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日常交際(1)(3 / 3)

[智慧點撥]

樂於助人是一種美德,但如果在幫助他人時懷有其他目的,那就無法得到眾人的認同。

③交往要有長遠眼光

胡濤是北京某國有企業的普通員工。幾年來,雖然他很努力,但因為他不善公關,一直沒有得到提升。他很想改變現狀。

[笨人的做法]

和其他同事一樣,他每年都會在過年過節時,給單位領導送禮物和賀卡。但是,每年這時,領導家裏收到的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多。因此,胡濤的禮物和賀卡並沒有在領導心裏留下多深的印象。他也一直沒有得到領導的重視。

[聰明人的做法]

胡濤在過年過節時,除了給單位領導送禮物和賀卡外,還給退休的領導送禮物和賀卡。朱華是這家企業的前總經理,剛退休。以前,朱華在過年過節時都能收到大量的禮物和賀卡,可自從退休後,所收的禮物隻有一兩件,賀年卡一張也沒有收到。以往訪客往來不絕,而這年卻寥寥無幾。

正在朱華備感寂寞的時候,胡濤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任職期間,朱華並不很重視胡濤。朱華沒想到在自己退休後來拜訪的竟是胡濤,不覺感動得熱淚盈眶。

過了兩三年後,朱華被原來公司聘為顧問,當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胡濤。

[智慧點撥]

在沒有利益關係的情況下登門拜訪,更能在他人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有這樣一個故事,很值得我們深思:

春秋時期,中山國國君宴請他的賓客,因為羊湯不夠,一位賓客沒有喝到,這位賓客覺得很沒麵子,於是就遊說晉國攻伐中山。中山君在亡命他國途中,多虧兩位突然趕到的勇士舍命護駕才沒有喪命,他驚異而又感激的問二位是何人?這兩個人回答到:當年他們的父親當乞丐的時候,多虧您賜予的一碗飯才不至於餓死,他臨終時囑咐我們當您遇到危難的時候一定要舍命相救。

中山君聽罷不禁仰天長歎曰:“我因為一盞羊羹而亡了國,卻因為一飯之德而保全了性命真是‘與不期眾少,期與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這句話的意思是:給予別人的不在多少,關鍵是能在其危難的時候幫助他,攻擊一個人的措辭不在如何激烈,重要的是不要讓對手傷心。

④互助精神最為可貴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漁竿和一簍鮮活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漁竿。

[笨人的做法]

在拿到長者的恩賜後,兩個人便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就在原地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了。

另一個人則提著漁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還沒走到海邊,這個人便餓死了。

[聰明人的做法]

在拿到長者的恩賜後,兩個人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

於是,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經過長期的跋涉,他們終於來到了海邊。

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智慧點撥]

同樣的外部條件:一根漁竿、一簍魚,兩種不同的做法,卻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要想獲得生存和發展,團結互助尤為重要。

⑤己欲利,先利人

小王是一個釣魚高手。這天,他又和往日一樣,來到離家不遠的湖邊垂釣,隔不了多久的工夫,便大有收獲。

忽然間,魚池附近來了十多名遊客。看到小王輕輕鬆鬆就把魚鉤上來,十分羨慕,於是都到附近去買了一些釣竿來釣魚。沒想到,這些不擅此道的遊客怎麼釣也是毫無成果。

[笨人的做法]

小王性格孤僻,不愛搭理別人,單享獨釣之樂。即使有人來請教釣魚之術,他也愛理不理。時間一長,那些來釣魚的人也不願意理他。

來釣魚的人越來越多,小王每天釣魚到的魚也越來越少了。而且,在一大群人中間,他顯得孤單落寞。

[聰明人的做法]

小王是個熱心、豪放、愛交朋友的人。他看到遊客釣不到魚,就說:“這樣吧!我來教你們釣魚,如果你們學會了我傳授的訣竅,釣到一大堆魚時,每十尾就分給我一尾。不滿十尾就不必給我。”

雙方一拍即合,都很同意。

教完這一群人,他又到另一群人中,同樣也傳授釣魚術,依然要求每釣十尾回饋給他一尾。

一天下來,小王把所有時間都用於指導垂釣者身上,獲得的竟是滿滿一大籮魚,還認識了一大群新朋友,同時,左一聲“老師”,右一聲“老師”,備受尊崇。

[智慧點撥]

古語有雲:“己欲利,先利人;己欲達,先達人。”很多時候,我們幫助別人也等於幫助自己,我們多為他人著想會使我們有更大的收獲。

3.聰明人待人留有餘地,笨人把事情做絕

古人雲:“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在與人交往中,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是給自己留後路,給自己創機會。

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笨人不給別人留餘地,就等於伸手打別人耳光的同時,也在打自己的耳光;聰明人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讓別人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結果別人也不讓自己為難,自己也活得很自在。

當別人偶爾對你失禮甚至采取明顯的敵對行為時,笨人眶毗必報,似乎惟有這樣心裏方能平衡,這樣不但進一步激化雙方的矛盾,也等於把自己降格為心胸狹窄、毫無度量之人;聰明人以禮相待,對別人盡量往好的方麵想,多做善意的推測,讓“敵意”在寬容的胸懷中化開,這種大度之心往往能換來對方的主動認錯,也為自己贏得寬容大度的好名聲。

狗急跳牆,兔子逼急了也會咬人。對於陷入絕境的敵人,笨人勇追窮寇,結果換來陷於絕境的敵人拚命反擊。即使最終把對手打垮了,自己也是元氣大傷。

聰明人不會操之過急,他保持一顆寬容的心,得饒人處且饒人。這種寬容在某種程度之內降低對方的敵意,緩和了衝突,甚至化敵為友,從而疏通了自己的去路與退路。如果對方繼續不依不饒地攻擊你,那麼他必招致他人譴責,而你則將贏得輿論的支持。

英國首相丘吉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有的隻是永久的利益。”他一生都在奉行著這句話,在用人上更是如此。丘吉爾作為保守黨的一名議員,曆來非常敵視工黨的政策綱領,但他執政時卻重用了工黨領袖,自由黨也有一批人士進入了內閣。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在保守黨內部,對前首相張伯倫也沒有以個人恩怨去處理他們的關係。在組建政府過程中,丘吉爾堅持讓張伯倫擔任下院領袖兼樞密院院長。

丘吉爾不計前嫌,很好地團結了他們,顯示了他寬廣的胸懷和高明的用人之術。後來的事實證明,丘吉爾是英明的,他的決策十分正確。而張伯倫也並沒有利用自己在保守黨的領袖地位刁難丘吉爾,而是竭盡全力做好自己分內之事,起到了很好的配合作用。

“愛你的敵人”,這的確是件很難做到的事,可“容人之仇”的感召力和震撼力之強大,卻是非一般策略所能及。它往往能激發對方的感恩之心和內在潛力,使其死心塌地為自己效勞。真正善於用人、能成大事的人都懂得包容人、團結人,都會使對方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