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軀幹,承全身之重(2 / 3)

打嗝,在醫學上被稱為呃逆,它是由於橫膈膜痙攣收縮而引起的。在人體的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個膈肌,它將胸腔和腹腔分隔開。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膈肌也有神經分布和血液供應。當引起打嗝的誘因刺激傳導給大腦以後,大腦就會發出指令,使膈肌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於是就出現打嗝的現象。如果持續不斷地打嗝,一定不能掉以輕心,這很可能是身體內部存在某些疾病。

外周性疾病

如果持續不斷地打嗝,很可能是膈肌周圍發生病變,要警惕肺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胰腺炎、心肌梗死、膈下膿腫及食管裂孔疝等疾病,它也可能是胃、食管功能或器質性改變的警示信號,如胃擴張、胃痛、膽結石、肝病、闌尾炎、大動脈瘤、自然氣胸以及消化道腫瘤等。

中樞性疾病

如果出現頑固性打嗝,要警惕腦腫瘤、腦血管意外、腦炎、腦膜炎,代謝性病變有尿毒症、酒精中毒,其他如多發性硬化癖等。如果是老年人連續不斷地打嗝,同時還伴有語音模糊、嘔吐等症狀,可能是腦中風的兆示。

慢性腎髒疾病

如果出現持續性打嗝,很可能患有一些慢性腎髒疾病,如腎衰或橫膈膜病變等。

胃腸道疾病

如果持續不斷地打嗝,可能是患上了胃腸神經官能症,或是胃腸道慢性疾病,這些疾病會導致胃腸蠕動緩慢。

其他因素

頻繁地打嗝,還可能是生物、化學、物理刺激所致,或是一些精神、神經因素的表現,譬如迷走神經興奮、幽門痙攣等。

如果你發現自己打嗝不斷,先別急躁,如果是因為過飽、過急飲食造成的,在數分鍾內會自動緩解。但是,如果你還出現其他異常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千萬別耽誤了治療時間。

遠離打嗝小貼示

生活中的我們,該如何預防打嗝呢?現在就告訴你一些小方法,試試吧!

良好的飲食習慣

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要堅持少食多餐的原則,睡前最好不要吃大量的食物;少喝碳酸飲料,盡量不用吸管喝飲料,以免吞入空氣;空餘時間不嚼口香糖;另外,還要戒煙戒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心態

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態。焦慮或抑鬱的心理狀態會引起體內某些激素的改變和植物神經功能的改變,使得胃腸的運動與分泌減弱,從而導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起打嗝。

止嗝小竅門

身體往前傾,喝一大口水,分次咽下,中間不要換氣;或者倒一大杯水,身子向前彎,然後從杯子的另一邊喝水;含一大口水,仰起頭憋住氣漱喉嚨,然後吞下,如此反複。這些都可以有效地幫你停止打嗝。

什麼都沒吃,就想嘔吐

以前,還沒到吃飯的時間,肚子就“咕咕”叫了,看到自己喜愛的菜肴也忍不住要多吃點。可最近,雖然也感覺餓,可還什麼都沒吃,胃裏就已經覺得惡心,甚至想要嘔吐。你一定想知道:這是怎麼了?

嘔吐是機體通過胃的逆蠕運動,使胃內容物或一部分小腸內的容物經過食管而排出體外的一種症狀。一般情況下,嘔吐能將胃內有害的物質排出,是一種保護性動作。但是,胃裏空空的也想吐,可不是什麼好事情,如果不是懷孕所致的,那很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的。

藥物反應

如果服用了磺胺、阿司匹林、吱喃類等對胃刺激性很強的藥物,就會出現嘔吐的現象。另外,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狀也有可能是毒物刺激的征兆,如吞服強酸、強堿、汞、砷等毒物,以及大量食入細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

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黏膜下層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症,往往伴有幹嘔、疼痛或異物感、幹燥感、梗阻感等症狀。由於咽後壁常有較黏稠的分泌物刺激,可導致早上起床或刷牙時幹嘔,但沒有吞咽困難、腹脹、反酸等症狀。

消化係統疾病

如果經常無故地出現幹嘔,要警惕消化係統疾病,如神經性嘔吐、膽囊炎、胰腺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急性闌尾炎、肝炎、腹膜炎、膽石症、腸梗阻、幽門梗阻等。

