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這位女士轉向她丈夫說:“隻要750萬就可以建一座大樓?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
就這樣,這對夫婦到加州創立了斯坦福大學,以此來紀念他們的兒子。
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大學的來曆。尊嚴是每個生命個體都必需的價值體現,人是與其他生物不同的高級動物,因而有受人尊重的需要。每一個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有尊嚴,這是他們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即使是乞丐也不例外。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將尊嚴列入人的五項基本需求當中。
吉姆曾經在流浪漢聚集的地下通道裏遇到一個乞丐。那是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他衣衫破舊,抱著一把褪了色的舊吉他,唱著悲傷的歌曲。
“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卻在這裏乞求別人的施舍,他們為什麼不覺得臉紅?”吉姆不想為這樣的人付出什麼,疾步走過。
“先生,請等一等。”當吉姆走上台階的時候,一個聲音叫住了吉姆,是那個乞討的人。
吉姆以為他追上來要錢,生氣地說:“對不起,我沒有錢給你,請不要打攪我。”
“您誤會了,我想問這是您的東西嗎?”他手裏拿的正是吉姆的錢包,裏麵有整整一萬美元。
刹那間,吉姆感到了羞愧,是自己誤會了這個乞丐。他並不是向吉姆討要什麼,而是要歸還吉姆丟失的錢包。
吉姆非常激動地接過了錢包,為了表示謝意,他從錢包裏拿了一張10美元的紙幣,然後對乞丐說:“為了表示感謝,請接受我的一份心意!”
“先生,我是需要錢,但是我有自己的原則。”那個年輕的乞丐說道,“希望您今天有一個好心情,下次可要注意了。再見,先生。”說完,他又回到了原先的地方,繼續彈那把舊吉他。
傳奇性的法國飛行員兼作家聖蘇荷依寫過:“我沒有權利去貶抑任何一個人的自尊。傷害他人的自尊不啻為一種罪過。”
一位英明的領導者會遵行這個重要的規則。已故的德懷特·摩洛擁有調解激烈爭執的非凡能力,他怎麼做的呢?很簡單,他隻是小心翼翼地找出對方正確的地方,然後對此加以讚揚,並積極地強調。他有一個很堅定的調解原則,那就是他從不指出任何人做錯了事情。
沒有一個人會甘心受到他人的羞辱,即使一個失敗者也不願意。隻有維護別人的自尊心、懂得尊重別人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88.一個隻會說“我”的人不受歡迎
經常聽演講的人,大概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演講者說“我這麼想”不如說“我們是否應該這樣”更能使你覺得和對方的距離接近,因為“我們”這個字眼,就是要表現“你也參與其中”的意思,所以會令對方心中產生一種參與意識。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種情形是“卷入效果”。
小孩子在玩耍時,經常會說“這是我的東西”或“我要這樣做”,這種說法是小孩子自我顯示欲的直接表現。但如果在成人世界中也總是強調“我”,不僅無法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在人際關係方麵也會受阻,甚至會在自己所屬的團體中形成被孤立的局麵。
的確,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對方說“我”、“我認為……”帶給我們的感受,將遠不如他采用“我們……”的說法,因為采用“我們”這種說法,可以讓人產生團結意識。
所以,在開口說話時,我們要注意這樣的細節,多說“我們”,用“我們”來做主語,因為善用“我們”來製造彼此間的共同意識,對促進我們的人際關係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次聚會,有位先生在講話的前三分鍾內,一共用了36個“我”,他不是說“我”,就是說“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園”,等等。隨後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對他說:“真遺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員工。”
那個人怔了怔說:“我失去了所有員工?沒有呀?他們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哦,難道你的這些員工與公司沒有任何關係嗎?”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厭煩的行為時就說:“一個滿嘴‘我’的人,一個獨占‘我’字、隨時隨地說‘我’的人,是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我”字講得太多並過分強調,會給人突出自我、標榜自我的印象,這會在對方與你之間築起一道防線,形成障礙,影響別人對你的認同。
因此,會說話的人,在語言中,總會避開“我”字,而用“我們”開頭。下麵的幾點建議可供借鑒。
1.盡量用“我們”代替“我”
很多情況下,你可以用“我們”一詞代替“我”,這可以縮短你和大家的心理距離,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交流。例如:“我建議,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們……好嗎?”
2.這樣說話時應用“我們”開頭
在員工大會上,你想說:“我最近做過一項調查,發現40%的員工對公司有不滿的情緒,我認為這些不滿情緒……”如果你將上麵這段話的三個“我”字轉化成“我們”,效果就會大不一樣。說“我”有時隻能代表你一個人,而說“我們”代表的是公司,代表的是大家,員工們自然容易接受。
3.非得用“我”字時,以平緩的語調淡化
不可避免地要講到“我”時,你要做到語氣平淡,既不把“我”,讀成重音,也不把語音拖長。同時,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飛色舞,神態不要得意揚揚,你要把表述的重點放在事件的客觀敘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聽的人覺得你自認為高人一等,覺得你在吹噓自己。
89.冷漠是阻礙人際交往的一道“心牆”
有人說人與人之間本來沒有那麼多的仇恨和誤解,其中一大部分是由冷漠造成的。沒有一個人喜歡與冷漠無情的人交往,因為從他們那裏既得不到快樂與安慰,也無法獲得什麼有利的建議。冷漠的人對別人不信任,總是愛懷疑他人,他們會把自己的心給隱藏好,住在一個叫做冷清的高牆內。
一位建築設計大師傑作無數,閱曆豐富,但最大的遺憾正如人們批評的那樣,把城市空間分割得支離破碎,樓房之間的絕對獨立加速了都市人情的冷漠。過完70歲壽辰,大師意欲封筆,而在封筆之作中,他想打破傳統的樓房設計形式,力求在住戶之間開辟一條交流和交往的通道,使人們相互之間不再隔離,從而充滿大家庭般的歡樂與溫馨。
一位頗具膽識和超前意識的房地產商很讚同他的觀點和理念,出巨資請他設計。果然,新穎的設計不同凡響。然而,大師的全新設計叫好不叫座。社會上炒得火熱,市場反應卻非常冷漠,乃至創出了樓市新低。
房地產商急了,急命市場調研。調研結果出來,讓人非常吃驚:人們不肯掏錢買房的原因,是嫌這樣的設計雖然令人耳目一新,但鄰裏之間交往多了,不利於處理相互間的關係;在這樣的環境裏活動空間大了,孩子們卻不好看管;還有,空間一大,人員複雜,對防盜之類人人都擔心的事十分不利……
大師聽到反饋,心中痛惜不已……
因冷漠而倍感人際疏離的人越來越多,這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大敵,更是現代人孤獨感、壓抑感的來源之一。
在當今社會裏,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地限於電話、電子郵件,而少了一份麵對麵的交流與溝通,於是一堵無形的心牆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心牆不除,人心會因為缺少氧氣而枯萎,人會變得憂鬱、孤寂。愛是醫治心靈創傷的靈藥,愛是心靈得以健康生長的沃土。愛,以和諧為軸心,照射出溫馨、甜美和幸福。愛把寬容、溫暖和幸福帶給了親人、朋友、家庭、社會。無愛的社會太冰冷,無愛的荒原太寂寞。愛打破冷漠,讓塵封已久的心重新溫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