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智慧篇 智慧為你的形象增添知性魅力(3 / 3)

通過以上一係列的訓練方式,你離希望成為的形象應該不會相差太遠。不要忘記時常要訓練自己的思維,時刻為自己的理想做準備。

Chapter 36 變通:任何時候保持最佳形象的法寶

143.外圓內方,你的人生便可左右逢源

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有效方法。方是對原則的遵循,對道德標準的維護;圓是思路的變通,是手段的靈活。人們處在各種關係之中,方圓之道是其安身立命、殺出重圍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與地位較高的人相處時,更要掌握方圓之道。命運掌握在當朝皇帝乾隆手裏的紀曉嵐,其處世之道就是一例。

其實清朝才子紀曉嵐並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風流倜儻,據史書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另外,跟紀曉嵐交友數十年的朱珪有詩描述紀曉嵐:“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看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當然,紀曉嵐既然能通過各層科舉考試,其間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以免上朝時影響朝儀“形象”,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但無論如何,紀曉嵐長相不好看,卻是無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為何如此說,其實這與乾隆的用人標準有關,他對身邊近臣的標準是不但要求這些人機警敏捷、聰明幹練,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輕漂亮。例如,和珅、王傑、於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都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故而得到重用,真是怪人一個!而紀曉嵐如此之醜,如何能得有此怪癖的皇帝的真正重用呢?因此,有人說,紀曉嵐隻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但是這位“詞臣”卻以自己的處世方式在乾隆嘉慶時期走上高位,並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中國的史冊上,成為文化巨人。

究其原因,這不僅僅是由於紀曉嵐主持編著了《四庫全書》,或者多年主持著科舉考試,對朝廷貢獻重大,更因為他懂得方圓處世之道。有一個故事即可證明紀曉嵐的這種處世方法。

有一次,乾隆皇帝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臣領旨!”

“你打算怎麼個死法?”

“跳河。”

“好吧!”

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皇帝跟前,乾隆笑道:“紀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

“此話怎講?”

“我走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

這就是紀曉嵐的處世智慧,他活到82歲,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60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他逝世以後,築墓崔爾莊南五裏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寫了碑文。我們不能不讚歎其為官之道的高超。

世界上有兩種類型的思想,一種以“方”為代表,好比刺蝟,以不變應萬變;另一種以“圓”為代表,好比狐狸,遇事靈活機智。二者可謂是優劣參半,如果兼收並蓄,融二者之精華於一身,你給人的印象就是圓融通達,你的人生就可以縱橫捭闔,立於不敗之地。

144.靈活變通,應對人生各種境遇

所謂變通,就是以改變自己為途徑,通向成功。哲學家講:“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想要改變環境,就必須改變自己。”人生如棋,變幻莫測。做事既要有執著於目標的勇氣,又要懂得靈活變通。有時候,在險境麵前,不妨明智地後退一步,結果可能會化險為夷,出奇製勝。所以,對自己的目標一定要認真努力地去追求,但同時也要學會變通。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覺得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繼續背著棉花。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有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不願丟下棉花,還是那副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兩人走到山下時,突然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足了雨水,重得已無法背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了。

我們形容頑固不化的人常說他是“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些人有可能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他們注定不會成大事。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方向稍有偏差,將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早年就曾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在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失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放棄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研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走不通的路,就立即收住腳步,檢查其原因,調整原來的方向,從而突破桎梏,延伸視野,拓展新的思考空間。

一個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即是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的,合乎社會道德的,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果不是,那麼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

人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換個角度考慮問題,重新去把握機會。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要審慎地運用智慧,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的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

145.適當自嘲也是維護自尊的好辦法

自嘲就是用巧妙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缺點,從而獲得妙趣橫生的效果,這是語言藝術的一個很高的境界,也是維護自尊、維護形象的好辦法。許多駕馭語言的高手都善於運用自嘲的說話方式。

