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說話篇 形象好會說話,就能事半功倍(1)(2 / 3)

2.不與他人搶話爭話

自己有真知灼見希望盡快發表出來,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你同樣也要給別人發言的機會,不能迫不及待,在他人侃侃而談時,硬是打斷他的話頭,讓自己一吐為快;或者他人正欲發言時,你捷足先登,把別人已到嘴邊的話硬是擠回去,讓自己暢所欲言。發表己見首先應具備的修養就是耐心,待別人充分發表了意見之後,或輪到你時,你再發言也不遲,這不僅不會減輕你發言的分量,還會調動大家的情緒。

3.不說侮辱性話語

說到口才修養,不得不提口德。“德”可以說是口才的靈魂。生活中,有些歧視性詞語我們應盡可能避而不用。

一個注重語言修養的人,一個有益於他人的人,自然易於為他人所接受,他的話也就可能被別人奉為圭臬。“文如其人”是從寫作角度說的,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說“言如其人”。心理上的專注力、耐受力、進取心等品質,也將使你更具個人魅力,使你的語言更富內涵。

口才是一種表達情意、與人交際的才能,但它不隻是靠語言完成的,還要靠風度。

56.注意說話場合

魯迅曾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一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高興極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自然是想得到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前兩個客人明顯說的是假話,後一個客人說的是客觀事實,但為什麼待遇不同呢?因為後一個客人說話不注意場合,在人家歡慶時卻說不吉利的話。

所以,說話時無論是話題的選擇、內容的安排,還是言語形式的采用,都應該根據特定場合的表達需要來決定取舍,做到靈活自如。

1.非正式、非公開場合

一般說來,在非正式、非公開場合,如家人、夫妻、密友之間的私人交談,街坊鄰裏茶餘飯後的品茗閑聊,三朋四友酒席宴上的橫扯豎侃,師生同事邂逅相遇的問候致意,可以隨便一些、輕鬆一些,措辭不必那麼講究,即使出點格也無妨。但如果與對方陌生或者不太熟悉,則要謹慎小心,不要隨便開玩笑,以免引起別人的不快,或令對方尷尬。

2.正式場合

在正式場合下,如作報告、演講、談判、辯論、會議發言、答記者問、主持節目、講課,以及外事活動等情況下,就應嚴肅、認真,盡量選準詞語,把握分寸,絕不可信口開河,胡言亂語。特別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影響的人,在這種場合更應注意。

3.說話應該與場合中的氣氛協調

(1)在喜慶歡快的場合,說話應有助於歡快氣氛的加濃,切忌說晦氣話。例如,王蒙在《表姐》一文中寫道:

表姐非常關心別人,但關心往往成為擔心,以不祥的預言的形式表現出來。鄰居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子,很招表姐喜愛,表姐就說:“真怕他得了腦膜炎……”表弟買了一輛自行車,她就把“撞到汽車上”“被賊偷走”等話掛在嘴上。我的功課學得好,她就說:“會累出病來的。”她總是在擔憂,有些擔憂顯得可笑,住進新房子擔心房屋倒塌,吃了西瓜擔心得痢疾,但往往很多事情不幸被她言中……聽著她的話,簡直像一個貓頭鷹的詛咒一樣令人產生反感……

如果你有這樣一位表姐,你也會很厭煩的。

(2)在喪葬場合,說任何喜樂的話、玩笑的話,都會引起當事人的不滿;安慰喪親的不幸者,說急於勸阻對方慟哭的話也是沒有作用的。強烈的悲痛如巨石積壓在心頭,愈壓愈重,不吐不快,讓其宣泄、釋放出來,反而有利於較快恢複心理平衡和平靜的狀態。

任何說話總是在一定場合中進行,並受其影響和製約。說話藝術的高低、效果的優劣,不僅和表達的內容有關,也與具體場合密切相關。場合不同,人們的心理和情緒也往往會隨之發生變化,從而影響說話者思想感情的表達,以及聽話者對話語意義的理解。