中樞神經係統疾病

如果出現嘔吐的症狀,要警惕中樞神經係統疾病,如神經性嘔吐、癔症、各種腦膜炎、腦梗塞、腦出血、高血壓腦病、顱內腫瘤、腦外傷以及腦震蕩等,這些疾病都會導致顱內壓增高,進而引發嘔吐。

代謝係統疾病

如果體內新陳代謝紊亂,很可能導致尿毒症、慢性酒精中毒、急性肝壞死等疾病,影響中樞,進而出現嘔吐的症狀。

精神因素

如果精神過於緊張,或是過度疲勞,情緒有較大波動等,都會引起嘔吐。

所以,當你經常感到惡心反胃、想要嘔吐的時候,一定要留意是不是身體患有其他疾病,最好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

遠離嘔吐小貼示

想要遠離嘔吐的難受反應,在生活中你可以嚐試以下這些方法。

生活有規律

做到起居有常,避免粉塵和有害氣體的刺激,改善生活和工作的環境;戒除煙酒,如有鼻咽喉部的疾病,要及時治療。

心情愉悅

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愉悅的心情,避免精神刺激。

加強運動

平時要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但要注意不能太過劇烈。另外,運動之前,可以吃一些低脂、清淡、高熱量的食物,如果醬麵包、巧克力等,同時注意喝適量的水。

咀嚼甘草

如果你正飽受著嘔吐的煎熬,不妨在嘴裏放一根甘草細細咀嚼,這對於防治嘔吐非常有效。另外,還可以吃富含維生素的蔬菜水果,保持胃腸代謝正常,這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嘔吐的症狀。

沒食欲,什麼都吃不下

最近,你有沒有發覺麵對自己一直都愛吃的點心,動也不想動;吃飯的時候,剛拿起筷子就放下了,看什麼都沒胃口,甚至還想吐?如果你真的有這種現象,那就是典型的食欲不振。千萬別小看它,它的背後可能有大隱患!

食欲是一種想要進食的生理需求。一旦這種需求低落,甚至消失,就可以稱為食欲不振。簡單地說,就是不喜歡吃東西,即使餓了也沒什麼感覺。一般來講,食欲不振的原因來自兩方麵,即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通常,當人們過於疲勞或精神緊張時,可能會導致暫時性的食欲不振;或者由於過食、過飲、運動量不足、慢性便秘等,也會引起食欲不振。這屬於比較輕微的現象,隻要適當調理,即可恢複。但是,如果出現無緣無故的食欲不振或連續不斷的食欲不振,還伴有其他症狀,那很可能就是身體內某些疾病引發的,需要特別注意。

貧血

如果經常食欲不振,且伴有頭暈眼花,疲倦,腹脹,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皮膚黏膜、口唇及指甲蒼白等症狀,很可能是貧血。

肺結核

如果食欲不振,且伴有盜汗、乏力、低熱、胸痛、消瘦、咳嗽、痰中帶血等症狀,很可能是肺結核。

肝硬化

如果經常食欲不振,且伴有消瘦、乏力、惡心、腹脹腹瀉、皮膚幹枯、麵色灰暗等現象,要警惕肝硬化。

胃病

如果經常食欲不振,且伴有惡心、嘔吐、上腹飽脹不適且有時疼痛、頻繁反酸、噯氣等,要警惕胃潰瘍或急慢性胃炎。

癌症

如果經常出現食欲不振,且伴有發熱、乏力、營養不良、進行性消瘦或惡病質表現等,很可能是惡性腫瘤,如胃癌、肝癌等。

精神因素

有些人想要保持身材苗條,不想吃東西,體重因而大幅減輕。

所以,當你無故食欲減退的時候,一定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保持食欲小貼示

如果經常不吃飯,人的體質就會下降,易生病,從而影響工作和生活。為此,在平時我們要積極地預防食欲不振。

飲食方麵

平時要注意定時吃飯,菜譜要經常更換,同一種菜也要變換烹調方式,這樣有助於增進食欲。在兩餐之間最好不要隨意吃糖果、糕點等零食,這樣會使消化液分泌紊亂,規律被破壞,進而使食欲減退。

環境方麵

飲食的環境要整潔、安靜、空氣清新,用餐時要保持精神愉快。

適當運動

多在新鮮空氣中進行戶外活動,這樣能夠促進新陳代謝,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但需避免過分疲勞及興奮,還要注意每日保證充足的睡眠。