但是,沒有豁達、樂觀、超脫、調侃的心態和胸懷,是無法做到自嘲的。自嘲可以活躍談話氣氛,消除緊張;在尷尬中自找台階,保住麵子;在特別情形下含沙射影,回擊無理取鬧的小人。

人際交往中,有時難免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在人前蒙羞、處境尷尬,這時候用自嘲來對付窘境,不僅能很容易找到台階,而且多會產生很好的效果,讓你的人際關係變得和諧,使談話能順利進行下去,達到雙贏的效果。

自嘲運用得好,可以使交談平添許多風采;如果用不好,會使對方反感,造成交談障礙。自嘲要審時度勢,相機而用,不宜到處亂用。比如,對話答辯、座談討論、調查、訪問等,就不宜使用自嘲。此外,自嘲要避免采取玩世不恭的態度。積極的自嘲,包含著自嘲者強烈的自尊、自愛。自嘲不過是當事者采用的一種貌似消極、實為積極的促使交談向好的方向轉化的手段而已。

這項處世策略對我們大有裨益,但我們常常忽略了它們,而許多有能力的人往往利用這項策略,而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結果。

一次,陳毅到親戚家過中秋節。進門就發現一本好書,便專心讀起來,邊讀邊用毛筆批點,主人幾次催他去吃飯,他都不去,主人就把糍粑和糖端來。他邊讀邊吃,竟把糍粑伸到硯台上蘸墨汁直往嘴裏送。親戚們見了,捧腹大笑。他卻說:“吃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自己肚子裏墨水太少!”人們喜愛陳毅,難道和他的這種品質沒有關係嗎?

其實不管你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善於運用自嘲都可以讓你備受歡迎。在社交場合中借助自嘲可以讓你很輕鬆地擺脫尷尬,在別人的笑聲中愉快地融入那個社交圈子。

在某俱樂部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服務員倒酒時,不慎將啤酒灑到一位賓客那光亮的禿頭上。服務員嚇得手足無措,全場人目瞪口呆。這位賓客卻微笑地說:“老弟,你以為這種治療方法會有效嗎?”在場的人聞聲大笑,尷尬局麵即刻被打破了。這位賓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寬廣胸懷,又維護了自我尊嚴。

有時,你陷入難堪的境地,是由於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言行失誤等。這個時候,機智的你就可以用自嘲來維護自尊。

傳說古代有個石學士,一次騎驢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會不知所措,可這位石學士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說:“虧我是石學士,要是瓦的,還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語,說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自然這石學士也在笑聲中免去了難堪。

所以,一旦因自己失誤而造成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是:多些調侃,少些掩飾;多些自嘲,少些自以為是;多些低姿態,少些趾高氣揚。像上麵的無意中觸人隱痛的男同學那樣,用調侃自嘲之法,低調退出,便能輕鬆地走出難堪境地。

大量事例證明,適時適度地自嘲是一種良好的修養,一種充滿魅力的交際技巧。自嘲,能製造輕鬆和諧的交流氣氛,能使自己活得灑脫,使人感到你的可愛和有人情味,有時還能有效地維護麵子,建立起更加受人歡迎的形象。

146.拒絕別人也要講策略

當你不得不拒絕別人時,也要講究禮貌,這對於你的形象是大有益處的。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個人有求於別人時,往往都帶著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開口就說“不行”,勢必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引起對方強烈的反感,而如果話語中讓他感覺到“不”的意思,從而委婉地拒絕對方,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掌握好說“不”的分寸和技巧就顯得很有必要。

