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感性召喚,理性批判(3 / 3)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以原有的不實用舊觀念和思想,阻礙自己學習。要保持空無以求全的學習態度,才不至於把別人真正實用的知識被你的思想所扭曲,才能夠學到真正的實用的知識。

有一次,孔子帶著學生到魯恒公的祠廟裏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裏。

守廟人告訴他:“這是欹器,是放在座位右邊,用來警戒自己,如‘座右銘’一般的器皿。”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拌做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走倒;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裏麵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就會翻倒。”

說著,孔子回過頭來勸他的學生們說:“你們在立即往裏麵倒水試試看吧!”學生們聽後舀來了水,一個個慢慢地向這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裏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正正地立在那裏。不一會,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麵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又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了。

這時候,孔子便長長歎了一口氣,說道:“唉!世界上哪會有太滿而不傾斜翻倒的事物啊!”裝滿水就如同驕傲自滿的人那樣,容易傾倒。因此人要謙虛謹慎,不要驕傲自滿。

豐收的稻子總是彎腰向著大地,淺薄的裨子才會高傲地望著天空。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要以為自己知道了一切。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說:“我還是一個一無所知的人,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隻有如此,我們才能學得更多的東西,在人生的路上走得更遠。

凡事要多往好的地方想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大的發現是:人能改變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人生的成功或失敗,幸福或坎坷,快樂或悲傷,完全是由人自己的心態造成的。因為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凡事從好處想,就會看到希望,有了希望才能增添我們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一個少婦去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老艄公救上船。

艄公問:“你年紀輕輕,為什麼要自尋短見?”

少婦哭訴道:“我結婚兩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接著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艄公又問:“兩年你是怎麼過的?”

少婦說:“那時候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了兩年前。現在你又是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了。”

少婦聽了艄公的話,心裏頓時一片清朗,便告別了艄公,高高興興地跳上了對岸。

生活中很多情況就是如此,隻要轉變一下思考方式,改變了看問題的心態,結果就會大大的不同。

有些人總是喜歡說,他們現在的狀況是別人造成的,環境決定了他們的人生位置,許多事情他們無法擺脫,也不能往好的方向想。這是因為他們從未真正地往好的方向想過,他們總是悲觀失望,有時即使有好的想法,也馬上會被自己所否定。說到底,如何看待人生,全由我們自己決定。納粹德國某集中營的一僅幸存者維克托·弗蘭克爾說過:“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

人的心態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轉化的,有時可以轉好,有時可以轉壞。如果你想好事時,心情就立即可以變好,如果你想壞事時,心情馬上就可以變壞。“凡事往好處想”並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卻是一種健康積極的人生哲學。有了它,也許問題本身不會減少,但問題的解決卻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古時有一位國王,夢見山倒了,水枯了,花也謝了,便叫王後給他解夢。王後說:“大勢不好。山倒了指江山要倒;水枯了指民眾離心,君是舟,民是水,水枯了,舟也不能行了;花謝了指好景不長了。”國王驚出一身冷汗,從此患病,且愈來愈重。一位大臣要參見國王,國王在病榻上說出他的心事,哪知大臣一聽,大笑說:“太好了,山倒了指從此天下太平;水枯指真龍現身,國王,你是真龍天子;花謝了,花謝見果子呀!”國王全身輕鬆,很快痊愈。

凡事往好處想,內心便充滿陽光,這種樂觀的積極向上的心態,會激發我們的生命力,永遠擁有成功的信心和希望。

從前,有一位秀才連續兩次進京趕考都沒有高中。這一年,他又趕赴京城考試,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

由於考試前的緊張和焦慮,他每晚上都做夢。就在臨考前兩天的一個晚上,他一連做了三個奇怪的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鬥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預示著什麼事情要發生,第二天,秀才就趕緊去找算命先生的解夢。算命先生聽了秀才的訴說後,連連搖頭說:“不妙,不妙!我看你還是趕緊收拾行李回家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鬥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與其在這裏耽誤時間,不如早點回家。”

聽了算命先生的解釋,秀才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明天就要考試了,你怎麼收拾行李呢?”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原來如此。其實,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中嗎?戴鬥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凡事都往好處想,做人也會開心的!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凡事都往好處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些人活在世上,恰恰總是把事往壞處想,結果也使自己整天處在高度緊張、猜疑、驚恐、戒備、爭鬥之中,具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還能開心嗎?把事情往好處想,這是開心的一個秘訣!

所以,我們應該培養樂觀的人生態度。凡事往好處想,事情自然會各好處發展。凡事都往好處想,就會以鎮定從容的心情享受生活,就可以準確找到生活的角度,展示生命的風采。

一次隻做一件事

一次隻做一件事,就是專心致誌,全神貫注,不受任何內心欲望和外界誘惑的幹擾,對既定的方向和目標不離不棄,執著如一、不懈的努力。

有一個年輕人,到少林寺向師父拜師學藝,準備練好武功之後,替父親報仇,因為他父親無端地被盜匪殺死了。年輕人問道:“請問師父,我要練多久,才能出師?”

“大概5年吧!”師父說。

“啊,這麼久啊?”年輕人急切地問,“假如我比其他弟子加倍地努力,是不是可以提早學成武功呢?”