頻繁拉肚子,身體吃不消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曆:早上剛到單位,放下東西就去了廁所,原來是拉肚子了!半天下來,去了三四次,兩條腿都開始發軟,感覺快要站不起來了。同事開始問:“是不是吃壞東西了?”仔細想想,好像是昨晚吃了路邊小攤上賣的燒烤。唉,隻怪自己嘴饞。

排便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通常來講,正常人每天都要排便一次,但具體情況也因人而異。然而,當原來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含有膿血時,就是腹瀉了。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種,前者常與細菌或病毒感染、飲食不當、食物中毒有關,後者則多與腸功能性或器質性病變,或是全身疾病有關。因此,當你發現自己經常腹瀉時,就要提高警惕了,這不是吃壞東西導致的,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內部存在健康隱患。

腸道感染性疾病

如果人體患有慢性阿米巴痢疾、腸結核、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血吸蟲病、菌群失調症、難辨梭狀芽孢杆菌性腸炎及腸道真菌病等疾患,通常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腹瀉。

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如果人體患有炎症性腸病,如克隆病和潰瘍性腸病等,或反射性腸病、尿毒症性腸炎、膠原性腸炎等疾病,都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小腸吸收不良性腹瀉

該病分為兩種,即原發性與繼發性。一般來講,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以及非熱帶性口炎性腹瀉等,都屬於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而胰液或膽汁分泌不足,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膽汁性肝硬化、肝外性膽管梗阻等,都屬於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這兩種情況均會引發腹瀉。另外,小腸吸收麵積減少,如短腸綜合征也有腹瀉症狀出現。

功能性及全身性腹瀉

如果患有腸易激綜合征、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多發性動脈炎、硬皮病等疾病,都會出現腹瀉的症狀。

腫瘤

如果患有大腸癌、淋巴瘤、胃腸道激素細胞瘤等腫瘤疾病,也會出現腹瀉現象。

所以,當你不能確定自己是由於什麼原因而出現腹瀉的時候,一定要求助醫生,及早確診,對症下藥。

遠離腹瀉小貼示

生活中,如果我們多加注意,腹瀉是完全可以預防的。

注意飲水衛生

不要喝生水,因為生水中有很多致病微生物,容易導致腹瀉。

注意飲食安全

食物一定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汙染。吃剩的食物要及時儲存,但儲存時間不宜過長。食用前要熱透。食用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時,一定要煮透、蒸熟。另外,在做涼拌菜時不妨加點醋和蒜,可以起到殺菌的作用。

注意個人衛生

一定要勤洗手,特別是在飯前和便後,手一定要洗淨。

注意環境衛生

經常居住和工作的環境要保持清潔,經常滅蠅和滅蟑。

遠離腹瀉病人

如果周圍出現了腹瀉的病人,最好不要與其共用餐具,還要減少與其接觸的頻率。

偷偷放個屁,也很難為情

提起放屁,人們總覺得這是不雅的行為。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如果有人放響屁,不僅他自己會難為情,周圍的人也會很尷尬。不過,人吃了五穀雜糧,免不了要放屁。於是,有的人想放屁的時候,就找個沒有人的地方偷偷地放,即使這樣自己也覺得有點難為情。

其實,放屁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它是人體經過代謝活動後產生的廢氣,經由肛門排出體外。一般來說,健康人每天的放屁次數大約為14次,這是因為腸道裏細菌分解殘留食物後產生的氮、硫化氫、氨等廢氣通過放屁排出體外,可以幫助人體進行自我調節。醫學研究證明,人們可以通過放屁的方式對自己的腸胃以及健康狀況進行了解。

經常放屁

如果發現自己放屁的次數增多,很可能是消化不良,胃部疾病,消化性潰瘍,肝、膽、胰等疾病導致的;也可能是吃飯時習慣性吞咽動作過多,或是狼吞虎咽地攝入較多空氣造成的;還可能是因為攝入了蛋白質類、澱粉類食物,比如蛋類、豆類、土豆等。

