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演講中吸引聽眾的幾種表達技巧
表達方式是否恰當對於一次演講的成功與否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得你演講中的表達接近完美呢?
演講中,入題並不等於破題,二者的區別在於:入題隻是引導進入設定的題目或論點的方式,而破題則是提綱挈領地進入各個論據或闡述的要點之中。可見,破題會讓聽眾在不知不覺中跟隨自己的思路走,是關乎演講成敗的又一重要環節。大致說來,我們可選擇以下幾種方式,來做到破題的明確。
1.立一定句並加以強調,以期引起聽眾的注意和重視
在《論男子漢》的演說中,作者為了論述“男子漢”最突出的特征——勇氣,故意使用了“勇”的對立物,即一個“難”字來作為破題的標誌字符。當然,這個標誌字符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且聽他是如何表述的:
“劉曉慶說,做女人難,做一個名女人尤其難。我說,做男人難,做一個男子漢尤其難!但男同胞們是歡迎這個‘難’的,正因為其難,才富於挑戰,才能顯示勇氣和力量,因此令人神往。”
2.製造語義的轉折
用對立等手法來製造“波瀾”以實現破題的目的,並給人以警醒,達到新穎的意境和感受。道格拉斯在《譴責奴隸製的演說》中,使用了提問的入題方式:“為什麼今天邀我在這兒發言?我和我所代表的奴隸們,同你們的國慶節有什麼相幹?”接下去他沒有直接指出“廢奴”這個主旨,而是聰明地選擇了“國慶”,以及和這個與全美利堅公民歡樂氣氛相反的詞——“淒涼”來破題,一開始就引起了聽眾的同情。他在敘述了國慶意義後這樣說道:“但是,情況並非如此,我是懷著一種與你們截然不同的淒涼心情來談及國慶的。我並不置身於歡慶的行列,你們巍然獨立隻是更顯露出我們之間難以度量的差距。”
3.使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破題
丘吉爾在擔任首相時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就用了兩處設問來加以論述,當然也可以看做是為破題而設立的標誌語了。他說:“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要說,我們的政策……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贏得勝利。”
當然,破題的方式還有不少,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盡量簡約。用明確的語言標誌符號去吸引聽眾,以便朝自己擬定的方向去理解、接受自己闡述的內容。
65.演講中最需要講究策略的地方
和開頭一樣,結尾也是最能顯示演講藝術的重要環節。結尾是一場演說中最具戰略性的一點。當一個優秀的演說者退席後,他最後所說的幾句話,將會在聽眾耳邊回響,將被保持最長久的記憶。“餘音繞梁”即是如此,因此結尾也須精心設計。結尾是走向成功的最後一步,弄得好,能曲終奏雅,給聽眾留下美好而難忘的印象;弄得不好,會功虧一簣,令人失望和掃興。因而,這最後的部分也是演講中最需要講究策略的地方。
那如何才能有一個好的結尾呢?一般來說,演講的結尾方式有以下類型:
1.總結觀點性的結尾
演說者往往有種錯誤的想法,認為自己要講的觀點在自己腦海中如水晶般清楚,因此聽眾也會同樣清楚。事實並不盡然,演說者對自己的觀點已經思考過相當長的時間了,但對聽眾來說這些觀點有可能是全新的。它們就好像一把丟向聽眾的彈珠,有的可能落在聽眾身上,但絕大部分則零亂地掉在地上。聽眾隻能“記住一大堆事情,但沒有一樣能夠記得很清楚”,所以有必要在演講結束時總結一下觀點。
2.鼓動號召性的結尾
這種結尾是用得最多的一種,它以發出號召收攏全篇,其優點是鼓動性強,能給聽眾極大的鼓舞和深刻的印象。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的結尾是這樣的:“十六億亞非人民期待著我們會議的成功。全世界願意和平的國家和人民期待著我們的會議能為擴大和平區域和建立集體和平有所貢獻。讓我們亞非國家團結起來,為亞非會議的成功而努力吧!”
