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教育孩子(2 / 3)

回去的路上,母親流下了淚。然而當回到家裏,看到兒子,她又把老師的話如實告訴了王盼。看得出來,王盼很傷心。

一直到讀高中,王莉都沒能從老師那裏聽到對兒子有好的評價,而她每次都會如實地把老師的話告訴王盼。而每一次,王盼都很傷心,他想自己是一個不聰明的孩子。王莉也一直為兒子智商低而感到苦惱。而王盼後來也真如大家所認為的,成了一個低能兒。

[聰明人的做法]

王莉不想讓兒子傷心,她這樣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你了,說寶寶原來在凳子上坐不了1分鍾,現在能坐2分鍾了。別的媽媽都很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了。”

那天晚上,王盼破天荒坐在凳子上吃飯,而且是一次吃完的。

王盼上小學了,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們學校對學習不好的是要勸退的。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你最好能帶他到醫院查一查。”

王莉當時就流下了眼淚。回到家裏,她振作精神,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說了,你並不笨,隻要能努力些,會超過你的組長,這次他排在第31名。”

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來,沮喪的臉也舒展開來。第二天上學時,王盼去得比平時都要早。

幾乎每一次開家長會,王盼的名字都會在差生的行列中總是被點到。每一次家長會後,王莉都會說一些善意的謊言來鼓勵兒子。

孩子上了初一,又一次家長會。這次卻出乎她的意料,直到家長會結束,王莉都沒聽到點王盼的名。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老師告訴他:“按王盼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把握不大。”

這次,王莉是懷著驚喜的心情走出校門的。晚上,她撫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出的甜蜜。她告訴王盼:“老師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了,第一批大學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到了。學校來電話讓王盼到學校去拿通知書,並祝賀他被重點大學錄取了。

兒子走後,王莉悲喜交加,再也按不住十幾年凝聚在心中的淚水,她在家裏大哭起來。

[智慧點撥]

用善意的謊言來鼓勵,能使小孩增強信心,最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⑤多給予孩子鼓勵

上初中的朱維和黃鶯既是同班同學,兩家還是好鄰居。期中考試,朱維的數學成績96分,為全年級第三名;黃鶯的數學隻考了67分,在班上排第36名。

[笨人的做法]

黃鶯的父母對孩子說:“你真笨,你看人家朱維,每次都試都那麼棒,你就不能學學人家。”

黃鶯低著頭沒說話。

此後,黃鶯慢慢地疏遠了朱維。期末考試結束,朱維的數學成績更差了。

[聰明人的做法]

黃鶯的父母對孩子說:“分數是低了一點,但你去年期末才考53分,在班上排名第42名。這次你能考出這個成績,進步也是明顯的,我們相信你下一次進步會更大!”

期末考試結束,黃鶯考了86分,一舉進入全班前10名。

[智慧點撥]

孩子需要鼓勵,就如同植物需要澆水一樣。橫向比較,很容易讓父母傷心難過,也會扼殺孩子的信心。正確的教育方法是:縱向比較,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相比較,充分肯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鼓勵孩子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⑥精神鼓勵還是物質獎勵

王石一天天長大了,媽媽決定培養王石養成勞動的好習慣。

[笨人的做法]

每次有家務需要幹時,媽媽總對王石說:“王石,去,把這些活幹了,媽媽給了3元錢。”

一直到王石讀高中了,媽媽還是用這種物質獎勵的方法來教育王石。

有一天,媽媽病了,躺在床上。餐桌上全是用過的餐具,爸爸匆匆去上班。王石在看電視,學校放假了,王石也沒有什麼作業。

媽媽便對王石說:“王石,媽媽身體不舒服,你能不能把桌子收拾一下?”

“你給多少錢?”

“10塊”

“行,我就來。”

看著開始動手收拾桌子的王石,媽媽感到傷心。

[聰明人的做法]

每次有家務需要幹時,媽媽總對王石說:“王石,去,把這些活幹了。”而當王石把活幹完後,媽媽會表揚他:“王石真是個好孩子,懂得體諒媽媽。”

有一天,媽媽病了,躺在床上。爸爸匆匆去上班。王石放學回來,看到桌子上淩亂的場麵,馬上開始收拾。然後關心地問媽媽身體哪兒不舒服,需要他做些什麼。

有兒子的關心,媽媽感到很開心。

[智慧點撥]

單純用物質獎勵的方法不能使孩子成為好孩子,而隻會破壞孩子良好的本性,滋生孩子見利忘義的物質欲望。

3.聰明人發現孩子天賦,笨人剝奪孩子自由

每一個正常的嬰兒,在其出生的時候都具有愛因斯坦、牛頓、貝多芬等人那樣天才的潛能,關鍵是在後天能否把這種潛能開發出來。

愚蠢的父母往往忽視了孩子自身的天賦,也不考慮他們的興趣,而是自己在煞費苦心為孩子設計藍圖,硬要他們去做一些並不適合的事情,這種違背天性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其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甚至一事無成。

聰明的父母要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祥和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能夠比較寬鬆地生活和學習,並且要給孩子留下能夠充分發揮他們潛力的餘地。