不放屁

如果你經常不放屁,且排便次數少,也不要認為是好事,這很可能是腸梗阻的兆示。如果你吃了大量的肉類,又缺乏運動,很可能導致腹內積食,腸胃功能受阻,排毒不暢。

屁很臭

如果你發現最近放的屁很臭,很可能是進食了大量的高蛋白食物。其實,屁的主要成分是吸入的空氣中所含的氮和腸內細菌製造的氫、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在一般情況下,屁不會特別臭。

遠離放屁異常小貼示

放屁是幫助人體進行調節的一種方式,因此,既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如果你正對此感到煩悶,下麵的一些生活小方法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合理飲食

健康合理的飲食能保養脾胃,因此平時要保證三餐定時定量,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平時要多吃清淡的食物以及水果、蔬菜等,少吃難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少吃。

健康的情緒

良好的情緒對於食欲、消化和吸收都有影響,如果經常情緒不良,很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放屁等情況;如果情緒良好,腸胃係統的活動也會十分規律和正常。

適當運動

平時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如慢跑、太極、氣功、散步等。這些運動可以加強腸胃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促進消化和吸收,改善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延緩消化係統的衰老,防治放屁。

按摩

放屁頻繁的人,在晚上睡覺前,可以躺在床上用兩手按摩上下腹部,來回往複約40遍,這樣能助脾運、去積滯、通穢氣,對脾胃有良好的保健作用,並增強消化和排泄功能,改善放屁現象。

便秘,難言的痛苦

提到便秘,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這是生活中一種很常見的現象。那你知道怎樣才算是便秘嗎?很多人以為,隻要不是每天都排便,就是便秘。其實不然,有一些人幾天才排一次大便,但依然很健康。其實,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減少,常常幾天或更長時間才排一次便,且排便時由於糞質幹燥而感到排出困難,並伴有頭暈、肚脹、心煩、失眠等症狀。如果出現便秘,就無法順利排出人體內的有毒廢棄物,甚至常常由於排便用力過度,導致肛裂、便血,引起痔瘡,嚴重危害到身體健康。

一般來講,血虛、陰虛者容易出現便秘,前者表現為大便幹燥,麵色無光,而後者則表現為大便幹結如羊糞狀,並伴有消瘦、頭暈、失眠等症狀。出現便秘後,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如果身體內部患有某種疾病,也會出現便秘的現象。

高血壓

當人體出現便秘時,膽固醇排泄就會受阻,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就會隨之上升,血管容易受膽固醇的侵襲而發生硬化,血管硬化後,管徑變細,周圍的阻力增加,這時就會出現高血壓。另外,如果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出現便秘,在排便時,如果用力過猛,很可能會導致中風。

膽結石

正常人每天都要排泄出大量的膽固醇,如果患有便秘,膽固醇很容易沉積在膽囊中,形成膽結石。

腸癌

如果長期便秘,要警惕腸癌。調查顯示,多數腸癌患者在發病前都會有較長一段時間的便秘史。一般情況下,喜歡吃肉食而又有便秘症狀的人,發生腸癌的概率是常人的兩倍。

急性疾病

如果出現急性便秘情況,要警惕一些急性疾病,常見的病症有腸梗阻、急性腹膜炎、腸麻痹、腦血管意外等。

乳腺癌

如果長期便秘,要警惕乳腺癌。對於女性而言,每周排便次數在2次以下的人,患乳腺癌的概率要比每日排便者高出5倍。

自律性神經失調

如果長期便秘,同時伴有頸肩部肌肉僵硬、疼痛,頭痛等症狀,就要警惕是否患上了自律性神經失調。

另外,如果長期焦慮、煩躁、缺水,或是工作壓力較大,生活環境發生變化等,也可能引發便秘。

總之,造成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出現了這種現象,應當及時就醫。如果長期不進行治療,就會誘發腸道外的並發症,如腦卒中(中風)、影響大腦功能、性生活障礙等;而且因便秘而用力會增加腹壓,屏氣使勁排便也很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死等。

告別便秘小貼示

便秘不僅讓患者飽受折磨,還可能為疾病埋下隱患。因此,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預防便秘的發生。

合理飲食

飲食方麵,要注意兼顧“質”和“量”。主食不要太精細,多吃些粗糧,幫助腸胃蠕動;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如青菜、韭菜等;吃飯還要保證足夠的量,隻有這樣才能夠刺激腸蠕動,使糞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不過也不能暴飲暴食。