3.借用名言收尾
這也是常見的結尾方法之一。用被人們普遍認可和使用的名人名言或詩句結束演講,給整個演講的論點一個強有力的證明,能進一步深化主題,並把演講推向高潮。
在1995年國際大專辯論會即有名的“獅城舌戰”上,複旦大學四辯蔣昌健在進行總結演講時,就引用了顧城的名言,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令無數聽眾拍手叫絕。
“隻有認識人性本惡,才能調動一切社會教化的手段來揚善避惡。光陰荏苒,逝者如斯,在物質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而人類的精神家園可謂是花果飄零。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警惕,人性本惡這個基本的命題。可喜的是,在東方的大地上,我們說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已經開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們也相信,通過傳統文化的精華,必將使人類從無節製的欲望中合理地扼製並加以引導,從他律走向自律,從執法走向立法。人類才可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4.激發高潮生結尾
激發高潮是很普遍的結束方法。這通常很難控製,但是如果處理得當,效果就會好得出乎意料。整個演說逐步向上發展,在結尾時達到高峰,句子的分量也愈來愈重。
林肯在一次有關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演說中,運用了這種方法。
“這使我們回憶起過去。當哥倫布首次發現這個大陸,當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當摩西領導以色列人通過紅海,甚至當亞當首次自其造物者手中誕生時,那時候和現在一樣,尼亞加拉瀑布早已在此地怒吼。已經絕種但其骨頭塞滿印第安土墩的巨人族,當年也曾以他們的眼睛凝視著尼亞加拉瀑布,正如我們今天一般。尼亞加拉瀑布與人類的遠祖同期,但比第一位人類更久遠。今天,它仍和一萬年以前一樣聲勢浩大。它們早已死亡,隻有從骨頭碎片才能證明它們曾經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史無前例的巨象,也曾經看過尼亞加拉瀑布。在這段漫長無比的時間裏,這個瀑布從未靜止過一分鍾,從未幹枯,從未凍上過,從未合眼,從未休息。”
他的每一個比喻都比前一個更為強烈,他把他那個時代拿來分別和哥倫布、基督、摩西、亞當等時代相比較,因而累積了效果,達到了高潮。
所以,精妙的結尾既是收鎖,又是高峰;既水到渠成,又戛然而止;既鏗鏘有力,又餘音嫋嫋;既別開生麵,又來得自然。
5.借助動作結尾
這種方式不是很常用,但若加以巧用,效果也很不錯。
1930年,魯迅在上海中華藝術大學作《繪畫雜論》的演講,指出喜歡“病態的女性”是一種畸形的審美觀。講到最後,他拿出一幅畫著病態女人的月份牌,請聽眾“欣賞欣賞”,引得哄堂大笑,他在笑聲和掌聲中結束了他的演講。
6.哲理升華性結尾
例如:李燕傑在作《德才學識與真善美》的演講時,這麼說道:“一個人沒有強烈的希求成功的願望而能取得成功,天下絕無此事,人間也絕無此理。在人類曆史上,存在遇到障礙、遇到困難、遇到打擊的時候,由於缺乏堅韌和毅力而後倒轉,就造成了千萬個放棄理想而失敗者的墓碑,這是人生曆史上一條沉痛的哲理。”
66.即興演講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即興演講通常是在演講者事先未做準備的情況下,根據需要而作的臨時發言。因此,即興演講在思維的敏捷性、語言的邏輯性和口頭表達的雄辯性方麵都有更高的要求,當然,成功的即興演講也能給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何做好即興演講,避免因措手不及而陷入難堪的境地呢?美國演講專家理查德總結了一個即興演講的“四步曲”,這四步分別是:
1.用話語呼喚起聽眾的興趣
