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感性做人,理性做事(3 / 3)

在哈佛大學曾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一對老夫婦,女的穿著一套褪色的條紋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則穿著布製的便宜西裝,也沒有事先約好,就直接去拜訪哈佛的校長。

校長的秘書在片刻間就斷定這兩個鄉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與哈佛有業務來往。

先生輕聲地說:“我們要見校長。”

秘書很禮貌地說:“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說:“沒關係,我們可以等。”

過了幾個鍾頭,秘書一直不理他們,希望他們知難而退,自己走開。他們卻一直等在那裏。

秘書終於決定通知校長:“也許他們跟您講幾句話就會走開。”校長不耐煩地同意了。

校長很有尊嚴而且心不甘情不願地麵對這對夫婦。

女士告訴他:“我們有一個兒子曾經在哈佛讀過一年,他很喜歡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樂。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園裏為他留一紀念物。”

校長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覺得很可笑,粗聲地說:“夫人,我們不能為每一位曾讀過哈佛而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們這樣做,我們的校園看起來像墓園一樣。”

女士說:“不是,我們不是要豎立一座雕像,我們想要捐一棟大樓給哈佛。”

校長仔細地看了一下條紋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裝,然後吐一口氣說:“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大樓要花多少錢?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

這時,這位女士沉默不講話了。校長很高興,總算可以把他們打發了。

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隻要750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斯坦福夫婦離開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學來紀念他們的兒子。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當我們看待一個人時,要保持理性和客觀,不要戴有色眼鏡,將先前形成的偏見強加在別人的身上,以至於迷失了自己的視線,看不到別人真實的麵貌。

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觀念和思想,但是不能萬事萬物都按自己的心態來判斷一切,觀感一切,即不能抱有成見或者成心。如果一個人抱著成見去評判事物的正確與錯誤,是無法對事物作出準確而客觀的評判的!所以,唯有放下“成見”,去除我執,才能認清實相,才能擁有真心。就讓我們摘下有色眼鏡,以一雙理性、客觀、明亮的眼睛去看待別人吧!

凡事不必過於追求完美

完美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可以接近完美,但不可能達到完美。這種判斷,在我們頭腦中必須牢固確立。

有一個漁夫從大海裏撈出來一顆碩大而美麗的珍珠,但他並不感到滿足,因為那顆珍珠上麵有一個小小的斑點。他想,若是能夠將這個小小的斑點去除,那麼它肯定會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寶物。

於是,他就下狠心削去了珍珠的表層,可是斑點還在。他又削去第二層,原以為這下可以把斑點去掉了,然而它仍舊存在。就這樣他削了一層又一層,直到最後,那個斑點終於沒有了,而珍珠也不複存在了。後來,那個人心痛不已,並由此一病不起。臨終前,他無比懊悔地對大家說:“如果當時我不去計較那一個斑點,現在我的手裏還會攥著一顆美麗的珍珠啊!”

可見,人的很多煩惱,就是因為追求完美而產生的。在我們的人生長河中,我們追求的東西很多很多,但是,隻要我們降低標準看問題,我們的生活就會多很多的快樂。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追求完美的傾向與需要,希望每件事都盡可能地做到盡善盡美,這種傾向是人類追求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動力源泉。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過分追求完美,而又達不到完美,就必然會產生浮躁。

博比·瓊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贏得高爾夫大滿貫的高爾夫球員——包括美國公開賽、美國業餘賽、英國公開賽及英國業餘賽。他說:“我一直到學會調適自己的野心後才真正開始贏球。也就是對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現率良好、穩定,而不是寄希望有一連串漂亮揮杆的成就。”

博比·瓊斯的領悟得來不易,他必須與想要強迫自己超越自身能力的欲望苦戰。他在高爾夫球員生涯的早期總是力求揮杆完美,當他做不到時,他就會打斷球杆、破口大罵,甚至會離開球場。這種脾氣使得很多球員不願意和他一起打球。後來他漸漸意識到,絕對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一旦打壞了一杆,這一杆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須盡力去打好下一杆。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正是因為有了不完美,人們才有了追求和奮鬥。所以我們必須放棄完美,不苛求完美,因為我們的確不是完美無瑕的。這是一個令人寬慰的事實,我們越是極早地接受這一事實,就越能極早地向新目標邁進。

每個人都想追求完美,但無人能做到真正的完美。完美隻是人們給自己戴上的一個“金箍”,然後自己念著“緊箍咒”來折磨自己。

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一生當中都在孤獨地流浪。路人問他:“為什麼不娶妻成家?”老人說:“我在找一位完美的女人。”路人反問:“那麼,你流浪了這麼多年,就沒有遇到一個完美的女人?”老人悲傷地回答:“我曾經遇到過一個。”“那你為什麼不娶她呢?”老人無奈地說:“因為她也在尋找一個完美的男人。”其實,像這樣尋找完美的人很多,人人都希望完美,但這隻能追求而不能指望。最完美的人在悼詞裏,最完美的愛情在小說理,最完美的女人在夢裏。

生活中,很多人把追求完美當作是人生的目標,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卻被對“完美”的這份追求壓得喘不過氣來,深受完美主義之累,把所有的心思都投入到完美中,無論對生活、對工作都錙銖必較。其結果隻會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