多喝水

想要預防大便幹燥就必須多喝水,腸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後,就能幫助腸內容物順利地通過。早飯前和起床後喝1杯水有通便的效用,蜂蜜水更佳。

定時排便

有些人由於各種原因往往會拖延大便的時間,破壞良好的排便習慣,進而使排便反射減弱,引起便秘。因此,不要人為地控製排便感。對於經常容易發生便秘者來說,一定要注意把排便安排在相對固定的時間,每到時間就上廁所,養成一個良好的排便習慣。

適當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以加強腹肌的收縮力,促進腸胃蠕動。平時可以多散散步或是慢跑,甚至可以在原地做半蹲動作,這些都能夠鍛煉腹肌的張力,有效防治便秘。

按摩

躺在床上,雙腿彎曲,腹肌放鬆,將一隻手的手掌放在肚臍正上方,用拇指以外的四指指腹,從右到左沿結腸走向按摩。當按摩至左下腹時,應加強指的壓力,以不感到疼痛為度,按壓時呼氣,放鬆時吸氣。每次10分鍾左右。此按摩法可有效地防治便秘。

食療

香蕉2根,冰糖適量。將香蕉切成片和冰糖一同放置在鍋內,加適量水同煮。每天吃2次,連服數天,可以調理便秘。

便便很臭,顏色也變了

每次排完便,你會不會觀察一下自己排泄的廢物?有些人會說:“那麼髒,看它做什麼呀?”其實不然。有時候,人體內部的健康問題,可以通過大便的形態反映出來。也就是說,便便也能兆示疾病。

一般來講,大便的顏色由吃入的食物決定,如果吃了很多綠色蔬菜,那麼大便也會是綠色的;如果吃了很多肉類,大便則呈現棕黑色。如果你發現大便的顏色十分異常,或是呈現出特殊形態,並產生惡臭,那就要注意了,這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內部患有某種疾病。

大便發白

如果大便呈出白色,要警惕膽囊結石、膽管癌等疾病,也可能是胰腺癌壓迫膽管導致的。

大便發黑

如果大便呈現黑色,要警惕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黏膜病變、賁門黏膜撕裂、食管胃底曲張血管破裂出血、膽管出血等疾病。這是因為消化道出血時,紅細胞被胃液破壞,形成硫化鐵並刺激小腸分泌過多的黏液,造成大便黏稠、漆黑、發亮。醫學上將這種黑便稱為柏油便。

油脂便

如果大便表麵有一層油脂,常漂浮在水麵上,並伴有惡臭,很可能是因為攝入了大量含有脂肪的食物,身體無法吸收脂肪,這種情況通常被稱為脂瀉;另外,這也可能是炎症性腸病導致的。如果是持續性脂瀉,要警惕吸收障礙綜合征,這是一種脂肪和其他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不能充分被吸收的疾病。

白陶土便

如果大便呈現白陶土樣,且伴有惡臭,很可能是膽管梗阻,使進入腸道的膽紅素減少,致使糞膽素也隨之減少。

泡沫便

如果大便漂浮在水麵上,有可能是你吃的食物導致體內氣體過多,還有可能是乳靡瀉葉。乳靡瀉葉也被稱為麥膠性腸病,常見的症狀是腹痛,腹瀉,糞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狀或泡沫樣,大便漂浮於水麵,且伴有惡臭氣味,或是人體出現水腫、發熱,發病期夜尿量多於晝尿量等情況;另外,泡沫便還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征、炎症性腸病引起的,通常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還伴有腹瀉現象。

血便

當你出現黏液膿血便時,要警惕結腸疾病,如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局限性腸炎、結腸癌或直腸癌等。

黏性便

如果大便表麵像是覆蓋了一層黏膜或膿液,而不是油脂,要警惕食物過敏或胃腸道疾病,如細菌性感染、炎症性腸病、腸梗阻、腸易激綜合征等。另外,這種大便的出現也可能是腸道受到細菌侵襲而感染導致的,如感染了寄生蟲、賈第鞭毛蟲等;如果患有直腸疾病,如直腸黏膜炎,也會出現相同的症狀。

因此,當你發現大便異常時,一定要及時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並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以排除隱患。

