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感性召喚,理性批判(2 / 3)

第二個星期,他們真的找到了一套兩人都喜歡的房子,樸素大方有實用,首付款是1200美元。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湊夠1200美元。他知道無法從銀行借到這筆錢,因為隻有回妨害他的信用,使他無法獲得一項關於銷售款項的抵押借款。

蒼天不負有心人,他突然有了一個靈感,為什麼不直接找承辦商談談,向他私人貸款呢?他真的這麼做了。承辦商起先很冷淡,由於他一再堅持,終於同意了。他同意邁克把1200美元的借款按月交還100美元,利息另外計算。現在他要做的是,每個月湊出100美元。夫婦兩個想盡辦法,一個月可以省下25美元,還有75美元要另外設法籌借。

這時,邁克又想到另外一個點子。第二天早上,他直接跟老板解釋這件事。邁克說:“老板,你看,為了買房子,我每個月要多賺75美元才行。我知道,當你認為我值得加薪時一定會加,可是我現在很想多賺一點錢。公司的某些事情更可能在周末做更好,你能不能答應我在周末加班呢?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老板被邁克的誠懇和雄心所感動,真的找出許多事情讓他在周末工作10個小時,邁克一家人也因此歡歡喜喜地搬進了新房子。

可見,說一尺不如行一寸。有想法是好的,但再好的想法也要付出行動。因為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是成功的保證。俄羅斯作家克雷洛夫曾說過:“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落實到行動上才能實現,行動是完成計劃奔向目標獲得成功的保證。

成功者的路由千條萬條,但是行動卻是每一個成功者的必經之路,也是一條捷徑。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進行了持續而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實現一切改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往往說得太多,思考得太多,夢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我們甚至計劃著某種非凡的事業,最終卻以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告終。100次心動,遠比不上一次行動。心動隻能讓你終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而行動才能讓你最終走向成功。

換一個思路就會有出路

很多人都知道,鯪魚是一種凶悍的魚,天生就喜歡吃鰷魚。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鯪魚和鰷魚養在一個水池裏,用玻璃板把它們隔開。開始時,鯪魚見到鰷魚即飛快地遊去,想吃到鰷魚,但卻一次次地撞在玻璃板上。過了幾天,那些鯪魚都已撞得“頭破血流”,再也不向那邊遊了。這時心理學家把玻璃板抽去,鯪魚和鰷魚都混遊在一起,而鰷魚即使在遊到鯪魚的眼邊和嘴邊,也不去嚐試吃鰷魚了。

這是動物產生思維定勢的典型例子——思維定勢致使鯪魚得了一種“恐鰷症”。

在生活中,人一旦像鯪魚一樣形成了習慣的思維定勢,將思維編入既存的框架裏,就會習慣地順著定勢的思維思考問題,不願也不會轉個方向、換個角度想問題,這是很多人的一種愚頑的“難治之症”。

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分左右,屬於“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

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

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

“有一位既聾又啞的人,想買幾個釘子,他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櫃台上,右手握著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於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怎樣做?”

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隨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他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

汽車修理工一聽,開心地笑起來:“哈哈,你這笨蛋,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隻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幹嗎要做手勢呀?”

阿西莫夫之所以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是因為他受到了前麵那個聾啞人買釘子打手勢的影響,這實際上是一種思維定勢。

很多人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容易對生活的各種現象習以為常。如果一味地習慣固定的思考模式,使生活、工作成為機械化的程序,結果隻能是複雜了你的生活和你的心情。而這種習慣性情越多,人的個性也越萎縮,從而逐漸失去創新的想法和動力,使人們成為受習慣支配的機器。所以,我們應該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學會換個思路思考問題。

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就是讓我們突破原有的思維桎梏,在這種情況下,原有的思維模式便成了一種無法躲避的障礙,隻有清除它,我們才能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做一個有理性的思考者。

通過理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你才能用一種全新的態度對待生活和工作。掌握了這種強有力的思考方式,你就會以更大的自信去實現崇高的目標,解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你會用一個較新的、有活力的方式看待你的生活和工作,展現在你麵前的是從未有過的機遇。

日本南極探險隊第一次準備在南極過冬,當時南極越冬隊隊員正在設法用輸送船把汽油運到越冬基地。由於準備不充分,在實地操作中發現輸送管的長度根本不夠,一下又沒有備用的管子。如果再從日本去運,那時間需要近兩個月,怎麼辦?這下所有的隊員都呆住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毫無辦法。

這時,隊長西堀榮三郎突然提出了一個很奇特的設想,他說:“我們用冰來做管子吧!”他的這個設想當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因為南極非常冷,水在碰到外界空氣的瞬間就會變成冰,真可以說是滴水成冰。但問題的關鍵是怎樣使冰形成管狀,而且在中途不會斷裂。

西堀隊長很快又有了靈感。“我們不是有醫療用的繃帶嗎?就把它纏在鐵管上,上麵再淋上水讓它結冰,然後拔出鐵管,不就成了冰管子了嗎?用這種方法做冰管子,再把它們一截一截連接起來,要多長就有多長。”就這樣,問題很快地解決了。

許多人想到的輸油管,必定是鐵管或鋼管,西堀隊長聰明之處在於他換了一個角度進行思考。隻要是管狀的東西,就可以輸油,為什麼非要鐵管呢?南極的冰不是照樣能做成這種管狀的東西嗎?

