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靠自己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人生不要因葉落而悲秋,更不要因挫折而放棄拚搏。一花凋謝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次挫折也不可能限製一生。
人的一生,挫折痛苦在所難免,但風雨過後,顯現再你麵前的是風平浪靜的天空,荊棘過後,顯現在你麵前的是鋪滿鮮花的大道。
學會適應才能得以生存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艱辛付出後,創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原理。他在論述“進化論”時曾經說過:“能夠生存下來的物種,不是那種最強的,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而是那些對外界的變化最具有適應能力的。”
因此,進化論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要想生存發展,首先要適應環境。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隻有那些最適合於周圍環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來,其他的都被淘汰了。這條理論不僅適用於動物界,同樣適用於人類社會,它也能夠用來解釋各種社會現象。
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讓現代社會的競爭變得日益激烈,如果我們想在競爭中生存下來,就要學會適應周圍的環境,養成良好的適應性,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法門。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這個社會生存。
很久以前,有兩兄弟置辦了許多貨物,準備外出去做買賣。有一天,他們來到了一個國家,這裏的人都不穿衣服,因而被稱作“裸人國”。
弟弟說:“這兒與我們家鄉的風俗習慣完全不同,在這裏做生意比較困難。所以,我們應該入鄉隨俗,按照他們的風俗習慣辦事,這樣才會賺到錢。”
然而哥哥卻不同意弟弟的看法,生氣地說:“無論到什麼地方,禮義不可不講,德行不可不求。難道我們要光著身子與他們往來貿易嗎?這可太傷風敗俗了!”
弟弟說:“這樣做並沒有破壞我們的禮教道德啊!因為我們的內心是正直的。這僅是權宜之計。我們還是一起進去吧!”
哥哥說:“這樣吧,你先去打探一下詳情,然後派人告訴我。”於是弟弟先進入了裸人國。他隨從於那裏的風俗,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國王很喜歡他,國民也非常敬重他。他的商品也賣了個好價錢。
十多天後,弟弟派人告訴哥哥說,一定得按當地風俗習慣,不穿衣服,赤身裸體,才能辦成事。
哥哥一聽就火冒三丈,說:“赤身裸體,像畜生一樣不知羞恥,這難道是君子所為嗎?我絕不會這樣做。”
哥哥不聽勸告,也進入裸人國來做買賣。然而他滿口仁義道德,指責裸人國的人這也不對,那也不好,引起國王及人民的憤怒,大家把他抓住狠狠揍了一頓,而且把他的全部財物都搶劫一空。
兄弟二人準備動身回國時,裸人國的人都熱情地跑來為弟弟送行,而對哥哥則罵不絕口。
可見,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要想生存並得到發展,就要學會適應環境。抱怨當地的一草一木、法規習俗是於事無補的,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是適應環境,盡快進入角色。
愛因斯坦說過:“人的最高本領是適應環境的能力。”對此道出了適應在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適應環境是一種時代的需求,也是一種藝術。我們隻有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以客觀的態度麵對現實,隨時調整自己,保持良好的適應狀態,才會求得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貞子是日本人,她們家世代采珠,她有一顆珍珠是她母親在她離開日本赴美求學時給她的。
在她離家前,她母親鄭重地把她叫到一旁,給她這顆珍珠,告訴她說:“當女工把沙子放進蚌的殼內時,蚌覺得非常的不舒服,但是又無力把沙子吐出去,所以蚌麵臨兩個選擇,一是抱怨,讓自己的日子很不好過,另一個是想辦法把這粒沙子同化,使它跟自己和平共處。於是蚌開始把它的精力營養分一部分去把沙子包起來。當沙子裹上蚌的外衣時,蚌就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不再是異物了。沙子裹上的蚌成分越多,蚌越把它當作自己,就越能心平氣和地和沙子相處。”
母親繼續啟發她道:蚌並沒有大腦,它是無脊椎動物,在演化的層次上很低,但是連一個沒有大腦的低等動物都知道要想辦法去適應一個自己無法改變的環境,把一個令自己不愉快的異己,轉變為可以忍受的自己的一部分,人的智能怎麼會連蚌都不如呢?