防止大便異常小貼示

要避免出現大便異常的情況,平時就要多加注意,防患於未然。

吃粗糧

平時可以多吃一些粗糧,調節脾胃,防治大便異常。一般來講,食用紅薯、黃豆、綠葉蔬菜,都可以幫助通便。另外,還要多吃一些含有粗纖維的食物,如葡萄、蘋果、鴨梨、香蕉、苦瓜、韭菜、菠菜、芹菜等;盡量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

常鍛煉

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根據自身情況製定運動量,不要一開始就進行激烈的運動,要隨著時間和體質的變化來調整運動量及運動強度。

好心情

平時要保持心情開朗,切忌焦躁、抑鬱。如果心情不好,就會影響消化係統,進而影響排便。所以,想要防止大便異常,一定要保持舒暢的心情和穩定的情緒。

滴滴答答,總是尿不盡

你有過尿不盡的經曆嗎?總是想去廁所,回來之後還是感覺沒有尿盡。出現這種情況後,一些年輕人不好意思和外人講,於是就瞞著家人,也不去看醫生,最終導致病情越來越重,已婚者甚至影響了正常的夫妻生活,使身體和心靈都遭受了傷害。其實,尿不盡是一種很常見的生理疾病,不必害羞,也不必驚慌。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情況呢?它和哪些疾病有關呢?看了下麵的內容,你的疑問就解開了。

導致排尿困難的原因有很多,譬如平時的不良習慣、不注意個人衛生等,都是誘發因素。一般來講,下列一些情況都會引起尿不盡。

微生物感染

如果出現了尿不盡的情況,很可能是受到各種微生物的感染,如細菌、原蟲、真菌、病毒等,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細菌感染。

性的因素

如果平時性生活不正常或方式不當,如性生活頻繁、性交被迫中斷或是過度手淫等,都會導致前列腺不正常充血。另外,如果禁欲時間過長,過度節製性生活,也會產生長時間的自動興奮,造成前列腺被動充血,進而影響排尿。

尿道炎

尿道口和尿道膀腺極易受到淋菌感染,如果一些炎症和一些細菌上行感染導致膀胱炎,就會出現排尿困難,排尿時有燒灼感或血尿等。在急性期體溫會有升高,嚴重者尿道口會出現疼痛性包塊。

前列腺增生

一般來講,患有該疾病的人都會出現排尿困難、尿線變細、尿力不足、尿程短、尿不盡等現象,甚至還會出現腎盂積水。

飲酒過度

平時如果生活方式不當,如長期酗酒,或一次飲酒過多,都會導致生殖器官反複長期充血及引起性興奮。如果在酒後性交,會使前列腺充血加重,進而出現排尿困難或尿不盡等情況。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有排尿困難的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查明原因,接受針對性的治療。

遠離尿不盡小貼示

尿不盡的感覺讓人身體難受,也讓人的心理備受煎熬。為此,我們平時要多注意預防排尿困難情況的發生,保證身心健康。

不憋尿

平時如果感到有尿意,一定要及時排尿,不要憋尿。每晚臨睡前,最好排空膀胱。如患有泌尿係結石、腫瘤、腎下垂、前列腺增生、包莖、瘢痕狹窄、泌尿係先天性畸形等疾病,一定要積極治療。對於女性朋友而言,平時要減少對會陰局部的壓迫,盡量不穿緊身褲,騎自行車時也需注意。

多飲水

平時要多喝水,增加尿量,不斷排尿以衝洗泌尿道,排出細菌和毒素,保持泌尿道清潔。

保證身心健康

平時要加強身體鍛煉,保持愉悅的心情,精神上不要受壓抑,這樣可以良好地保持正常人體免疫力。

生活有規律

平時盡量少飲酒,少受寒;避免頻繁的性生活,但不能禁欲,更不要頻繁手淫,重視雙方的性生活衛生,患有炎症時要及時治療。另外,平時要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尿頻,一天要去好多次

在正常情況下,成年人白天應當排尿4~6次,夜間0~2次。如果說你發現自己每隔一小段時間就有尿意,排尿次數明顯超於常人,那就是尿頻了。尿頻是一種症狀,並非疾病,但這種症狀的出現很可能是某些疾病在作怪。

泌尿係統感染

如果出現尿頻、尿急和尿痛,同時還伴有發熱的症狀,要警惕泌尿係統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等,如果不及時就醫,可能會出現全身感染中毒的情況。