可見,轉換一個思路就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人的思維容易受原有知識、經驗的束縛,有時被知識和經驗淹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走出經驗的誤區,既不要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又不要把簡單的問題人為地複雜化。遇到問題,要善於開動大腦,請不要陷在定勢思維的泥沼中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妨換一個角度,換一個立場來看待問題,也許帶來另一種分析結果,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在生活的旅途中,如果我們總是經年累月地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運行,從未嚐試走別的路,這就容易思維退化,走不出宿命般的可悲結局;而一旦走出了思維定勢,也許可以看到許多別樣的人生風景,甚至可以創造新的奇跡。

搶占先機贏天下

有這麼一則故事:

一位聰明的商人,帶著兩袋大蒜,騎著駱駝,一路跋涉到了遙遠的阿拉伯地區。那裏的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東西,因此,他們用當地最隆重的方式款待了這位商人,臨別送了他兩袋金子作為酬謝。另一位聰明的商人聽說了這件事,不禁為之心動,他想,大蔥的味道不是也很好麼,於是他帶著兩袋大蔥來到那個地方。那裏的人們同樣沒有見過大蔥,甚至覺得它的味道比大蒜還要好!他們更加盛情地款待了這位商人,並且一致認為,用金子已遠遠不能表達他們對這位遠道而來的商人的感激之情。經過再三商討,他們決定送給這位朋友兩袋大蒜!

一個用大蒜換得了金子,一個用大蔥卻換得了大蒜,為什麼?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先”字。不要等到萬事俱備以後才去做,永遠沒有絕對完美的事。如果要等所有條件都俱備以後才去做,隻能永遠等待下去。

成功在於你的行動。機遇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最終分出高下無非就是不同的人對機遇的把握不同而已。一個人做每一件事,隻要開始行動,就算獲得了一半的成功。

哥倫布是15世紀的著名航海家.他曆經千辛萬苦終於發現了新大陸。對於他的這個重大發現,人們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和很多榮譽。但也有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話中經常流露出諷刺。

一次,朋友在哥倫布家中作客,談笑中又提起了哥倫布航海的事情,哥倫布聽了,隻是淡淡一笑,並不與大家爭辯。

他起身來到廚房,拿出一個雞蛋對大家說:“誰能把這個雞蛋豎起來?” 大家一哄而上,這個試試,那個試試,結果都失敗了。 “看我的。”哥倫布輕輕地把雞蛋一頭敲破,雞蛋就豎起來了。 “你把雞蛋敲破了,當然能夠豎起來呀!”人們不服氣地說。

“現在你們看到我把雞蛋敲破了,才知道沒有什麼了不起,”哥倫布意味深長地說:“世界上很多事情做起來都非常容易,可是最大差別就是:我已經做了,你們卻一直沒有做。”過去諷刺哥倫布的人,臉一下子變得通紅。

天下最可悲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但我卻沒有那麼做。經常會聽到有人說:“如果我當年就開始做那筆生意,早就發財了!”一個好創意胎死腹中,真的會叫人歎息不已,永遠不能忘懷。如果真的徹底施行,當然就有可能帶來無限的滿足。

也許你早已經為自己的未來勾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但是它同時也給你帶來煩惱,你感到自己遲遲不能將計劃付諸實施,你總是在尋找更好的機會,或者常常對自己說:留著明天再做。這些做法將極大地影響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獲得成功,必須立刻開始行動。任何一個偉大的計劃,如果不去行動,就像隻有設計圖紙而沒有蓋起來的房於一樣,隻能是一個空中樓閣。

自覺無知勝有知

承認自己是無知的,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不願承認自己無知。恰恰是這些虛榮心成為了你前進道路中最大的障礙,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多麼有本事,多麼有知識,那麼你隻能遭到別人的唾棄。相反,如果你能承認自己無知,反而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從而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一再重複無知的謊言隻能讓你越來越被動,越來越出醜,最終受到傷害的隻能是自己。所以,我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充分獲得他人的幫助和建立健康的心態,學習他人的長處和提高自己。

在一所有名的大學,有一位學生問教授:“教授,我什麼時候才能取得學位?”教授回答他:“在你覺得無所不知的時候,學校給你學士學位;在你認為自己隻是略有所知的時候,學校授予你碩士學位;如果有一天你覺得自己和別人一樣一無所知時,你將會拿到博士學位。”

知識的道路是無止境的。當你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時候,或許你隻知道了一個大概;但當你認為你隻懂一點點的時候,或許你就開始入門了;而當你認為自己什麼都不懂的時候,或許你已經懂得了很多,隻是你從這些知識中發現了很多未知的領域。

我們每個人要把自己當作新孕生的嬰兒,虛心地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傾空自己的杯子,抱著一種求知似渴的學習態度。驕傲會讓你停滯不前,隻有謙虛才會讓自己有長進。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與大家分享: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在拜訪一位大師時,提出了很多的問題,而當大師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他總是不斷的插話,表示自己已明白這些問題,最後大師不得不終止談話而開始給個這個人倒茶,雖然杯中已倒滿了茶水,但大師並沒有停下來,直到這個人告訴大師杯子已滿時,大師才停下來,並告訴這個人說:“如果你帶的杯子不是空的,你又怎麼能品嚐到我倒給你的茶,即使能嚐到也已非原來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