愚蠢的父母總想要孩子適應大人的條條框框,對孩子一些不符合“規矩”的大膽想像加以糾正,這種做法往往過早地扼殺了兒童的智慧。

聰明的父母理解孩子大膽的想像力,並且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想像用語言描述出來,或用圖畫表達出來,通過各種方法充分激發孩子的想像力。他不會去製止孩子開闊的思路,為孩子新奇的創意叫好。

世界對孩子來說,充滿了神秘和驚奇。對一些大人司空見慣的事物,孩子也會問問、玩玩、摸摸,有時甚至會闖禍。愚蠢的父母不了解他們的好奇心,認為這是胡鬧,不分青紅皂白地嗬斥、打罵孩子,這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情緒。聰明的父母則會這樣告訴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們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訴爸爸媽媽,我們會想辦法幫你解答問題的。這樣,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們懂得了不少道理。

◇事典◇

①發現孩子的天賦

易明讀初中了,學習成績一直很差。爸爸試過很多讓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方法,但都失敗了。

[笨人的做法]

爸爸認為孩子無可救藥了,他常說的話就是“這個孩子一點長處也沒有,我看他是沒望了,無可救藥!”

易明終日被灌輸了自己沒有用的觀念,也認為自己沒有用。這種自卑心理讓他變得不愛說話,不愛與人打交道,後來被醫生診斷為“自閉症”。

[聰明人的做法]

爸爸認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他不再強迫易明好好讀書。他想孩子不會一無是處,肯定有他擅長的地方。

後來,爸爸發現孩子喜歡雕刻,甚至可以說在這方麵具有聰穎的天賦,還頗有高手的意味。爸爸買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給易明,送他一塊上等的木料,告訴他別再在家裏的家具上刻畫了。爸爸還給他請了一個會雕刻的師傅,教給他正確的雕刻方法。每次易明有了一些新的作品,爸爸就不斷地鼓勵他:“孩子,你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會雕刻的一個。你是個天才的雕刻家。”

後來,易明真的成為了一個雕刻家。

[智慧點撥]

沒有無用的孩子,隻有不會教育的家長。找到孩子的天賦,因材施教,所有孩子都能成為天才。

②讓孩子把才能表現出來

“媽媽,老師讓我報名參加數學模型競賽。”上初三的劉維回家後對媽媽說。

“你去報名了嗎?”

“還沒有。我很想報,但我有點害怕,台下會有很多人看。”劉維想讓媽媽幫他拿主意。

[笨人的做法]

“別報了,你還是專心致誌的準備中考吧,那可是很關鍵的事情。學校也真是,正兒八經的事情都沒有做好,還去參加什麼數學模型競賽。”媽媽說。

劉維悶悶不樂的走開了,極不情願的回到自己房間,拿起課本心不在焉的看著。

[聰明人的做法]

“寶貝,你應該報名呀,我相信你具備了參加競賽的實力。當然,參加或是不參加完全由你自己決定!”

過了一周,學校老師打來電話,讓劉維的媽媽說服劉維報名參加競賽。劉維媽媽先在電話裏應允了老師,並對老師表示了感謝。等劉維爸爸回家後,劉維媽媽和丈夫商量,得出完全一致的意見,兩人才找孩子談話。

劉維的爸爸說:“首先,報名的事情由你自己決定,爸爸和媽媽都不會強迫你。我們隻想和你來談談談參加競賽的利弊。參加競賽可以發現自己的能力,增強自己的信心。比賽能否得名次,無關緊要,爸爸媽媽都不在乎。你是一個有能力的孩子,根本就不需要用比賽來證明。”

劉維的媽媽說:“老師打電話來說,他很相信你的能力。我和你爸爸一樣,對你的比賽結果並不太關心。關心的是你利用這個機會鍛煉了自己。”

第二天,劉維報名參加了數學模型競賽,並取得了很好的名次。這件事情也讓劉維發現了自己在數學方麵的天分,他決心以後好好朝這一方麵發展。

[智慧點撥]

父母應當避免損傷孩子自信心的做法,而應讓孩子獨立地決定自己的事情,並且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才能表現出來。

③正確看待孩子的成功

“媽媽,我長大了要做一名成功者!”上小學三年級的夏雨對媽媽說自己的理想。

“你要做一個怎樣的成功者呢?”媽媽很開心。

“我要做一個園藝師,有一個大大的花園,種好多好多的花,它們會開好多漂亮的花,我要讓很多小朋友都來玩,而且不要買門票。”夏雨得意地說。

[笨人的做法]

“你怎麼這麼沒出息,當園藝師有什麼好的,你應該當一個科學家,這才是你的理想。”媽媽沉下臉來,為夏雨的想法感到傷心。

夏雨很沮喪,他不明白當園藝師有什麼不好,而當科學家有什麼好。

[聰明人的做法]

“好啊,媽媽也很喜歡那些花。什麼時候雨雨種的花開花了,第一個要告訴媽媽,讓媽媽來欣賞。”媽媽很開心地說。

夏雨也為自己的理想得意。

[智慧點撥]

父母總願意按自己的期望來培養孩子,他們不管孩子是否有音樂、繪畫、科研等方麵的天分,隻管按照自己的意願傾其所有為孩子付出。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能夠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每一個孩子的成功之路永遠都不止一條。

每一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潛能,這種成功很大程度不由外部的標準決定,而是表現在他個人的愛好的才能上。

④將孩子的失敗轉變為學習機會

14歲的張儀一直生活在北京,還沒有獨自出過遠門。這年暑假要到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區參加夏令營。組織夏令營的老師和其他同學,問張儀是否需要幫忙時,張儀驕傲地回答:“我自己行!”