糖尿病

如果出現尿頻,同時尿量增多,並伴有口渴多飲、消瘦的症狀,要警惕糖尿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尿液中是否含糖;如果尿內無糖而比重低,很可能患有尿崩症。

急性膀胱炎

如果同時出現尿頻、尿急與尿痛,並伴有發熱、膿尿的現象,要警惕急性膀胱炎;如果是40歲以上的人出現了上述症狀,並伴有血尿的現象,很可能是膀胱癌。

前列腺疾病

如果是50歲以上的男性出現尿頻,並感覺排尿困難,可能患有前列腺增生;如果出現尿頻,並伴有會陰部脹感、恥骨上隱痛、肛門下墜、腰背酸痛放射到腹股溝或是睾丸及大腿部等現象,可能患有急性前列腺炎。

婦科疾病

如果是老年女性出現尿頻症狀,可能患有過度肥胖、卵巢腫瘤或囊腫、妊娠或子宮肌瘤等疾病。因為當小便增多並在膀胱處形成一定壓力的時候,膀胱就會向我們發出信息,使人產生尿意。但是,如果膀胱內有腫瘤、異物、結石、異位的子宮內膜占據,或者膀胱臨近的器官腫大,就會導致膀胱受到外部壓力,進而影響膀胱的有效容積,即使少量的尿液也會產生較強的尿意。

精神因素

一些更年期過後的女性,往往有尿頻的症狀,甚至出現“尿緊急”的情況,有了尿意的時候必須馬上去廁所,否則就會小便失禁,這種情況通常是心理或精神因素導致的。

因此,出現尿頻症狀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便及早確定病因,及早治療。

預防尿頻小貼示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預防尿頻現象的出現。

合理飲食

平時要控製飲食結構,避免過多攝入酸性物質,加劇酸性體質。要多吃富含植物有機活性堿的食品,少吃肉類,多吃蔬菜,使身體內部達到酸堿平衡,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減少腎的壓力。

適當運動

平時要經常進行戶外運動,多沐浴陽光,通過運動排汗將體內多餘的酸性物質排出,多呼吸新鮮空氣,減少發病的概率。

心情愉快

平時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如果心理壓力過大就會導致酸性物質沉積,影響代謝的正常進行。適當地調節心情和壓力能夠保持弱堿性體質,預防尿頻。

小便和平時不一樣了

尿液,俗稱小便,是從人體中排出的毒素,正常、新鮮的尿液應是一種淡黃色的透明液體。如果平時喝水較多,其顏色可能更淡一些;如果喝水較少,顏色就偏黃一些。一般來講,健康人的尿液通常變化不大,但有些時候,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小便顏色、狀態出現了較大的異常,一定要加以重視,這很可能是你的身體內部患有某種疾病。

尿液顏色異常

平時多觀察一下你的尿液,看看是否存在下列情況,如果有的話,那就要多關注一下你的身體了。

如果平時沒有大量飲水,尿液呈現無色,要警惕糖尿病和慢性間質性腎炎;如果尿液呈現棕褐色,如同醬油,要警惕急性腎炎、急性黃疸型肝炎、溶血性貧血等疾病;如果尿液呈現茶色,要警惕急性發熱或上吐下瀉的病患,這是因為水分大量隨汗液或糞便排出,尿液因濃縮減少,使得尿色素比例增大,就會因變黃而呈現茶色,如果小便黃得像濃茶,要警惕肝病;如果尿液呈現紅色,出現血尿,很可能是泌尿係統及鄰近器官出現疾病,還可能是全身疾病。不過這裏需要提示一點,如果食用了食物色素也可能出現尿液變紅的情況,對此要予以區分。

尿液狀態異常

正常的尿液應當是透明的液體,其中大部分是水分,剩餘一小部分是尿酸、磷酸鹽、氯化物等。如果你發現小便出現了下列幾種情況,需要提高警惕。

(1)小便混濁。如果發現小便混濁,且取樣靜止後均勻沉澱,多半屬於鹽類尿。鹽類尿呈米湯狀,多為尿中富含大量的磷酸鹽或尿酸鹽結晶,又稱“結晶尿”。由於尿液呈堿性,這時加一點醋酸就能夠立即看到混濁消失,這種症狀通常和飲食有關。如果伴有砂粒狀物,很可能是結石;如果尿呈膿樣混濁,並伴有絮狀物,很可能是泌尿生殖係統或鄰近的器官組織,由於化膿性感染,使得尿液呈乳白色,這時要警惕腎盂腎炎、尿道炎、膀胱炎、腎膿腫或是腎結核等疾病。

