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感性拿起,理性放下(1 / 3)

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的真諦。所謂“拿得起”,就是想做什麼事情,就敢於去做;所謂“放得下”,就是做一件事時,知道變通,該放手時就放手。“拿得起,放得下”是指在對待兩難的問題上,敢於做決定。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思考這個問題,所以我們說“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最大的選擇。

一天,老和尚帶著小和尚出門化緣,路過一條小河時,見到一名女子站在河邊不敢過河。老和尚就對女子說,“我來背你過河”,便將女子背在身後涉水過河。小和尚見到老和尚的這一舉動很是驚詫,心中百般不解,卻又不敢輕易打探,隻得一路跟隨在後。走出數十裏後,小和尚實在忍耐不住,便開口問師傅,“剛才你背女子過河,難道不怕觸犯了戒律?”老和尚並沒有正麵解釋,隻是輕描淡寫地笑答“我到了岸邊就已經放下了,你怎麼背了幾十裏路,到現在還沒有放下呀?”

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活的輕鬆,而有的人活得沉重?前者是拿得起,放得下;而後者是拿得起,卻放不下,所以沉重。很顯然,故事中的老和尚屬於前者,而小和尚屬於後者。所以,我們要學會既要拿得起又要放得下。

“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種心態,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切都在平平常常之間,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這樣,我們才無煩惱,生活才快樂。

拿得起,實為可貴;放得下,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隻有放得下,才能將該拿得起的東西更好地把握住,從而抓住最重要的東西。隻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莊子》中有這樣一篇文章:

肩吾與孫叔敖是同鄉,兩人在一個村子裏長大,可是也算不得什麼深交。

孫叔敖長大後到外麵謀生,直到退休才又再回到村子來安度餘年。有一天,兩人在樹下乘涼飲茶,肩吾問孫叔敖說:“一般做過官的人衣錦還鄉大都興建豪宅,圍起高高的籬笆,深怕別人搶奪他的錢財,危害他的生命;而你曾經三度為相,當你做宰相時,我感覺不出你家的老宅子有什麼改變,當你三度罷相,這一回,你告老還鄉,我也感覺不出你有什麼悵然若失之態。剛開始的時候,我還懷疑你是深藏不露,喜怒不形於色,可是這一段時間,你天天在這裏喝茶乘涼,顯得一副悠閑自得的樣子,我才相信,你是真的不把在朝在野這檔事放在心上。榮華富貴,歸隱鄉林都不能影響你,你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孫叔敖說:“我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我不過是因為官職來到我身上,我不能推卸;官職離開我,我也留不住。我覺得得官失官都不是我能決定的,所以就沒有憂愁。我又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再說,得與失究竟是在令尹的職位上呢,還是在我身上?如果是在令尹的職位上,那就與我無關;如果是在我身上,那就與令尹的職位無關。我要考慮的是做到心滿意足,從容自得,哪有閑心思想什麼人的貴賤呢?”

一個人在處世中,拿得起是一種勇氣,放得下是一種肚量。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掌聲,有處世經驗的人大都能等閑視之,屢經風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對於坎坷與泥濘,能以平常之心視之,就非常不容易。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能不為之所動,能坦然承受,這則是一種胸襟和肚量。

拿得起,是一種能力;放得下,是一種境界。真正的強者,既要能拿得起,更要懂得放得下。

主動吃虧也是一種福氣

在人生的曆程中,吃虧和受益是互為存在、相互轉換的。一個人不可能事事都受益,有些事情當時即使真得受益了,最終導致的結果仍有可能是吃虧;而有些事情表麵上看,可能是吃虧了,但事後仍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受益的結果。

亨利·霍金士是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有一次他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食品的配方中,起保險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亨利·霍金士考慮了一下,他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於是他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了每位顧客,隨之又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他做出這樣的舉措之後,使他自己承受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製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苦苦掙紮了4年之後,亨利的食品加工公司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內便恢複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食品加工公司一舉成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龍頭公司”。