由此可見,一個人要想營造成功幸福的人生,就一定要有適應環境變化以及新環境的能力。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遭遇惡劣的環境,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何不試著去適應呢?這是一個適者生存的時代,隻有學會適應社會環境,個人才能生存和發展。要知道,一個人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環境也會時常發生變化,如果不會適應環境的變化或者適應不了新環境,則隻能被淘汰或歸於失敗。
別讓失敗困擾自己
人,不僅要學會爭取成功,更要學會麵對失敗,而且要學會從失敗中站起來走向成功。要知道,失敗和成功一樣,也是一筆財富,失敗並不同於平庸,隻要你不放棄,你就永遠擁有成功的機會。
美國百貨大王梅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於1882年生於波士頓,年輕時出過海,以後開了一間小雜貨鋪,賣些針線,鋪子很快就倒閉了。一年後他另開了一家小雜貨鋪,仍以失敗告終。
在淘金熱席卷美國時,梅西在加利福尼亞開了個小飯館,本以為供應淘金客膳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豈料多數淘金者一無所獲,什麼也買不起,這樣一來,小鋪又倒閉了。
回到馬薩諸塞州之後,梅西滿懷信心地幹起了布匹服裝生意,可是這一回他不隻是倒閉,而簡直是徹底破產,賠了個精光。
不死心的梅西又跑到新英格蘭做布匹服裝生意。這一回他時來運轉了,他買賣做得很靈活,甚至把生意做到了街上商店。頭一天開張時賬麵上才收入11.08美元,而現在位於曼哈頓中心地區的梅西公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百貨商店之一。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之後沒有信心,不能夠自己站起來。如果一個人把眼光拘泥於挫折的痛感之上,他就很難再抽出身來想一想自己下一步如何努力,最後如何成功。
失敗是邁向成功的階梯,任何成功都包含著失敗,每一次失敗是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階梯。那種經常被視為是“失敗”的事,實際上常常隻不過是“暫時性的挫折”而已。這種失敗又常常是一種幸福,是生活賜予我們的最偉大的“禮物”,因為它使人們振作起來,調整我們的努力方向,使我們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看起來像是“失敗”的事,其實卻是一隻看不見的慈祥之手,阻擋了我們的錯誤路線,並以偉大的智慧促使我們改變方向,向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前進。
在美國,曾有一位電台女主持人被人貶得一文不值,並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遭遇了18次辭退。
在最初求職的時候,她來到美國大陸無線電台麵試。但是因為是女性遭到公司的拒絕。接著,她來到了波多黎各工作,由於她不懂西班牙語,於是又花了3年的時間來學習。在波多黎各的日子,她最重要的一次采訪,隻是有一家通訊社委托她到多米尼加共和國去采訪暴亂,連差旅費也是自己出的。在以後的幾年裏,她不停麵試找工作,不停地被人辭退,有些電台指責她能力太差,根本不懂什麼叫主持。
盡管如此,她卻從來沒有放棄過。1981年,她來到紐約一家電台,但是很快被辭退,失業了一年多。有一次,她向兩位國家廣播公司的職員推銷她的傾談節目策劃,都沒有得到認可。於是她找到第三位職員,他雇傭了她,但是要求她改作政治主題節目。她對政治一竅不通,但是她不想失去這份工作,於是她開始“惡補”政治知識。1982年夏天,她主持的以政治為內容的節目開播了,憑著她嫻熟的主持技巧和平易近人的風格,讓聽眾打進電話討論國家的政治活動,包括總統大選,她幾乎在一夜之間成名,她的節目成為全美最受歡迎的政治節目。
這個女人叫莎莉·拉斐爾。現在的身份是美國一家自辦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曾經兩度獲全美主持人大獎。每天有800萬觀眾收看她主持的節目。在美國的傳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礦,她無論到哪家電視台、電台,都會帶來巨額的回報。
沒有失敗就沒有所謂成功,關鍵是看我們對於失敗的態度。失敗可以把人嚇倒,使人唉聲歎氣,退縮不前;也可使人精神振奮,經受磨練,增長才幹,增強意誌。就看你如何對待它。隻有能麵對失敗而毫無懼色的人,才能到達成功的頂峰。
在通過成功的道路上,任何一個人的發展之路,都不會是完全筆直的,都要走些彎路,都要為成功付出代價。成功者也會失敗,但他們之所以是成功者,就在於他們失敗了以後,能夠從失敗中總結出教訓,並從失敗中站起來,發憤上進,於是,成功就接踵而來。
做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在生活的海洋中,事事如意、一帆風順地駛向彼岸的事情是很少的。或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或生活上遭到不幸,或事業上遭到失敗,這些都有可能發生。當困難出現時,我們不要唉聲歎氣,自認倒黴;也不要悲觀絕望,自暴自棄;更不要怨天尤人,詛咒命運。而應該在厄運和不幸麵前,不屈服,不後退,不動搖,頑強地同命運抗爭;在重重困難中衝開一條通向勝利的路,成為征服困難的英雄,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
她,是一個可憐的小女孩,從患有小兒麻痹症,隻有依靠輪椅才能行動。每當看到同齡的小朋友蹦蹦跳跳的,她都感覺到自卑而又羨慕。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憂鬱和自卑感越來越重,甚至,她拒絕著所有人的靠近。但也有個例外,鄰居家那個隻有一隻胳膊的老人卻成為她的好夥伴。老人是在一場戰爭中失去一隻胳膊的,老人非常樂觀,她非常喜歡聽老人講的故事。
這是個天氣晴朗的一天,她被老人用輪椅推著去附近的一個公園裏散步,草坪上孩子們動聽的歌聲吸引了他們。當一首歌唱完,老人說著:“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鼓掌吧!”她吃驚地看著老人,問道:“我的胳膊動不了,你隻有一隻胳膊,怎麼鼓掌啊!”老人對她笑了笑,解開襯衣扣子,露出胸膛,用手掌拍起了胸膛……那天已經是深秋了,雖然天氣晴朗,但風中卻夾著幾分寒意,盡管如此,她卻突然感覺自己的身體裏湧動起一股暖流。老人對她笑了笑,說著:“隻要努力,一隻巴掌一樣可以拍響。你一樣能站起來的!”