有人認為受人請托,倘若拒絕,麵子上過不去,若不拒絕又實在無能為力。如此一來,隻好勉強答應,結果發生後悔的情形就相當常見了。

事實上,那些顧於麵子不敢說“不”的人其實是自己意誌不堅定。他們通常認為斷然拒絕對方的請求未免顯得太過無情,而若是在答應後方覺不妥,且又力不從心難以履行諾言時,再改變心意拒絕對方,顯然已經太遲。因為,等無法做到允諾的事情,再提出拒絕,給人的印象更糟,甚至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去彌補缺失或兌現承諾。如果這件事隻限於個人的煩惱,還稱得上不幸中的大幸,而如果因為拒絕產生怨恨甚至敵視,演變成雙方人際關係上的對立與衝突,豈不更得不償失?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這時,隻要我們輕易地說出一個“不”字,也許就能輕鬆、坦然了,但有些人就感覺這個“不”一字千金,憋足了勁也說不出口,結果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所以,該說“不”時,我們要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說“不”。

敢於說“不”的人是果斷的人,做事情不會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敢於說“不”的人是有主見、有魄力的人。當然,隨意說“不”的人也可能是輕率而怕負責任的人。我們需要的是在慎重考慮、權衡利弊以後的斷然否決。敢於說“不”是需要勇氣的,很多不敢說“不”的人往往缺乏勇氣,顧慮太多。敢於說“不”能給自己樹立一個硬朗的形象,這是一種人格魅力。

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就任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部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神秘地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道:“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麼,”羅斯福微笑地看著他,“我也能。”他的朋友明白了羅斯福的意思,不再打聽了。

敢於說“不”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別人負責。應該說“不”的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對無理的要求,另一種是對自己無能為力的要求。對於無理的要求,當然應該斷然拒絕,否則可能既害自己又害別人。麵對一個輸紅了眼、要你從銀行挪用10萬元的賭徒,如果你抱著僥幸心理再加上同情心和哥們兒義氣,滿足他的要求,結果必然是一同被繩之以法。對於自己無能為力的要求,也應該婉言拒絕,否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麻煩,而且因為最終滿足不了別人的要求,不光影響自己的信譽,也可能讓人產生誤解。有時,說“不”利己也利人。

很多人擔心的就是由於人情關係、利害關係,而很難開口說個“不”字。這時候,你可以采用婉拒。

要拒絕、製止或反對對方的某些要求、行為時,你可以利用第三人的原因作為借口,避免與對方直接對立。比如,你的同事向你推銷一套家具,而你卻並不需要,這時候,你可以對對方說:“這樣的家具確實比較便宜,隻是我也弄不清楚究竟怎樣的家具更適合現代家庭,據說有些人對家具的要求是比較複雜的。我的信息也太缺乏了。”

在這種情況下,同事隻好離去,因為他們聽出了“不買”的意思,“更適合現代家庭”,是一個十分籠統而模糊的概念。這樣,即使同事想組織“第二次進攻”,也因為找不到明確的目標而隻好作罷。委婉地說出“不”字,能幫你打破人際關係的僵局。

“今晚打幾圈麻將吧!”“下班後一起到××餐廳喝一杯吧!”當你麵對這些請求時,該如何拒絕呢?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親人作為“擋箭牌”,你可以這樣說:“抱歉,母親在等我回家呢!”“說實在的,我妻子……”“小孩今天身體不舒服,我得趕回去……”這樣,別人就不好強求了。

還可以以工作或功課為理由來拒絕對方。有位朋友,如果有人對他說:“今晚去喝一杯吧!”他總是回答:“今晚我必須到××教師家學習外語……”

還有位司機常有同事邀請他一同參加他們的聚會,由於這位司機不太習慣那種場合,總是盡力推辭。從他的工作性質來說,每天很忙,所以也往往以此為理由,對他們說:“我明天要早起出車,今晚必須早點休息。”就這樣輕易推辭了。

用拖延來表示拒絕,也是一種方法。比如你不想去參加某人的宴會,可以對他說:“謝謝,下次我有空一定去,可今晚我不去了。”表麵上並沒有拒絕對方邀請,隻是改個日期而已,但這個“下次”是沒期限的,聰明人一聽就知道這是一種委婉的拒絕。當然,這比“沒空,不去”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對於朋友的過分要求,你無須大動幹戈,那樣不但無益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容易傷了對方的自尊心,破壞了彼此的友誼。切記,好友相爭,忌諱的就是“正麵衝突”。

