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沒有過無話可說的時刻呢?它不單是因為那些最重要的教育發現早已可能成為普遍的共識,還因為這樣的共識又在某種語境中如同火一樣包裹著各種你無法理喻的危險,說出常識既需要勇氣,又需要自我賦予的責任,這樣你才可能不斷地從沮喪、無力、憤怒和絕望中突圍,所以,今天令人激奮的不是“有話不能說”,而是,你始終都要意識到,作為研究者,你的工作就是沉潛下來,再去看,再去聽,再去思考。一方麵這樣的方式,本就是研究者最要緊的態度,另一方麵,看到的聽到的,一定會激發你努力使自己變得更深刻更獨到的欲望。這個時候,你也許才有可能“換一種方式”,“接著說”。
在十幾年前我初識永通時,我寄望於他的不是所謂的“十年板凳冷”,說實在的,有幾個年青的“業餘”研究者在這樣逼仄的年代還能有如此的從容與專注?我們不必對此有太多的失望。永通始終能夠做的,就是首先要擔當起自己與家人生活的責任,這樣的擔當之中,本來就會有深深的痛切,同時他的目光又一直毫無倦怠地關注著女兒成長的點點滴滴。一個好父親幾乎無例外地就是一個好的研究者,而我們共同信從的生命化教育正是從家庭開始,從我們最摯愛的人那裏開始的。這樣的生命眷注,他是帶到所有課堂以及與其他生命交往的過程中的,因此你若是讀永通的書,也會自然地被他這個內隱的“父親的視角”帶到他的言說中去。這樣的言說又同樣自然而然因為對生命的深情,而變得輕柔、誠懇,不斷減去火爆與戾氣。他所說的,甚至也不是籠統的變革與進步,而是更常被人忽視或視而不見的細節,大概他總是希望人們談論教育時,能夠想到教育原初的樣子,以及它應該朝向原初不斷生長的樣子。
我這樣談論永通的書,說的仍然是在教育的精神暗夜,我們應有的不知疲倦的“建設者”的立場,它來自對自己生命更虔誠的聆聽。對教育的任何發現其實都是對自我生命的發現。一個教育者言不由衷、價值混亂、粗鄙無情,在今天的生活中一點也不奇怪,文化敗壞的普遍性反而促使一小部分自我命名、自我督責的“業餘者”,更深地感受到從自己開始變革的意義,他們把耐心與堅持看作是教育改善的最有可能的第一步,而誰信從這一點,誰也便同樣邁出了自己的第一步。教育中所有人性的細節,都是歸家的,當我們經曆無數生命的沉重,並從這樣的沉重中擷取了一顆兩顆充滿生命感的果實時,我們已經在品嚐著某種屬於自己的甘美。
永通這本書,大概也可以看成是如此的信從之書,在塵世之中,在各種混亂和重力之下,仍然有某些可以被我們確證的“塵世的絕對”(漢娜?阿倫特語)存在。他的寫作指向尋找的努力,又從這樣的努力中帶給閱讀者一點點的安慰。而我也會繼續期待著他邁出的下一步。
(作者簡介:詩人,教育學者,生命化教育倡導者)
序三 細節裏藏卓見
——《教育的細節》序
陳心想
接到朱永通先生送來的大作《教育的細節》,甚感欣慰,因我期待已久。
我與永通算是老相識了。大約七八年前,我的一篇關於文憑社會的文章為《明日教育論壇》轉載,我從網上找到了該雜誌電子郵箱,發信聊具體事宜,詢問信回複者即朱永通先生。自那次結緣後,彼此時有通信來往。
2010年秋季,永通約我為新創辦的《教師月刊》寫專欄。之後,在他的提議和策劃下由我組織並作為撰稿人之一,於2014年出版了《第三隻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華人學者的教育省察》一書。這幾年間,我們的交流漸多,他有了新文章,我先睹為快;我有了新作品,也不斷發給他。在電話裏,我們還不時討論在讀什麼書,以及讀書的心得體會。味道相投,大抵如此。我們共同的趣味至少有這樣兩點:我們都愛讀書,我們都關注教育。
永通博覽群書,不斷開拓學習的精神令人感佩。他曾向我索要社會學推薦書單,開始讀吉登斯、道金斯、費孝通、鄭也夫等人的作品。永通善於讀書和思考,常有自己獨到的發現,令人耳目一新。比如,當他讀到鄭也夫的《神似祖先》裏一對夫婦雙方在生育上的付出不同決定了母親對孩子的愛更多這一理論,聯係當時情況,對幼兒園中小學裏的教師大都是女性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與諸多人士的焦慮和擔憂相反,他認為“教育是母性的”,女性天然對幼兒更為關心,更有愛心,所以幼兒園和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師應該是以女性為主。
永通以自己的讀書經驗和心得為內容在不少學校做過講座,並將整理講稿發表在《中國教育報》等處。本書最後一部分“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下收錄了這些有關讀書意識、選書和讀書方法的文章,給人印象非常深刻。尤為令人注意的是,他提出我們應該如何去尋找和獲得一個“更高的自我”(尼采語),這一意識在許多人那裏早已消失無蹤了。
至今我與永通僅見過一麵。那是去年四月下旬,即將返美之前,我們如約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分社見了麵,同時一起見麵的還有林茶居先生。我們自然免不了談教育和《教師月刊》。當天下午我和永通一路到了北大,在鄭也夫先生辦公室聊天時,永通顯露了自己泡茶的手藝。他對水、茶壺和茶葉的搭配很有研究。這個茶道類似於教育上的學生、教師和環境等因素的有機搭配。簡道為一,從這茶道裏我看到了永通的耐心和細心。由於鄭老師上了一下午的課,太累,永通取消了原來計劃的采訪,改成閑聊,這也是他心細之處。我想大概正是這種耐心和細心,當然更多的是愛心,才有了擺在我們麵前的這本《教育的細節》。
細節裏藏著卓見,待有心人去發掘。我曾說過,永通發現細節的敏感力是很強的。永通曾經在中小學做過幾年一線教師和管理者,近些年作為《教師月刊》的首席記者和編輯,采訪過不少教育界人士,並到過不少地方講學,可謂見多識廣。永通從經驗觀察和閱讀中,發現教育細節上往往為人所忽視的地方,以其獨特的觀察感受力,言人之所未言。比如座位,有學生是一個人一個座位,沒有同桌。永通就從這個出發,闡發了這樣一個沒有同桌的學生受到了哪些“座位”的影響,老師和同學們又有哪些不同的反應。再比如,他一個朋友講的一個故事,朋友女兒說要給老爸說個事兒,可是當老爸問是什麼事兒的時候,女兒卻說:“爸爸,還是改天再說吧。”因為女兒問他事情時,他總是說:“依依,爸爸正忙著呢,還是改天再說吧。”這就是“活的範本”,很有啟發。永通以此告誡我們,和孩子說話,一定不可隨意,言傳身教,教育隨時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