華人首富李嘉誠曾說:“有時看似是一件很吃虧的事,往往會變成非常有利的事。”這就是吃虧是福,這就是現實生活的得失之道。小處吃虧,大處受益,暫時吃虧,長遠受益。如能將個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便可寬心自如地對待周遭的人與事,時時從大局著眼,從長遠利益考慮問題——這就是智者的選擇。生活中總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從吃虧中學到智慧。

漢武帝時期,有個在朝官吏叫主父偃,時任郎中。他為人忠厚老實,遇事謙虛禮讓,在朝野中人緣不錯。有一年臨近除夕,皇上賜給群臣每人一隻外番進貢的活羊。

具體分配時,負責人犯了愁:因為這批羊有大有小,肥瘦不均,難以分發。大臣們紛紛獻策:

有人主張把羊隻通通殺掉,肥瘦搭配,人均一份;

有人主張抓鬮分羊,好孬全憑運氣……

朝堂上像炸開了鍋,七嘴八舌爭論不休。這時,主父偃說話了:“分隻羊有這麼費勁嗎?我看大夥兒隨便牽一隻羊走算了。”說完,他率先牽了最瘦小的一隻羊回家過年。

眾大臣紛紛效仿,羊很快被分發完畢,眾人皆大歡喜。就這樣,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從此,他也贏得了眾大臣的尊敬。

後來,這件事傳到漢武帝的耳中,漢武帝很是欣賞,他又被朝廷提拔為中大夫。這位大臣既得到了眾大臣尊敬,又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位大臣來說,虧己不正是福嗎?

吃虧是福,關鍵在於心,在於不計較小小得失。生活中,懂得吃虧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現實生活中,能夠主動吃虧的人實在太少,這並不僅僅因為人性的弱點讓人很難拒絕擺在麵前的誘惑;更是因為大多數人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不能舍棄眼前小利而爭取長遠利益。其實,學會吃虧,善於吃虧,樂於吃虧,這並不通通是一個人無能、無用、無知的表現,很大程度上這也是一個人的品行偉大於否,思想高尚於否,行為善良於否的寫真。

王林是一個剛剛畢業大學生,受聘於國內某知名出版社任編輯一職。他不但文筆很好,而且工作積極主動。那時,出版社正在進行一套大型工具叢書的編輯,每個人都很忙,但社長並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於是編輯部的人也被派到發行部和業務部幫忙,但整個編輯部隻有王林接受社長的指派,其他的人都是去一兩次就抗議了,甚至還有人說王林太傻,做無用功。但王林卻說:吃虧就上占便宜嘛!事實上也看不出他有什麼便宜可占,因為他要幫忙包書、送書,像個苦力工一樣!他真是個可隨意指揮的員工,後來他又去業務部,參與直銷的工作。此外,連取稿,跑印刷廠,郵寄……隻要開口要求,他都樂意幫忙!反正吃虧就占便宜嘛!他總是這麼說。

兩年後,王林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生意很。原來,他是在吃虧的時候,把一家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直銷等工作都摸熟了。他真的是占了便宜啊!

吃虧就是占便宜。我們都應該記住,這是積累工作經驗,提高自己做事能力,擴大人際關係網絡的最好辦法。如果樣樣都想占便宜,那最後一定會吃虧,而且還可能吃大虧。所以,“吃虧是福”是一種處世的智慧。我們要調自己整心態,坦然麵對吃虧,從而讓我們能在人生路上走得一帆風順。

人生之路是一條選擇之旅

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薩特說過一句富於哲理的話,他說:“人有選擇的自由,但是人沒有不選擇的自由。”這大師的話道出了這樣一個真理:人生處處有選擇。

選擇是把握人生命運的最偉大的力量。誰掌握了選擇的力量,誰就掌握了人生的命運。

名震世界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就是因正確的人生選擇而極大地向人們展示了他歌唱方麵的才華。