一位哲人在日記中寫道:“如果再給我一次生命,我不會再追求事事的完美。隻有自己確定了重點的人,才是一個能享受到生活快樂的人。因為快樂的人不是把一切都做得盡善盡美的人。”

人生沒有完美可言的,完美隻是在理想中存在。所以,我們隻要心放寬一些,對自己不去苛求,對別人也不去苛求,生活就會少去許多的煩惱。

不要一味地迷信權威

在生活中,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崇敬之情。如果一個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麼他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被人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人們總是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確實,權威在很多方麵都有他的可信度和借鑒度,但千萬不要迷信權威,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權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點和不足之處,我們決不能對權威過於迷信,而應該在事實的基礎上理性地判斷權威的觀點。

北宋年間,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去看濟南監鎮宋保國。宋保國將王安石寫的《華嚴經注解》拿出來展示。蘇東坡說:“華嚴經本來有八十一卷,現在卻隻有一卷,這是怎麼回事呀?”宋保國說:“荊公(指王安石)注解的這一卷才是佛語,非常精妙,其他卷都是菩薩語(指廢話)。”

蘇東坡見他這麼崇拜王安石,就說:“我從經書中,取出幾句佛語,夾雜在菩薩語中,再找出幾句菩薩語,夾雜到佛語中,你能分辨清楚嗎?”宋保國說:“不能。”

蘇東坡又說:“我以前曾住在岐下的那個地方,聽說附近河陽縣的豬肉味道很好,就叫人去買。這人回來的路上喝醉了酒,豬夜間逃走了,於是他就另買了一頭普通的豬來頂替。客人們嚐了這豬肉後,都讚不絕口,連說好吃,認為非一般的豬肉可比。後來,這件用假豬頂替的事敗露了,客人們知道後,都為自己當初的表態感到慚愧。今天荊公寫的假話就如同那頭假豬一樣,隻是沒有敗露罷了。如果你用心去體會,就會發現牆壁瓦礫,都昭示著很精妙的佛法。至於說什麼佛語精妙,不是菩薩語能比得上的,這難道不是夢話嗎?”宋保國慚愧地說:“您說得有道理。”

人們對權威普遍懷有尊崇之情,本來無可厚非,然而對權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會成為一種思維的枷鎖——權威枷鎖。

其實,每一種事物都有兩麵性,權威為我們節省了無數的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必再從頭研究幾何學,隻需要學一學阿基米德的理論就行了;我們不必去看雲識天氣,隻要聽一聽天氣預報就可以了。然而,我們如果總是被權威牽著鼻子走,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一旦失去了權威,我們常常會感到手足無措。所以,隻有敢於向權威挑戰,我們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權威。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權威,就將會成為權威的奴隸,最終喪失自己的思想。

古今中外曆史上各種新學術、新觀點,常常都是從推翻權威開始的。不敢突破權威的束縛,也就喪失了創新思考的能力。敢於推翻權威,本身就是一種膽識、一種創新。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也是一個不迷信權威的人。他的豐富實踐,他的過人智慧、好奇心和獨立精神使他質疑當時流行的許多理論和教條。例如,在進行地理探索的過程中,他在倫巴第山峰發現了化石和貝殼。當時和流行觀點認為這些化石和貝殼是《聖經》中的洪水的沉澱物。但是,達·芬奇的論辯是建立在邏輯思考和現實世界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學的基礎上。他一一反駁每一條基於傳統智慧的假說,最後下結論說:“這樣的觀點不應該存在於任何具有深厚邏輯思維的大腦之中。”

研究地理學說時,達·芬奇手拿各種各樣的化石,走遍了倫巴第的山穀,學習解剖時,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類屍體和數不清的動物屍體。同他對化石的研究一樣,他的解剖學研究也是對當時權威論點的直接挑戰。他寫道:“很多人認為他們有理由責備我,因為我的論證同他們的幼稚頭腦所頂禮膜拜的權威觀點相左。但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我的觀點是建立在簡單和平常的經驗事實之上,而這些經驗事實才是真正的權威。”

在達·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不迷信權威的人”和“經驗的門徒”。他說過:“對我來說,那些沒有建立在經驗、公理和親自實踐基礎之上的科學理論都是一紙空文,謬誤百出。經驗的起源、手段或者結果都經過了人類的感覺驗證。”

達·芬奇崇尚思維的創新和獨立,他反對一味模仿,敢於挑戰權威,並且進行理性思考,這在任何時代都是無與倫比的。

阻礙一個人發展的最大敵人之一就是迷信權威。各行各業都有專家,往往很多人都認為專家的話語和行動肯定是對的,一般的人之所以一般,就因為這些人隻會按著專家的話去做,以專家的行動為典範。如果有誰說要超越這些專家,就會有人指責那人狂妄自大。但很多有作為的人,往往就因為“不迷信權威”成就了他。

我們提倡要敢於向權威挑戰,並不是要否定一切權威。我們要尊重權威,但不要迷信權威。這就要求我們要在權威麵前保持一份清醒理性的頭腦,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