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過去了,兄弟倆經曆、境遇迥然不同。哥哥生活舒適安逸,把家業管理得井井有條,性格也變得越來越溫和儒雅,特別是到了人生暮年,與去世的父親越來越像,隻是少了些銳利和堅韌。弟弟生活艱辛動蕩,幾起幾伏,受盡磨難,性格也變得剛毅果斷。與二十年前相比,相差很大。最苦最難的時候,他也曾後悔過,怨恨過,但已經選擇了,已經沒有退路,隻能一往無前,堅定不移地往前走。經曆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他最終創下了一份屬於自己的事業。這個時候,他才真正理解父親,並深深地感謝父親。
人生是一種選擇。不一樣的選擇,就有不一樣的結果。向左走?向右走?選擇權在你的手中。人生的地圖上,處處是十字路口。你每一個選擇都是在為自己種下一顆命運的種子。
平常心看待一切
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信徒問慧海禪師:“您是有名的禪師,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答道:“有。”
信徒問道:“是什麼呢?”
慧海禪師答道:“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有什麼區別呢?”慧海禪師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呢?”信徒問道。
慧海禪師說道:“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時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在利害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是他們生命中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隻要將心靈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故事中所謂的平常心,就是指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平常心,不過是普通人的平凡心態而已,說穿了即是吃飯好好吃,睡覺好好睡,做事當認真,為人不計較。當然,不能說無論什麼樣的心態都屬於“平常心”,或者說任何一個人都可具備平常心。平常心應該是一種“常態”,是具備一定修養才能經常持有的,因為它屬於一種維係終身的處世哲學。
有一位禪師有三個弟子,有一天,師父問三人:“門前有二棵樹,榮一棵,枯一棵,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大徒弟說:“榮的好。”二徒弟說:“枯的好。”三徒弟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其實,無論你選擇前兩者中的哪一種心態,都會產生得失之心,因受外境影響而或喜或悲;如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枯也由它,榮也由它,則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皆可泰然處之。所以說,以平常心觀不平常事,則事事平常。
人的平常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經曆磨難、挫折後的一種心靈的感悟,一種精神的升華。一個人有了平常心態,就會沒有嫉妒,沒有猜疑,沒有怨恨,沒有恐懼;就會對生活感到歡悅,情緒穩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就會生死無憂,順其自然,進退從容,得失如一,永無煩惱。
平常心不是“看破紅塵”,平常心不是消極遁世;平常心是一種境界,平常心是積極人生,平常心是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憂;無時不樂,無時無憂。擁有一顆平常的心,我們就能淡然地麵對金錢與權勢,泰然地麵對成功與失敗,坦然地麵對風光與平凡,暢然地麵對現實與理想,悠然地享受生活給予我們地分分秒秒,點點滴滴。
吉姆·特納40歲的時候繼承了一筆財產,擁有了一家資產達30多億美元的公司。然而,麵對豐厚的錢財,他表現的非常淡然,他對公司資產全麵盤點,以50年作基數,減去自己和全家所需,除去應付的銀行利息、公司支出、生產投資等等,然後拿出3000萬美元為家鄉建了一所大學,其餘的錢捐給了美國社會福利基金。人們大惑不解,他說,“對我來說,這筆錢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去掉它,就是去掉了我的負擔。”麵對加勒比海海嘯給公司造成1億多美元的損失,他在董事會上依然談笑風生:“縱然失去了1億美元,但我還是比你們富有10倍,我有多於你們10倍的快樂。”他的一個孩子因車禍不幸身亡,他說:“我有5個孩子,失去1個痛苦,還有4個幸福。”
吉姆·特納這種淡化過去的心態,給了人們一個有益的啟示: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所不能改變了的,我們能改變的隻有自己的心態,我們需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如果我們不用一顆平常的心去看待生活,去對待工作,那麼生活和工作就會有無盡的煩惱。
保持一顆平常心,實質上也就是把外在的世界和內心保持一個平衡點。有了這種平衡,人,會少些焦慮,少些浮躁;多一份安適,多一份恬謐,心似一泓碧水,清澈明亮,繼而胸襟為之開闊。
在現實生活中,保持平常心,就是保持一種輕鬆平和的心態,正確地看待自己,寬容地對待別人,努力與周圍的環境保持和諧。人生活在社會中,自然要與他人、與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聯係,這就有一個以什麼樣的心態和方式去做人做事的問題。一個人能夠保持輕鬆平和的心態,就能不被物欲束纏住心靈、不被狹隘遮住視線,妥善處理方方麵麵的關係,更好地幹事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都是欲望惹的禍
人的欲望是與生俱來的,沉湎於欲望而不能自拔者稱之為貪婪。有貪婪心態的人總希望得到更多,總是不知滿足,結果命運讓他失去一切,貪心隻會愚弄自己。