“這樣子的話,你大概需要10年!”師父說。

“什麼?10年?那如果我再加倍地努力學習呢?”

“20年吧!”師父淡淡地回答。

這時,年輕人愈聽愈糊塗,說:“師父啊,怎麼我愈是加倍地練習,我學成武功的時間就更加長呢?”

“因為,當你的一隻眼睛一直盯著看結果時,你就隻剩下一隻眼睛可以專注於練習了!”師父說。

由此可見,專心做一件事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每次我們專心地隻做好一件事,精力便能夠集中,必定有所收益。等這件事做完後,再去做下一件事,這樣我們每件事都能夠做得很好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幾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選擇,而是不切實際的考慮。

二次大戰時期,米諾肩負著沉重的任務,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在收發室裏,努力整理在戰爭中死傷和失蹤者的最新紀錄。

源源不絕的情報接踵而來,收發室的人員必須分秒必爭地處理,一丁點兒的小錯誤都可能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米諾的心始終懸在半空中,小心翼翼地避免出任何差錯。

在壓力和疲勞的襲擊之下,米諾患了結腸痙攣症。身體上的病痛使他憂心忡忡,他擔心自己從此一蹶不振,又擔心是否能撐到戰爭結束,活著回去見他的家人。

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煎熬下,米諾整個人瘦了34磅。他想自己就要垮了,幾乎已經不奢望會有痊愈的一天。

身心交相煎熬,米諾終於不支倒地,住進醫院。

醫了解他的狀況後,語重心長的對他說:“米諾,你身體上的疾病沒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問題是出在你的心裏。我希望你把自己的生命想像成一個沙漏,在沙漏的上半部,有成千上萬的沙子,它們在流過中間那條細縫時,都是平均而且緩慢的,除了弄壞它,你跟我都沒辦法讓很多沙粒同時通過那條窄縫。人也是一樣,每一個人都像是一個沙漏,每天都是一大堆的工作等著去做,但是我們必須一次一件慢慢來,否則我們的精神絕對承受不了。”

醫生的忠告給米諾很大的啟發,從那天起,他就一直奉行著這種“沙漏哲學”,即使問題如成千上萬的沙子般湧到麵前,米諾也能沉著應對,不再杞人憂天。

他反複告誡自己說:“一次隻流過一粒沙子,一次隻做一件工作。”

沒過多久,米諾的身體便恢複正常了,從此,他也學會如何從容不迫地麵對自己的工作了。

人沒有一萬隻手,不能把所有的事情一次解決,那麼又何必一次為那麼多事情而煩惱呢?所以,我們該試著一件一件慢慢來,全心全意把眼前的這件事做好。

一家大型的跨國公司在招聘職員時,特別注重考察應聘者的專注的工作態度。通常在最後一次麵試的時候,該公司的董事長都會對應聘者進行親自考核。現任公司銷售部長要職的約翰遜在回憶當時應聘時的情景時說:“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一個人如果沒有專注工作的精神,那麼他就無法抓住成功的機會。一個人隻要能夠集中注意力,就能摒棄外界的一切幹擾,專注地去做好一件事,從而取得最終的成功。”

那天麵試時,公司董事長找出一篇萬餘字的文章給約翰遜說:“請你把這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讀一遍,最好能一刻不停地讀完。”說完,董事長就走出了辦公室。

約翰遜想:難道這就是最後的考試?僅僅就是讀一遍文章嗎?這太簡單了。他深呼吸一口氣,開始認真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一位漂亮的金發女郎走過來,“先生,休息一會吧,喝一杯咖啡。”她把咖啡杯放在桌幾上,衝著約翰遜微笑著。約翰遜好像沒有聽見也沒有看見似的,還在不停地讀。

又過了一會兒,一隻可愛的小貓伏在了他的腳邊,用舌頭舔他的腳踝,他隻是本能地移動了一下他的腳,絲毫沒有影響他的閱讀,他似乎也不知道有隻小貓在他腳下。

那位漂亮的金發女郎又飄然而至,要他幫她抱起小貓。約翰遜還在大聲地讀,根本沒有理會金發女郎的話。

終於讀完了,約翰遜鬆了一口氣。這時董事長走了進來問:“你注意到那位美麗的小姐和她的小貓了嗎?”

“沒有,先生。”

董事長又說道:“那位小姐可是我的秘書,她請求了你幾次,你都沒有理她。”

約翰遜很認真地說:“你要我一刻不停地讀完那篇文章,我隻想如何集中精力去讀好它,這是考試,關係到我的前途,我不得不專注一些更專注一些。別的什麼事我就不太清楚了。”

董事長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笑:“小夥子,你表現不錯,你被錄取了!在你之前,已經有很多人參加考試,可沒有一個人及格。”他接著說:“現在,像你這樣有專業技能的人很多,但像你這樣專注工作的人太少了!你會很有前途的。”

每次隻做一件事情,需要凝聚心神、心無旁騖,這樣一個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而頻繁地從一件事情轉換到另一件事情則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做法。基於這個道理,人們在做事中應該避免不必要的轉換,要盡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透、做到位,然後再考慮下一件事。

一次隻專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並積極地希望它成功,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讓我們的思維轉到別的事情、別的需要或別的想法上去,專心於我們正在做著的事。如果你能向一個目標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機會將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