理查德認為,即興演講不要平鋪直敘地開始,如“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保障行人生命安全……”,應該這樣開頭:“在上星期四,特購的450具晶瑩閃亮的棺材已運到了我們的城市……”理查德設計的這一開頭語雖然不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心理,但它無疑具有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它能激起聽眾的興趣,使他們很想弄清事情的究竟,這也是即興演講成功的關鍵。
2.闡明必須聽演講者演講的理由
理查德說,接下去你應向聽眾講明為什麼應當聽你演講。若談交通安全問題,可這樣講:“不講交通安全,那訂購的450具棺材也許在等待著我,等待著你,等待著我們的親人。”理查德所主張的演講的內容既聯係著“我”(演講者),又聯係著“你”(聽講者),還聯係著場外與你我有關係的千千萬萬的人,這就使所有的與會者不知不覺地成了他的“俘虜”,在心理上與他產生了共鳴。
3.用鮮活的例子加以說明
理查德指出,比如談交通安全問題,你若用活生生的事例來說明那些會使人們送命的潛在因素,遠比隻講那些幹巴巴的條文要好得多。事實上,演講的傳播媒介主要是口語,輔之以體態語。與書麵語相比,口語和體態語在傳達事例方麵比傳達條文更具有優勢。特別是即興演講,我們更要注意在這方麵揚長避短。
4.講述解決方法
理查德要求演講者注意的是,這一步一定要告訴聽眾你談了老半天是想讓人家知道些什麼,最好能講得生動一點、具體一點、實際一點。從根本上說,告訴聽眾解決方法是演講者的目的所在,如果演講者忘記了這一步,或者這一步處理不好,就會給聽眾留下無的放矢或不知所雲的感覺。
掌握理查德的“四部曲”,能使演講者的演講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同時也使演講者能有條不紊地陳述自己的觀點,而不會陷入張口結舌、東扯西拉的窘境。這樣的即興演講才能有效地傳遞你的語言魅力和形象魅力。
Chapter 18 策略:不可不知的說話技巧
67.禍從口出,不如適度沉默
在現代社會,溝通在人際關係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自出生起,我們內心就有和他人談話、溝通的欲望。但是,有些時候語言並不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沉默反而會有更好的效果。
比如,與別人發生爭吵時,或者遭到別人的辱罵時,如果你針鋒相對,用更惡毒的語言來攻擊對方,這隻會顯示出你的粗俗和有失教養。相反,如果你選擇沉默,就會給人留下溫文爾雅的印象,所有輿論的支持也會轉向你這邊,而那個辱罵你的人就會自食惡果。所以說,沉默是一種最好的防衛方式,還有助於提升個人形象。
沉默有時也可以變成職場的敲門磚。
某一大學甄選臨床心理學的教授,在初選階段留下兩名人選,進行最後的麵試。其中一個是屬於詞鋒銳利的人,對於考官的問題,都答得頭頭是道、有條不紊。而另一個對於考官的問題,隻是擇要而答,並且時常保持緘默。
出人意料的是,後者被采用了。也許大家會認為有點不可思議,其實這並不足為奇。因為心理谘詢工作本身,就需要耐心地聽患者傾訴,從事這種工作的人最需要的是傾聽的能力,而不是健談。這位沉默寡言的應征者被錄用的重要原因正是考官認為後者了解沉默的效果更能勝任這份工作。
沉默是金,有些人以為沉默就是不開口、少說話。其實,這並不是說要你成天板著臉,冷冰冰地讓人難以琢磨,而是適時適度地運用沉默的力量。
在商場談判時適度沉默更是一把利劍。沉默可以讓別人摸不透你的底,不知你要出什麼樣的“牌”,從而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
有一個經營印刷業的老板,晚年萌發了退休的念頭。他原來從美國購進了一批印刷機器,經過幾年使用後,扣除磨損費應該還有250萬美元的價值。他在心中打定主意,在出售這批機器的時候,一定不能以低於250萬的價格出讓。有一個買主在談判的時候,針對這台機器各種問題,滔滔不絕地講了很多缺點和不足,這讓印刷業的老板十分惱火。但是他在自己剛要發作的時候,突然想起自己250萬元的底價,於是又冷靜了下來,一言不發,由著那個人繼續滔滔不絕。結果到了最後,那人再沒有說話的氣力,突然蹦出一句:“嘿,老兄,我看你這個機器我最多能夠給你350萬元,再多的話我們可真是不要了。”於是,這個老板比原計劃多賺了整整1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