說話必須要講究場合,不注意這點,說一些不適宜場合氣氛情境的話,往往與初衷適得其反。

57.把握分寸說對話

有人說,通往成功的路有多條,但每一條路上都布列著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管是與人說話、與人交往、與人辦事,都深藏分寸的玄機。很明顯,一個人在社會上把握不好分寸,就說不好話,辦不好事,也很難做到愉快地與人交往。

縱觀古今,凡是有作為的人,都把說話分寸作為必備的修養之一。蜚聲海內外的周恩來總理,應變機敏睿智,言辭柔中有剛,就連談判對手也情不自禁地露出讚許之態。美國前總統尼克鬆稱讚周恩來在談判時“顯示出高超的技巧,在壓力麵前表現得泰然自若,恰如其分”。

1991年11月,中國電影“金雞獎”與“百花獎”同時在北京揭曉,著名演員李雪健因為主演《焦裕祿》而同獲這兩項大獎的最佳男主角獎。李雪健在頒獎會上致辭的時候說:“苦和累都讓一個好人——焦裕祿受了;名和利都讓一個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話音剛落,全場掌聲雷動。

李雪健恰如其分地運用對比的兩句話,既歌頌了焦裕祿的高尚品質,又表達了自己的謙虛之意,話頭話尾很有分寸感,給人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通常所說的“掌握火候”、“矯枉過正”、“過猶不及”、“欲速則不達”等講的都是“火候”和“分寸”的問題。一方麵,話說不到位,別人可能不明白,理解不透,琢磨不出你的真實用意,你提出的想法或要求也不會被人重視和接受;另一方麵,話說得太過頭不行,要求太高,言辭太尖刻,讓人聽了不愉快,覺得你不識大體,不懂規矩,不知好歹,這樣的人常常被人敬而遠之,也同樣無法與人正常交往。還有,就是話說得不巧妙不行,太憨實,有時會招來嗤笑;太絮叨,有時會招來反感;太直露,有時會招來麻煩;太幼稚,有時會被人瞧不起。

說話有尺度,交往講分寸,辦事講策略,行為有節製,別人就很容易接納你,幫助你,尊重你,滿足你的願望。反之,不懂分寸,說話冒失,舉止失體,不識深淺,不知厚薄,就會人人討厭,時時難過,事事難為,處處碰壁。

懂得講話技巧的人,能把一句原本並不十分中聽的話,說得讓人覺得舒服。有一位著名企業的總裁,當他要屬下到他辦公室時,從來不說:“請你到我的辦公室來一趟!”而是講:“我在辦公室等你。”

中國人辦事講人緣,中國人成功靠人緣。沒有好的人緣,不知要失去多少成功的機會,幹多少事倍功半的事情。人緣依靠什麼維護?靠的就是嘴上的分寸,一句話說錯了,可能毀掉一生前途,正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句話說到位了,也可能平步青雲,扶搖直上。所以,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立足成功,就必須把握好說話的分寸。

Chapter 16 電話:聲音也能傳遞你的形象

58.讓你的聲音散發無形魅力

打電話是一種省時省力的溝通方式,如今的商業交流很多都是通過打電話完成的。雖然打電話是“隻聞其聲,不見其人”,但是聲音同樣能傳遞一個人的形象。通過打電話,人們不用見麵就會在心裏形成通話人的印象,從而作出喜歡或是討厭的判斷。所以,你要想塑造個人的良好形象,也要對自己的聲音進行“包裝”,讓電話中你的聲音聽起來悅耳動聽富有魅力,這樣會增加你成功的概率。

那麼,怎樣才能使你的聲音散發出無形的魅力呢?

