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這些文字的背後有一個支撐力量,我以為是一定程度的理想主義,以及對教育的敬畏和關懷。在這個時代,談理想和信仰大概是許多人不屑的。而就是這一點的理想和信仰,迸發著無比的力量,照耀著前方的路。從與永通多年的接觸和交流裏,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種力量。因之,在他的文字裏,不時會有對他曾經接觸到的某些教育官員和教師的不良言行的批評,永通雖未提名,當事人看到了肯定知道是說的自己,大抵會不悅的。但為了揭示這些問題和現象,永通並未避諱不談,這需要相當的勇氣。他的“一厘米的變化”觀念也是這種理想主義的體現。即使在強大的體製下,教師依然有著自己可以有所作為的“一厘米的空間”的自由。“作為還是不作為”就在於教師本人是否有那顆愛心和那個見識。大概也是本著這種精神,永通寫下了一篇篇為著“柔軟的教育”的呼籲文字。
我在文章《走出鄉土》裏說到費孝通先生時,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一個好的學者,一個思想家,一定是善解人意的。不然,他就會固執己見,難於深刻。”永通的文字裏,他對教育的細節的發現和解讀不正體現著他的善解人意嗎?不管是當女兒的同學打碎了瓶子後對女兒的安慰,還是“醜”學生被老師剝奪了參加某些活動的權利時對學生的同情,他的善解人意都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的。
細節決定成敗,教育的細節關係著教育的成敗。那麼,我們還能忽視教育中那些寶貴的細節嗎?永通的《教育的細節》不僅為我們描述和分析了不少教育的細節,而且帶給我們一雙觀察細節的慧眼,這雙眼睛就隱藏在這本文集的每篇文字裏。
2015年7月12日於美國星城家中
(作者簡介: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供職於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國家戰略規劃與分析研究中心。)
序四 先睹為快
陳大偉
端午節,一個極有文化意義的日子,收到朱永通君的書稿《教育的細節》,先睹為快。
和一線教師交流的時候,不時會交流如何引導學生讀課文:一是要讀明白課文中的文字,看書中寫了什麼,有什麼;二是要讀作者,看作者的動機、情懷、思維方式;三是要讀自己,看自己由此思考的問題,對相關生活的反思和規劃。這裏就向諸君彙報自己就《教育的細節》三讀後的收獲和體會,請諸君批評。
書中有什麼?我讀到了大量生動的故事和永通君對這些故事的精彩解讀。在故事收集和選擇方麵,永通君首先是有心人,然後又是有緣人。從有緣的角度,他的女兒正在接受義務教育,女兒受教育的成長經曆給他真實的故事;他自己是《教師月刊》的首席記者,又是“大夏書係”策劃編輯,老師們的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會彙集到他那裏;因為采訪和講學,他到各地的學校、課堂接觸了不少傑出的老師,他收集了大量生動的故事;再加上永通君又是一個極愛讀書並善於讀書的人……這種種的因緣際會,使我們能在書中讀到很多關於教育、關於教師、關於學生、關於生活的故事。比如,可以讀到“一厘米”的故事;讀到賈春英老師改變一位同學著裝的故事;讀到原泉州第二實驗小學的林心明校長對非教育行為說“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認識:“學校不是為榮譽而生存的,學校是為孩子健康發展而存在的”……剖析和研究這些故事,永通君既討論教育觀念的變革,又討論實踐操作的創新,虛實結合,相得益彰;在表達時,有的娓娓道來,有的當頭棒喝,都能鞭辟入裏,讓人耳目一新。
書中的語言是生活中永通君的本色表達。“曾有一個學生花了兩三個晚上的時間,親手製作了一份賀卡,在教師節當天送給某老師。某老師在辦公室泡茶時,隨手把這張賀卡作為杯墊。巧的是,送卡的學生到辦公室交作業,發現了他的心血‘泡湯’了。更絕的是,當天輪到該學生到辦公室值日,他又發現,他的心血在垃圾桶裏成了垃圾!”這裏有永通君對某些反教育行為的憤怒和譴責,有對學生當下處境與未來可能的深刻同情和憂慮。在處理了女兒同學打爛自己心愛的茶壺一事後,永通君有這樣的意見:“一是,不管發生什麼天大的事情,再值錢的東西,都比不過人的安全;二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不管有多壞,都不要壞了自己的心情,就像把壺摔碎了,再怎麼懊惱、生氣、傷心,也補不回來;三是,千萬不要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也不要對別人的錯誤耿耿於懷,要多想一想,別人犯了錯,心情已經很糟糕,我們可不要雪上加霜,一味去埋怨。”這裏有自我的反思生活和反思方法,也有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同時也有對讀者朋友處理類似事件的拳拳關切。在當下,教師應該並且能夠有所作為,他推崇“一厘米之變”:“堅持一厘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企盼外在強有力的製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變的信念和行動。”其微信個性簽名“一厘米”表達了他對教育和社會責任的自我擔當,書中的表達,同時傳遞了對教師應當負起的擔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