帕瓦羅蒂小時候的就顯示出了唱歌的天賦。長大後,他仍然喜歡唱歌,但是他更喜歡孩子,並希望成為一名教師。於是,他考上了一所師範學校。

臨近畢業的時候,帕瓦羅蒂問父親:“我應該怎麼選擇?是當教師呢,還是成為一個歌唱家?”他的父親這樣回答:“孩子,如果你想同時坐兩把椅子,你隻會掉到兩個椅子之間的地上。在生活中,你應該選定一把椅子,並且在選定之後,就要義無反顧地堅持到底。”

聽了父親的話,帕瓦羅蒂選擇了唱歌這把椅子。可遺憾的是,七年的時間過去了,他還是無名小輩,他甚至想到了放棄歌唱事業。但帕瓦羅蒂想起了父親的話,於是他堅持了下來。

又經過了一番努力後,帕瓦羅蒂終於嶄露頭角,並且聲名節節上升,成為了活躍於國際歌劇舞台上的最佳男高音。

當一位記者問帕瓦羅蒂成功的秘訣時,他說:我的成功在於我在不斷的選擇中選對了自己施展才華的方向,我覺得一個人如何去體現他的才華,就在於他要選對人生奮鬥的方向。

人生成敗,源於選擇。在這個世界上,通向成功的道路何止千萬條,但你要記住:所有的道路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自己選擇的結果。所以,你有什麼樣的選擇,也就有了什麼樣的人生。

有三個人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給他們三個一人一個要求。

美國人愛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

法國人最浪漫,要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

而猶太人說,他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

三年過後,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他忘了要火了。

接著出來的是法國人。隻見他手裏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著第三個。

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200%,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施萊斯!”

今天的生活源於我們昨天的選擇,明天的發展源於今天的選擇。人生是一種選擇,不一樣的選擇,有不一樣的結果。

選擇是明智者的詮釋,它可以決定你的事業和生活的成敗!人的一生,隻有一件事不能由自己選擇——自己的出身。其他的一切,皆是由自己選擇而來。因為選擇的權力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有一位哲人說過,上帝在人出生後都給每個人一幅人生的地圖,這些地圖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相同的,中間的許多岔路要靠我們自己去選擇。

在這個很精彩且很複雜的世界裏,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無論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他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對人生之路選擇的差別。

有一位富有的商人在去世前,將兩個兒子叫到床前,從枕頭底下拿出一把鑰匙,對他們說道:“我一生所賺得的財富,都鎖在這把鑰匙能打開的箱子裏。可是現在,我隻能把這把鑰匙給你們兄弟二人中的一人。”

兄弟倆驚訝地看著父親,幾乎異口同聲地問道:“為什麼?這太殘忍了!”

“的確有些殘忍,但這也是一種善良。”父親停了一下,又繼續說道:“現在,我讓你們自己選擇。選擇這把鑰匙的人,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按照我的意願和方式,去經營和管理這些財富。拒絕這把鑰匙的人,不必承擔任何責任,生命完全屬於你自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方式,去賺取我箱子以外的財富。”

兄弟倆聽完,心裏開始有了動搖。接過這把鑰匙,可以保證你一生沒有苦難,沒有風險,但也因此而被束縛,失去自由。拒絕它?畢竟箱子裏的財富是有限的,外麵的世界更精彩,但是那樣的人生充滿不測,前途未卜,萬一……

父親早已猜出兄弟倆的心思,他微微一笑:“不錯,每一種選擇都不是最好,有快樂,也有痛苦,這就是人生,你不可能把快樂集中,把痛苦消散。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你想要什麼?要過程,還是要結果?”兄弟倆豁然開朗。哥哥說,我要這把鑰匙。弟弟說,我要去闖蕩。二人權衡利弊,最終各取所需。這樣的結局,與父親先前的預料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