迂回曲折地婉拒對方無意中的“不尊重”,或坦言相告,直接用開玩笑的方式提醒對方不要越位,既能使朋友不至於身處尷尬之境,也能讓你的真誠顯露出來,加強別人對你好形象的認可,更能使友誼之樹常青,讓彼此間的友誼愈久愈濃鬱。因此,敢說出自己的意見,即使有可能得罪了朋友,也總比失去友誼要好。

拒絕別人也要注意把握好你的聲音、語調等,這是十分重要的,它們直接影響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

與客戶打交道,難免會遭遇一些無理的要求,怎樣能讓緊張尷尬的場麵輕鬆緩和下來,又不會因拒絕而使客戶不快呢?首先要明白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沒有錯,但拒絕的方式不好,以致影響了工作,可就成了錯誤。一句話能讓人笑,一句話也能讓人生氣,同樣一句話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呢?原因就是說話者的語氣、語速、方式等不同所造成的。

一家空調公司的銷售總監一次在跟大客戶談生意,突然客戶要求看該空調公司的成本分析數字,誰都知道這些數據是公司的絕密資料,不能給外人看的。但如果正麵拒絕,勢必會影響兩家公司的和氣,甚至可能失掉這位大買主。

這位銷售總監沒有說“不,這不可能”之類的話,而是婉轉地回絕了他的要求。請看如下的幾種回答:

“對不起,連我也無法得到這些數字呀!”

“公司是不容許這樣做的,否則我會丟掉飯碗的。”

“這個……好吧,下次有機會我給你帶來吧!”

“公司還未做過此類分析,倘若要做的話,恐怕得一陣子。”

不論他的話是上述哪一種,明白的買主聽過後都不會再來糾纏他了。

拒絕需要一定的策略,拒絕得巧妙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為了加薪的問題,員工代表使出了眼淚戰術,向老板哀求說:“老板,請你一定要幫幫忙,現在這點薪水我實在無法和我太太繼續在一起生活下去呀!”

老板回答說:“好吧!那麼我會出麵來說服你太太不要跟你離婚。”

在拒絕別人時,不宜一開口就說“不行”,應該尊重對方的願望,先說關心、同情的話,然後再講清實際情況,說明無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於先說了那些讓人聽了產生共鳴的話,對方才能相信你所陳述的情況是真實的,相信你的拒絕是出於無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當拒絕別人時,不但要考慮到對方可能產生的反應,還要注意準確恰當的措辭。比如你拒聘某人時,如果悉數羅列他的缺點,隻會傷害他的自尊心。可以先稱讚他的優點,然後再指出缺點,說明不得不這樣處置的理由,對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在不便明言相拒的時候,推托其辭是一種比較策略的辦法。人處在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中,互相製約的因素很多,為什麼不選擇一個盾牌擋一擋呢?如有人托你辦事,假如你是領導成員之一,你可以說:“我們單位是集體領導,你的事,需要大家討論才能決定,不過這件事恐怕很難通過,最好還是別抱什麼希望。如果你實在要堅持的話,待大家討論後再說,我個人說了不算數。”這就是推托其辭,把矛盾引向了另外的地方,意思是我不是不給你辦,而是我辦不了。聽者聽到這樣的話,一般都要打退堂鼓,會說:“那好吧,既然是這樣,我也不難為你了,以後再說吧!”

有策略地拒絕別人,不僅無損於你的形象和別人的臉麵,相反,它還會有助於樹立你在別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所以,當你想要拒絕別人時,一定要想好策略再拒絕別人。

拒絕別人的方式有很多種,你可以給自己找個漂亮的借口,或者運用緩兵之計,當著對方的麵暫時不答複,或者用一種模糊籠統的方式讓對方從中感受到你對他的請求不感興趣,從而達到巧妙的拒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