之中,過去已成過去,未來也不一定是我們想像之中,隻有當下——現在的這一秒鍾才是實實在在地掌握在我們手中的。
活在當下意味著無憂無悔。對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去作無謂的想象與擔心,所以無憂;對過去已發生的事也不作無謂的思維與計較得失,所以無悔。人能無憂無悔地活在當下,可謂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快樂的心情由你自己決定
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選擇。有人說過:“快樂是自己選的,煩惱是自己找的。”所以說隻要你願意選擇快樂,那你就一定是快樂的。
人生如夢,歲月無情,人活著是為了一種心情,窮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隻要心情好,一切都好!所以說,快樂是一種心情,它並不因為人們財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而增減,全部的奧秘隻在內心,那就是快樂。
快樂的心情是簡單的。快樂不需要太多的詮釋和想象。真正的快樂,就是來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持久的安詳和喜悅。
很久以前,有個人因為他常常悶悶不樂,所以一年四季都在找快樂。他到處問別人:“請問,到哪裏才能找到快樂?”但被問的人總是搖搖頭說不知道。他愈找不到快樂就愈不快樂。於是,他下定決心,不找到快樂決不罷休。因此他收拾了行李遠離家鄉,到了人煙稀少的深山、海邊去尋覓,然而依然找不到,最後他準備放棄了。他告訴自己:“算了。我為什麼一定要找到快樂呢?隻要我好好做事、好好生活,沒有快樂又能怎樣?我若能找到快樂更好,找不到也不是世界末日啊!我還是回去過我的日子吧!”他對自己說了這一番話後,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一路上,他哼著歌、吹著口哨,這時候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已經找到了快樂。
其實,快樂是不需要刻意去尋找的,它往往就在我們身邊,隻是我們常常忽視了它的存在,卻總是喜歡將目光茫然的投得更遠,總想在欣賞遠處風景中尋找渺茫的快樂。
人人都希望人生快樂,也都在努力編織快樂人生。快樂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感覺,它需要我們去感知,去捕捉,去發現。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過好自己的每一天,用心地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能尋求快樂的所在,生活也一定會更加快樂充實。
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是單身漢的時候,和幾個朋友在一起,住在一間隻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間,他一天到晚總是樂嗬嗬的。有人問他:“那麼多人擠在一起,連轉個身都難,有什麼可樂的?”蘇格拉底說:“朋友們在一起,隨時都可以交換思想,交流感情,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過了一段時間,朋友都成了家,一個個先後搬出去了,屋子裏隻剩下蘇格拉底一個人。每天,他依然開心。那人又問:“你一個人孤孤單單,有什麼好高興的?”蘇格拉底說:“我有很多書啊,一本書就是一個老師。和這麼多老師在一起,時時刻刻都可以向老師請教,這怎麼不令人高興呢?”
幾年後,蘇格拉底也成了家,搬進了一座樓裏,這座樓有六層,他家住一樓。一樓不安靜,不安全,也不衛生,上麵老亂扔東西下來。可他還是一副喜氣洋洋的樣子。那人又問他:“你住這樣的地方,也感到高興嗎?”蘇格拉底說:“你不知道住一樓多少妙處啊,比如進門就是家,不用爬樓;搬東西方便,不用花大力氣;朋友來訪,不用四處打聽這……些妙處啊,簡直沒法說。”
過了一年,蘇格拉底把一樓讓給了一位腿腳不方便的朋友,自己住到了六樓。六樓又曬又冷,爬起來還累,但他依然快快活活。那人不解地問:“住頂樓有什麼好處?”蘇格拉底說:“好處多哩。如每天下樓可以鍛煉身體,看書時光線好……”
後來,那個人又問蘇格拉底:“你總是那麼快樂,可我卻感覺到你每次所處的環境並不那麼好啊?”