臨走之前,媽媽檢查了張儀的行李,發現他沒有帶上熱帶雨林中宿營必備的蚊帳。

[笨人的做法]

媽媽建議張儀帶上蚊帳。但張儀堅決不聽,把媽媽強塞進去的蚊帳又取了出來,氣呼呼的走了。

兩周之後,張儀回到家裏。媽媽問他:“有什麼收獲?玩得開心嗎?”

張儀有點勉強地說:“挺開心的。”

可看著張儀臉上被蚊子釘的疤,媽媽很心疼:“要你帶上蚊帳你不帶,這下好了,咬了這麼多疤。”

張儀為自己沒帶蚊帳找出各種理由來搪塞。

[聰明人的做法]

媽媽什麼也沒說,隻是叮囑他要聽夏令營老師的指導和安排。然後打電話,告訴夏令營老師,張儀沒帶蚊帳,請他準備一床。

兩周之後,張儀回到家裏。媽媽問他:“有什麼收獲?玩得開心嗎?”

張儀說:“我忘了帶蚊帳。到了晚上才發現沒有蚊帳根本無法入睡,四周都是蚊子,咬一口就是一個紅紅的疤!還是老師幫了我的忙,沒一會兒就給我送來了一頂蚊帳……”

“為什麼會忘記帶蚊帳呢?”

“我以為在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裏過夜和在家裏一樣。”

然後媽媽對張儀說:“看來,你對這次夏令營活動,一些必要的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尤其是關於熱帶雨林方麵的知識太欠缺了,為什麼不先了解一些關於熱帶雨林方麵的知識呢?還有,為什麼不事先向老師、同學以及父母請教呢?如果……你想想還會犯那樣的錯誤嗎?”

張儀想,我一會要好好去看看熱帶雨林方麵的知識,下次再去什麼地方,一定要先了解那些地方的特點,多聽聽老師和媽媽的話。

[智慧點撥]

有時候,讓孩子經曆一些挫折和失敗是一件好事,正確的教育方法能讓孩子學會從失敗和挫折中汲取經驗教訓,在不斷的改正中積累經驗與勇氣。

⑤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小明的父母都有不錯的收入,因此小明一直過著比較富裕的生活。

[笨人的做法]

從小到大,媽媽對小明常說的話是:“現在生活好了,我們不需要你為家庭操心,隻要你做個好學生,將來有作為,我們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

媽媽為小明報了很多的班,拉小提琴、談鋼琴、練毛筆字,但從來不讓孩子做家務。

媽媽為小明安排好了一切,例如去郊遊,小明穿什麼衣服、帶什麼飲料,都是媽媽安排好的。

小明中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順利地考入了外地的一所大學。入學一個星期後,小明打電話給媽媽:“媽媽,你過來吧,這裏的生活太不習慣了,我不知該如何照顧自己。”

媽媽有點納悶,她想起自己在小明這個年齡,已經經營一個商店有好幾年了,而小明連自己都照顧不好。

[聰明人的做法]

從兩三歲開始,媽媽就讓小明做自己的助手。

“寶寶,地上有一張紙,撿起來放到垃圾桶裏去。”

“寶寶,媽媽現在很忙,你自己學習把床整理好,好不好?”

小明上完小學後,媽媽讓小明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小明,你是我們家的男子漢,去超市買一袋大米吧!”

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媽媽會讓小明自己做決定。例如出去郊遊,媽媽會讓小明選擇郊遊的地點,選擇自己喜歡的衣服。

小明中學畢業後,考到外地上大學去了,媽媽在電話裏問他:“小明,在外地上學有什麼不習慣的地方嗎?”

小明在電話中回答:“除了想媽媽之外,沒有什麼不習慣的,我會照顧好自己!”媽媽感到很幸福,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具備了很好的獨立生活能力。

[智慧點撥]

一個孩子聰明、有知識,但缺乏獨立能力,這樣的孩子也是不健全的。而讓孩子從小承擔部分家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如果過分的保護孩子,孩子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依賴感,從而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獨立能力的機會。

4.聰明人重視言傳身教,笨人言行不一

人們常說“言傳身教”,身教的作用甚至要遠遠大於言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為人處事、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可是,很多愚蠢的父母過多地運用語言來進行說教,而忽略了身教的示範作用。例如,父母要求孩子講衛生,而自己在日常中有亂扔垃圾、不愛護公物等壞習慣,孩子便會有樣學樣,甚至認為“亂扔垃圾”和“不愛護公物”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