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呀,我無比震驚,一度恍惚。在“今夕何夕”的慨歎之後,我和X聊到我們大學時代被施了道德魔咒的愛情。在大學新生大會上,談到愛情,係主任諄諄教誨:“我們的態度是,不提倡,不禁止,但青年應把美好的時光投入到學習中,若因戀愛荒廢學業,後果自負……”接著,係主任如數家珍,列舉前幾屆師兄師姐因偷吃禁果、意外懷孕而被開除的案例,希望我們以之為前車之鑒,好自為之,切勿耽擱大好前途,辜負父母和國家的期望。沒想到,大一下學期,我們係一位即將畢業的師兄,讓物理係一女生懷上了孩子,便偷偷帶她到醫院去做了人流。醫院那位很有道德感的婦科女醫生,做了手術後,感慨萬千,結合我們學校女生近幾年做人流數量增加的現象,給我們學校黨委書記寫了一封檢舉信,並附上那位女生做檢查的全部病例資料。很快,我們召開了係大會,係主任宣讀了學校的警告處分。那個師兄很有才華,是某學生社團的頭兒,真是太冤了。當天晚上,我們幾個男生喝得醉醺醺的,在回宿舍的路上,砸了宣傳欄的玻璃,把貼在裏麵的處分通告撕爛。現在想來,撕爛一紙通告是容易的,難的是“撕破”隱匿其背後的觀念——多少人為它付出了慘重的人生代價!
在與時間的較量中,很多觀念,就像人的生命,僅僅是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說,許多觀念的價值隻存在於“此在”的時間當中。
所以,我想把本文結束在對我國30多年來教育觀念之嬗變的梳理上,以此來提醒每一個教育從業者:教育的觀念是隨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變遷的,現實中很多教育衝突和矛盾的發生,往往是因為我們跟不上已然變遷的教育觀念的步伐,卻又無比執著地幹著刻舟求劍式的傻事。
從結束“文革”動亂到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吃飽肚皮還是人們的頭等大事,所以,“有學上”是這一時期深入人心的教育觀念。在一個家庭裏,供孩子上學,算得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更多的時候,一個孩子上學,往往要其他孩子付出失學的代價。正因為供孩子上學不容易,加之知識不足,又要為生計疲於奔命,家長們對學校和老師有著簡單而樸素的信任。記得我小學一年級報名時,父親這樣對班主任說:“老師,這孩子以後就交給你了,如果他調皮、不聽話,你盡管打!”那時候,老師對孩子簡單而粗暴的體罰很普遍,但罕有家長投訴,孩子也能積極“求學”。我想,答案盡在父親那句很有“時代特征”的話裏。
時移世易,改革開放中期至今,吃飯不成問題了,教育則成了大問題,讓孩子“上好學”變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重頭戲,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受更好一點的教育而不辭辛苦。所謂“更好一點的教育”,除了看重分數之外,家長們還看重學校和老師是否會對孩子“好一點”,這就意味著“不打不成器”已是過時的教育觀念了,它應該像幹蛇皮一樣,從學校和教師的身上蛻落。因為舊觀念一時難以褪盡,許多學校和教師對孩子依然采取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對教育的不滿和憤懣由此一點點累積起來,以致“厭學”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教育的特色。現在,越來越多有經濟實力的家庭,紛紛把孩子送出國去讀中學,乃至小學,我稱之為中國式“逃學”。
在現實斑駁而複雜的教育表象下,人們對未來的教育觀念開始露出構思的端倪,即把學校還給孩子,讓孩子“好(hào)上學”。到那個時候,孩子是否喜歡到學校去,是否喜歡上學習,才是人們關注的重心;到那個時候,最美校園的樣子,亦即最好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期待:讀書,唱歌,聊天,漫步,玩耍,免於各種心靈傷害,不落下任何一顆仇恨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