蘇格拉底說:“決定自己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
快樂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習慣。快樂的生活需要快樂的心情,而快樂的心情是需要自己營造的,快樂的心情從哪裏來呢?快樂的心情從我們的生活中來。生活需要快樂的心情,快樂心情又來自生活,就是這樣的互相離不開。
心理學博士凱倫·撒爾瑪索恩女士說:“我們的生活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你隨時可能會被突如其來的變化擾亂心情。與其隨波逐流,不如有意識地培養一些讓你快樂的習慣,隨時幫助自己調整心情。”快樂並非取決於你是什麼人,或你擁有什麼,它完全來自於你的思想,你心中注滿希望、自信、真愛與成功的想法,就是快樂了。假如你下決心使自己快樂,你就能夠使自己快樂!快樂無需理由,它本身就是理由!所以,生活中別忘了時時享受快樂,擁有了快樂就擁有了幸福。
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快樂
“知足者常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人生哲學,它是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意,不苛求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也不強迫自己做那些辦不到的事,而是能夠用知足、快樂的心態來麵對生活。在這個物欲橫流、競爭異常激烈的社會,雖然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地體會到“知足者常樂”的意境呢?
生活中,我們常常為種種煩惱所困擾,覺得失意、失落或氣餒,感到活得很累,很苦,很煩,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其原因就是缺乏一種知足常樂的心態與心境。
一位年輕人總是不停地抱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整日愁眉苦臉。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看見年輕人這種愁容,就問到:“年輕人,你為什麼愁眉苦臉?難道你不快樂嗎?”
年輕人說:“我不明白我為什麼總是這樣窮?”
“窮?我看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說。
“為什麼你會這樣說?”年輕人問。
老人沒有正麵回答,反問道:“假如今天我折斷你的一根手指頭,給你1000元,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假如斬斷你的一隻手,給你1萬元,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假如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翁,給你100萬,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假如讓你馬上死掉,給你1000萬,你願不願意?”
“不願意。”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錢已經超過了100萬了呀。”老人說完就笑吟吟地走了。
看著老人離去的背影,年輕人恍然大悟,學會知足才會讓自己更快樂。
生活中,如果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擁有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些,看得輕鬆些,不要期望太高,也不要過分地求全苛刻。羅馬政治家及哲學家塞尼加曾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讓我們記住,即使我們擁有整個世界,我們一天也隻能吃三餐,一次也隻能睡一張床,即使是一個挖水溝的工人也可以得到這種享受,而且他們可能比世界首富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穩。
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地主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個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已經精疲力竭了,摔個跟頭就再也沒有起來。於是有人就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最大的苦惱,不在於自己擁有的太少,而在於自己向往的太多。向往本身不是壞事,但向往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又不能達到,就會構成長久的失望與不滿。托爾斯泰就說過:“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凡事適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你什麼都想要,就會活得很累;該放就放,你才會輕鬆快樂。
從前,有一個富商,生意做得很大,生活非常富裕,而且雇了許多用人伺候他們。但是日子過的並不怎麼快樂。緊挨他家高牆的外麵,住著一戶窮人,夫妻倆以撿破爛為生,雖說清貧辛苦,卻有說有笑,快快樂樂。富商想不明白:“為什麼家裏錦衣玉食,自己還不如隔壁撿破爛的窮夫妻,他們雖然窮,可他們的快樂值千金!”
於是,富商去請教附近寺廟裏的老和尚。為了讓富商弄清原因,老和尚給富商出來一個主意。富商聽完後便依計行事。到了半夜,他悄悄地來到院牆邊,把一塊金元寶扔到了隔壁的窮人家裏。
第二天早晨,窮苦夫妻在院子裏發現了金元寶,這個貧窮的家庭頓時變得緊張起來。他們不明不白地扔著一隻金元寶,心情大變,揣測這錢的來路,又琢磨能否再弄到更多的錢。商量來商量去,夫妻倆說發財了,不想再撿破爛了,幹點什麼呢?可一日暴富,又擔心被左右鄰居誤以為偷竊了錢財。如此這般,他們三天三夜茶飯不思,寢席不寧。自此,富商再也聽不到他們的歌聲和歡笑了。這時,富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不快活的原因,就是這些銀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