1.注意語調

打電話時,語調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情感和態度。如果你的聲音冷淡而缺少感情,對方就會認為你是一個缺少感情的人,或者是對現在所談的話題不感興趣而不想再繼續聽下去。而動聽的語調會讓人感覺舒服,信服,對於提升你的個人形象也有很大的幫助,一般都能得到好的反饋。

2.注意發音的準確性

人們所說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是由一個個最基本的語音單位組成,然後加上適當地重音和語調。正確而恰當的發音,將有助於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特別是打電話的時候,人們的聲音具有模糊性,如果你發音不清,對方完全聽不明白你在說什麼,那他很快就會選擇結束這次通話,更會對你的形象以及地位產生懷疑。

3.不要讓聲音尖刻刺耳

每個人的音域範圍可塑性很大,或高亢,或低沉,或單一,或渾厚。打電話時,你必須注意控製自己的音色,不要讓自己的聲音尖刻刺耳。如果你拿起電話,用很尖細的聲音說一聲“喂”或者“你好”,對方多半會有不適的感覺,並將對你的印象與你的聲音聯係起來,會覺得你是一個尖銳刻薄的人。

所以,打電話時一定要注意你的聲音,讓人聽起來感覺舒服,必要的時候,還應該找專門的老師調整自己的發音。

4.不要使用鼻音

打私人電話時,用“……嗯……嗯……”的鼻音是可以的,表明你已經明白了。但是如果是生意上或者工作上的事你一味地“嗯”就會讓人懷疑你的誠意或者你是否明白了對方的意思。

5.控製說話時的音量

有人打電話時喜歡用大嗓門喊,唯恐對方聽不到,卻不知對方把電話拿到離耳朵很遠的地方,仍然能清楚地聽到他的聲音。

打電話其實是兩個人之間的事情,大喊大叫不僅會讓你們的談話內容泄露出去,還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會認為你非常粗魯,不懂禮貌。對方如果是第一次與你通話的話,估計也會被嚇到,或者以為你有什麼不滿要發泄,這樣的話,以後要想繼續與對方合作就很難了。所以,打電話時保持平常的音量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刻意增強或減弱,能讓對方聽清楚就可以了。

6.充滿熱情與活力

充滿熱情與活力的聲音給人愉快的感受,誰也不喜歡聽到死氣沉沉的聲音。用你的聲音帶給對方一個好心情吧,這樣你才能最大限度地感染對方,你們的合作也就離成功不遠了。

7.注意聊天的語速

打電話時,語速的快慢將不同程度地影響你向他人傳遞信息的質量。語速太快如同音調過高一樣,給人以緊張和焦慮之感。如果你聊天的語速太快,以至於某些詞語含糊不清,他人就無法聽懂你所說的內容。當然,如果語速太慢,又會令人逐漸喪失耐心,有焦躁沉悶之感。努力保持恰當的語速,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並在通話過程中不斷地調整,這對於通話效果至關重要。

打電話時,你的聲音決定著通話質量,同時也影響著別人對你形象的判定。特別是在商業活動中,你電話中的聲音甚至決定著你的成敗。所以,一定要注意自己在電話中的聲音。

59.想象話筒那邊的人就站在你麵前

在現代社會中,每天有許多事情,都要通過電話商談、詢問、通知、解決。在電話中,可以認識許多人,這些人和你並沒見麵,或者見麵很少,隻因為在電話中接觸得多了,因此一聽到你的聲音,就對你產生了某種印象。這種印象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印象好,他就會跟你多談幾句,很順利地解決問題。印象不好,也許三言兩語就會收線。所以,即便你麵對的隻是沒有生命的設備,也必須在想象中看見遠方那個接電話的人,好像麵對他那樣,並且要按照兩人麵對麵交流時的規則來進行電話交談。

在麵對麵的溝通交流中,我們總是強調傾聽的重要性,傾聽同樣也適用於電話交流。

接聽電話時,應注意傾聽對方的話,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體現出你的修養和氣質。同時,適當地給予回應,讓對方感到你有耐心、有興趣聽他講話,這無疑會使對方信任你,對方的信任對你是很有利的。

