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在不同水土裏的觀念(1 / 2)

如果我們把駱家輝的辭職放在這樣的觀念背景下去考慮,也就不會覺得他的理由不過是托辭而已,反而會從他充滿觀念色彩的一番話中品出真誠來:“我們可以去參加很多宴會、典禮。但30年後回想,你還能記得多少。但是你總是會記得孩子的第一次音樂會,第一次鋼琴演奏,遊泳比賽和芭蕾舞表演。那是你永生難忘的回憶。所以我們開始製定一些規矩,‘離開孩子不準超過多少夜晚’。所以,家庭優先。”

誰都知道,中國教育之沉屙沒有速效的靈丹妙藥,但如果有更多的人奉行“家庭優先”的準則,則整個教育的精神之相將慢慢健康起來,因為這是固本之“療法”。

當我們把目光鎖回到觀念的空間性上,並非說不同地方的觀念是凝固不變,難以流動的,更不是要盲目去築守地域性觀念,並以之為精神的盾牌,畫地為牢。有意思的是,古今中外,皆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現象,所以,中國俗語有雲:“外來的和尚好念經。”《聖經》則曰:“沒有先知在自己的家鄉被人悅納的。”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一個德國哲學家的思想理論能在上個世紀風靡中國的大江南北,乃至我們今天一些觀念性的東西,還依稀可覓其絲縷蹤影。

今天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小到有人預言它將成為“地球村”。但盡管有人大力鼓吹“全球化”,眼下的世界依然陷於無休止的爭鬥之中,不同國家之間,不同地區之間,一爭,就吵,一吵,就拉開鬥個你死我活的架勢,我們往往可從劍拔弩張的氣氛中,嗅到隱伏於政治、利益等因素背後的觀念所散發出的異味。看來,外在的科技、經濟等領域的“全球化”或許可能,內在的那個觀念世界之“全球化”則遙遙無期,或根本不可能。

在這樣的世界背景下,重溫鄧小平在1983年國慶節當天為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我們在歎服老人的遠見之餘,仍可獲得不少教育實踐上的啟示。

教育要“麵向世界”,要“走向世界心靈的高度”(劉再複語),必須抱持開放的胸襟,在差異中“求和”,在“求和”中轉化,在轉化中創造。具體到教師的專業發展,這幾年各地皆流行“遊學”,即派教師到外地或國外的學校交流學習,這種學習可帶來已被生物學證實的“遠交優勢”,值得提倡。但我更願喋喋不休的是,我們可“求遠”,但不可“舍近”,不要囿於“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的慣性思維,而對身邊的“高手”和學習資源熟視無睹。

克服與生俱來的“忌熟”之人性弱點,在“麵向世界”的同時,轉身麵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尊重之,學習之,則無需擔心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觀念,會引發刻板、僵化的思維模式和單一、粗暴的行為。

如果我們把駱家輝的辭職放在這樣的觀念背景下去考慮,也就不會覺得他的理由不過是托辭而已,反而會從他充滿觀念色彩的一番話中品出真誠來:“我們可以去參加很多宴會、典禮。但30年後回想,你還能記得多少。但是你總是會記得孩子的第一次音樂會,第一次鋼琴演奏,遊泳比賽和芭蕾舞表演。那是你永生難忘的回憶。所以我們開始製定一些規矩,‘離開孩子不準超過多少夜晚’。所以,家庭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