有一次,蘇格拉底帶著他的弟子在野外修行,他們來到一塊麥田前,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從現在開始,你們從這塊田地一邊走到另一邊,在田裏撿一穗最大的麥穗,如果誰撿到了,這塊田地就歸誰。”
弟子們聽了,都興奮地拍起了手。
蘇格拉底笑了笑,接著說:“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們隻能拾一支並且誰也不準回頭重新拾。”
弟子們滿不在乎地說:“好,這還不簡單。”
“既然如此,那我就在對麵等你們。”於是,蘇格拉底就坐在田地的對麵的大樹下等待結果。弟子們一起衝進田地,從一邊走到對麵,但最後他們卻都失敗了,而且雙手空空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都以為最大的麥穗在前頭,看了看,比一比,都覺得眼前的不夠大,所以他們的目光總是放在最前方,一路上也總是匆匆向前,結果到了盡頭才發現其實最大的麥穗早已錯過了,被自己遺棄在尋找的路上。
這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欲望永不能滿足,貪念使人們喪失了明確判斷的能力。人們總想要得到更多的東西,所以“貪”成為了是大多數人的毛病。好東西總是吸引人的,如果你隻想抓住自己想要的東西不放,然而越是抓得緊,越是抓住不放,失去的往往也就越多,結果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據說,在阿爾及爾地區生活著一些貪婪的猴子,它們經常偷食農民的大米,當地的人們很傷腦筋。後來,人們根據這些猴子的特性,發明了一種捕捉猴子的巧妙方法:人們把一隻葫蘆型的細頸瓶子固定好,係在大樹上,再在瓶子中放入猴子最喜歡的大米。當猴子見到瓶子中的大米後,就把爪子伸進瓶子去抓大米。這瓶子的妙處就在於猴子的爪子剛剛能夠伸進去,等它抓起一把大米時,爪子就怎麼也拉不出來了。
猴子急於吃到瓶子中的大米,貪婪的本性更使它不可能放下已經到手的大米,就這樣,它的爪子也就一直抽不出來,隻好死死的守在瓶子旁邊。第二天早晨,人們把它抓住的時候,它依然不會放開爪子,直到把那米放入嘴裏。
動物尚且貪婪無度,人性的貪婪更是如此。禁不住誘惑,欲壑難填的人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欲望的陷阱,不能自拔。世人如何不心安,隻因放縱了欲望,人生的痛苦也是源於貪欲。
有一隻船快沉的時候,船上所有的人顧不得財物,紛紛離船逃命去了。有一水手,舍不得財物沉在海裏,也舍不得他的命丟在那裏,所以他就先拿了一個最好的救生圈,圍在自己的胸前,並對自己說:“現在命是保險的了,現在可用一點工夫,去發橫財。”於是,他跑到艙底下去搜括金錢,鈔票。所得真是不少,他拿塊大布,包滿金洋鈔票,綁在自己腰裏,跑到船麵上。現在船快沉了,時機不可再失,他就望海一跳,盼藉救生圈浮在水麵,等人來救。但很奇怪,一跳下海,並不上浮,就像一塊石頭,一直沉到海底。救生圈失了功效麼?為何沉下去呢?因為金錢太重。救生圈的力量隻夠救他自己,救生圈的力量不夠救他和他金錢。
人就是一種貪婪的動物,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也常常把自己逼得有氣無力,好想放鬆一下,可一旦放鬆,又好像要失去一些東西,又不得不把自己往不滿足的方向推,到頭來人財兩空。做人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最終喪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放棄也是一種勝利
美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懂得放棄,我們每個人都有難以割舍的東西。放棄了,也許是一種勝利。”的確,人生麵臨許多選擇,而選擇的前提是懂得放棄,正確而果斷地放棄,即是選擇的成功。
在一片茂密的叢林中,有一隻饑餓的老虎出來尋找食物。此時,獵人早已布置了陷阱,等待老虎的出現。饑餓的老虎四處尋找著獵物,茂密的樹葉遮蔽了老虎的視線,它不知道獵人的陷阱就在附近。這時,老虎看到前方似有獵物出現,於是奮力追趕,忽然老虎的腳掌被一個鐵圈鉤住了。老虎想掙脫束縛,但是鐵圈把它牢牢地固定在了原地。這時,手拿獵槍的獵人出現了,他一步步向老虎逼近,老虎似乎感覺到了死亡的預兆。此時,獵人端起了獵槍正向它瞄準,老虎不再猶豫,它用盡全身的力氣,猛地掙脫了鐵鏈。但是,老虎的腳掌卻留在了鐵圈上。老虎忍痛離開了這個危機四伏的危險地帶。
老虎斷了一隻腳自然是很痛苦的,但是因此而保存了性命,就是聰明的選擇,所謂“斷尾求生”。當人們麵臨艱難的抉擇時,也應該像求生的老虎一樣,果斷地做出取舍,不要猶豫不決,才是高效率的執行者。
對無法得到的東西,忍痛放棄,那是一種豁達,也是一種明智。必須割舍而不肯割舍,則是疑慮與執迷,對自己有害無益。能在必須割舍時,毅然地割舍,乃是堅強與灑脫。不要以為隻有能“取得”的人才是大智大勇,那些能毅然“割舍”的人,其實具有更高的智慧與更大的勇氣。
放棄既是一種理性的表現,也不失為一種豁達之舉。放棄並不是消極地放手,而是需要睿智的思想和博大的胸懷。生活有時會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權力,不得不放走機遇,甚至不得不拋下愛情。你不可能什麼都得到,生活中應該學會放棄。放棄會使你顯得豁達豪爽。放棄會使你冷靜主動,放棄會讓你變得更智慧和更有力量。
放棄是麵對人生、麵對生活的一種清醒的選擇,隻有學會放棄那些本該放棄的東西,生命才會輕裝上陣一路高歌;隻有學會放棄走出煩惱的困擾,生活才會倍感絢麗富有朝氣。
人之一生,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能擁有一份安然祥和的心態,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有一個學校舉行智力競賽,校長對參加決賽的6名選手說:“我現在把你們分別關在6間教室裏,門外有人把守。我看你們誰有辦法,隻說一句話,就能讓門衛把你放出來。不過有兩個條件,一是不準硬闖出門,二是即便放出來,也不能讓門衛跟著你。”
3個小時過去了,仍沒有一個人發出聲響。有個學生很慚愧地低聲對門衛說:“叔叔,這場比賽太難了,我不想參加這場競賽了,請您讓我出去吧。”
門衛聽了,打開房門讓他走了出來。然而走出大門的小家夥隨即又回來了,他走到大廳裏對校長說:“校長,您看,按您的要求,我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