當天晚上,她讓母親在一張紙上寫下了這樣一行字:一隻巴掌也能拍響。為了激勵自己,她又讓母親又將這張紙貼到了牆上。從那之後,她開始配合醫生做物理治療。有時,甚至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她自己扔開支架,試著走路。蛻變的痛苦是牽扯到筋骨的。她堅持著,她相信自己能夠像其他孩子一樣行走,奔跑……
就這樣,經過蛻變的痛苦後,11歲時,她終於扔掉支架,可以自由地行走了。但她並沒有滿足,此後,她又向另一個更高的目標努力著,她開始鍛煉打籃球和田徑運動。現在的她,不但可以跑,而且跑得比別人快。1960年羅馬奧運會女子100米跑決賽,當她以11秒18第一個撞線後,掌聲雷動,人們都站起來為她喝彩,齊聲歡呼著這個美國黑人的名字:威爾瑪·魯道夫。那一屆奧運會上,威爾瑪·魯道夫成為當時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人,她共摘取了3枚金牌,也是第一個黑人奧運女子百米冠軍。
沒有什麼困難是戰勝不了的,威爾瑪·魯道夫的成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困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正確的態度麵對困難,在困難中使人倒下的往往不是困難本身,而是消極悲觀的態度,是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是沒有堅強的意誌。
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絕對不可在遇到困難時,背過身去試圖逃避。若是這樣做,隻會使困難加倍。相反,如果麵對它毫不退縮,困難便會減半。
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是在所難免的。麵對困難,是想方設法戰勝它,還是繞道走?勇敢者的選擇隻能是前者。因為隻有勇敢地戰勝困難,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我們的事業才能成功。
日本獨立公司是專為傷殘人設計和生產服裝而設立的,贏得消費者的好評。
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叫木下紀子的婦女,過去她曾管理過兩個室內裝修公司,並且小有名氣。可是,正當她在選定的道路上迅速發展的時候,不幸降臨到她的頭上,她突然中風,半身癱瘓了,連吃飯穿衣都難以自理。當她從極度的痛苦中擺脫出來,清醒思考的時候,她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結了嗎?不!必須振作起來。穿衣服這件事雖然是個小事,但又是每天都遇到的事情,對一個殘廢人來說又多麼重要啊!難道就不能設計出一種供傷殘人容易穿的衣服嗎?
一個新的念頭突然而至,使她頓時興奮起來。她忘記了自己的痛苦,甚至忘記了自己是一個左半身癱瘓的人。
木下紀子根據自己的設想加之以往管理的經驗,辦起了世界第一家專門為傷殘人設計和生產服裝的服裝公司——“獨立”公司。“獨立”這個字眼不僅向人們宣告傷殘人的誌願和理想,同時也說出了木下紀子自己的心聲:她要走一條獨立自主的生活道路。
木下紀子按殘廢人的特點及心理,設計出適合傷殘人穿的服裝。獨立公司開張後生意日益興隆,有時一個季度就可銷售五萬多美元的服裝。由於她事業上的成功,在日本這個以競爭著稱的國家,竟得到了十家不同行業的支持,木下紀子還準備把她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她的這一計劃不僅得到日本政府的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外國友人的幫助,她和一家美國同行組成了一個合資公司。
木下紀子為公司的發展嘔心瀝血,走過了漫長的路。她向一位來訪者宣稱:為傷殘人生產產品固然重要,改變傷殘人的形象更重要。盡管我們的身體殘廢了,但我們的精神並沒有殘廢。我所做的就是想讓人們看到我們傷殘人不但生活得非常有朝氣,而且也同樣是生活中的強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的種種困難,這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但我們無須抱怨,因為上帝在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往往同時打開一扇窗。所以,我們隻有經過不斷地努力,才能找到新的出口。如果缺少這些經曆,就無法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