(2)泡沫尿。如果發現小便中的泡沫很久不消失,可能是尿中含有蛋白質,致使表麵張力增大而導致的。這種情況表明腎絲球通透率升高,或者腎小管再吸收蛋白質的能力減弱,要警惕腎髒病及腎炎、肝髒病。

(3)乳糜尿。如果出現乳糜尿,要慎防血絲蟲病。這種疾病是由於腸道吸收的乳糜液,因腎周圍淋巴管引流受阻或胸導管阻塞時,無法從正常的淋巴管流入血液循環中,以致腎淋巴管內淋巴液淤積,壓力增高,造成曲張破裂,使乳糜液溢入尿液中,而呈現出尿白如牛奶的乳糜尿。因此,出現類似情況,最好及時就醫。

尿液味道異常

正常的新鮮尿液是沒有特殊氣味的,隻有靜止一段時間後,才會由於分解而釋放出氨臭味。如果你發現排出的新鮮尿液存在特殊氣味,很可能是疾病導致的。

(1)腥臭味,要警惕尿道感染。

(2)惡臭味,要警惕綠膿杆菌,這種細菌往往導致垂危病人的小便發出惡臭味。

(3)糞臭味,要警惕膀胱結腸痿。

(4)腐腥味,要警惕膀胱炎和化膿性腎盂腎炎。

(5)果香味,要警惕糖尿病。

另外,如果食用了大蒜、蔥頭等食物,或帶有特殊氣味的藥物時,尿液也會呈現特殊的氣味。

預防小便異常小貼示

平時我們可以從一些小事情入手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

合理飲食

平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喝酒。

多喝水

每天早起後喝1杯水,全天至少保證喝2000毫升的水。

適量運動

平時要做適當的運動,盡量不要久坐,坐1小時左右就要站起來活動活動。

定時排便

每天要定時排便,切忌養成憋尿等不良習慣。

注重個人衛生

每天都要清洗下身,減少細菌的滋生。

頻繁起夜,都有黑眼圈了

你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經常半夜被尿憋醒,而且一晚上可能出現好幾次,導致自己第二天感覺渾身無力,還出現了熊貓眼?這種現象在醫學上被稱為夜尿,即夜間排尿次數增加,甚至超過白天,而尿比重卻偏低。有些人認為夜尿不痛不癢的,沒什麼大事。其實不然,因為夜尿次數或尿量增多很可能是身體內部某些疾病造成的,需要提高警惕。

腎髒疾病

如果長期出現夜尿,那一定要警惕腎髒疾病。通常造成夜尿最常見的腎病是慢性腎炎引發的水腫或腎濃縮功能不全;如果患有高血壓的老年人經常起夜,可能是高血壓造成的腎小管動脈硬化。另外,前列腺增生、慢性腎盂腎炎、冠心病、精神性多尿等疾病也會導致頻繁起夜。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於胰腺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血糖升高,水分電解質代謝混亂,進而導致夜尿。患有該病的人不僅夜尿多,白天尿也很多,一天的尿量可達到3000~10000毫升。

心髒疾病

如果白天活動量較大,心功能不全,就會導致血流量降低,尿量減少。夜間,心功能相對加強,血流增加,尿量便會增加。因此,如果經常起夜,要檢查是否存在心功能不全的情況。

尿崩症

如果經常起夜,還要警惕是否患有尿崩症。這種疾病是由於腦下垂體後葉功能減退,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而引起的,常見於青少年。患有該病的人,除了有夜尿現象外,還伴有煩渴多飲、頭痛、全身無力等失水症狀。

所以,千萬別忽視夜尿的現象,如果經常如此,一定要及時到醫院診治。

防治夜尿小貼示

要防止晚上起夜,平時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從細節入手,預防並改善夜尿的習慣。平時要適當地控製食鹽的攝入量,幫助腎髒保持水分。平時可以喝一些淡鹽開水、低濃度糖水,少喝高熱量飲料。大量排尿會導致體內的鉀流失,因此要多補充含鉀豐富的食物,如香菇、白菜、豆類、花生、西瓜、香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