即使你案頭有很多工作要做,也不可在接聽電話時表現出不耐煩,尤其是對抱怨你的工作或公司的情況的電話時更要耐心、專心地傾聽。在電話交談時態度冷冰冰的,急於為自己為公司爭辯,不能平心靜氣地聽對方說話,甚至不耐煩地掛斷電話,這些做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進一步激化矛盾,使得問題更難解決。遇到類似情況,首先得耐心聽對方把話說完,然後再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最後再平心靜氣地與對方商量解決辦法,這樣不但留住了客戶,而且給客戶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當對方講話時不要一直保持沉默,這會使對方感到不安,以為你對他的話不感興趣,所以應對談話內容有所回應,即使隻是回答“是”或“我同意”,都可證明你自始至終都在聆聽電話。

在通話時,發話人講話務必力求務實,不求虛假客套。問候完畢,即開宗明義,直入主題,少講空話,不說廢話。絕不可囉唆不止、節外生枝、無話找話、短話長說。

不管你是撥出電話還是接聽電話,都應該長話短說。撥出電話嚴格說來算是一種打擾對方的行為,對方可能正在處理其他事情,因此要長話短說。接聽電話時,也應把握這個原則,節省雙方時間,尤其是接到對方打來的長途電話,更要長話短說,節省對方電話費的負擔。一般一次打電話的時間不應當超過三分鍾,除非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字斟句酌反複解釋、強調。

接聽電話時,如果對方要找的人不在,應請對方留言,可記下其姓名、電話、來電時間、留話給誰等,也可以問對方是否有急事需要轉告。但是,如果對方不需要,則不要過問太多。有些家長接到自己孩子的電話就開始對對方展開身家調查,這實在是無禮的錯誤示範,也可能會影響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

話如其人,不管是在公司還是在其他地方,電話語言都要用“您好”、“請”、“謝謝”等禮貌語言。你要時刻提醒自己:對方就站在我麵前。你要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溝通交流。回話時要態度和善,聲調溫和而富有表現力,語氣適中,語言簡潔,口齒清晰,使對方感到你在微笑。特別是有關時間、地點要交代準確,使人感到親切自然。切不可高聲大喊,裝腔作勢,更不能粗暴無理。打電話推銷產品時,要熟悉產品的特點、性能、價格,通話技巧、措辭要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不可千篇一律。

如果想了解你的聲音給別人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你可以使用應答機錄製好自己的聲音然後播放給自己聽。當你播放你的電話錄音時,你就獲得了一個成為聲音評論家的機會。你喜歡自己的發音嗎?你是不是說得太快以至於自己聽不懂自己的姓名和電話號碼?當你為了得到這類特殊的信息而反複播放錄音的時候,你那挑剔的耳朵就可以向你揭示你的詳細情況了。分析自己的聲音,找出哪些方麵是你應當改進的,哪些方麵是好的,然後你便能更好地塑造自己的電話形象。

當你在他人的應答機上留言的時候,你就獲得了一個練習你的發音技巧的絕好機會。你所留的信息是你公眾形象的一部分,這將是一些人和你接觸的唯一的機會。他們會通過那個信息所提供的印象來對你作出判斷。因此,給別人留個好印象吧!

另外,我們也必須注意“電話結束前的談話”,因為,電話溝通最後是不是令人滿意,常決定於“結束前的對話”。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電話結束前的機會,盡量使用愉悅的聲音表情與內容,使對方印象深刻,甚至在掛上電話時,仍覺得“意猶未盡,餘音繞梁”!

60.在電話旁邊備好筆和紙

為什麼要在電話旁邊準備好筆和紙呢?這是為了方便你隨時可以記下你所知道的有效信息,比如重要人物的電話號碼、談話中的關鍵信息等。不管你自認為記憶力有多好,都不要試著用腦子去記,因為總有一天會搞混了、記不清的。如果你沒做好準備,而是請求對方重複,就會使對方感到你心不在焉,沒有認真聽他講話,這是極不禮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