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頸部特征看疾病
頸部,就是人體的脖子。通過頸部的特征,能夠預知不同類型的疾病,譬如大粗脖、鼻咽癌、淋巴瘤、淋巴結核、脊神經根型頸椎病、慢性淋巴結炎、急性淋巴結炎、甲狀腺癌等。
頸項長
頸項長的人,其活動量大大超過脖子短粗者,頸部肌肉的彈性和韌性都被強化,所以不容易患中風。
頸項粗
頸項粗的人,多數身強體健,不容易感染疾病。但是,如果發現脖頸過粗,就要當心地方性克汀病。這是由於某一地區自然環境中缺乏微量元素碘,影響甲狀腺素的合成而導致的,俗稱“大粗脖”。
需要說明一點,上述所謂的脖子粗細長短,通常是與自身作比較而言,不能在兩個不同個體間進行比較,隻要與自身的比例相稱,均屬正常。
頸部強硬
如果發現頸部較硬,頭顱不能向前、向下屈曲,要警惕乙型腦炎。另外,如果頸部強硬,突然不能靈活轉動,可能是睡覺姿勢不好或受風引起的。若伴有高熱、嘔吐、劇烈頭痛等症狀,要檢查是否患有流行性腦脊髓炎、蛛網膜下腔出血。
頸部青筋
如果發現頸部由鎖骨向上延伸至耳垂方向出現一條青筋,粗細如小指一般,那很可能是頸靜脈怒張,通常由於右心功能不全引發。
頸部萎軟
如果發現頸部無力支撐頭顱,甚至出現頸部軟弱,頭重倚傾,目陷無光等症狀,則是精氣衰敗的征兆,預後不佳。嬰兒四個月以後,頸項軟弱仍不能抬頭者,多為先天稟賦不足,或缺鈣引起的骨骼軟弱。
頸部顫動
如果頸部不停地震顫抖動,可能是神經異常緊張引起的,常見於小兒麻痹和帕金森病。另外,患有高血壓的人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
因此,平時要多留意自己的頸部,如果出現異常就要即刻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頸部保養小貼示
頸部一旦出現褶皺,想要徹底消除很難。因此,平時一定要注意頸部的保養,這不僅能夠延緩頸部衰老,還有助於頸部的健康。
按摩
經常輕輕地按摩脖頸,可以在沐浴後塗上潤膚露輕柔徐緩地按摩。
防曬
頸部皮膚如果長期遭受紫外線的侵害,容易衰老或被曬傷,因此在外出時,尤其是夏季,一定要為頸部塗上防曬霜。
頸部操
你可以放鬆地站立起來,兩眼平視,做低頭、仰頭、側轉頭和環轉頭等練習,要緩慢柔和,之後引頸向上,頭往上頂,20次為一組,每次3組。
經常落枕是病嗎
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曾經有過落枕的經曆,一覺醒來發現脖子痛得無法轉頭,甚至連帶著肩膀都很僵硬。那麼,落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它又和我們的健康有怎樣的聯係呢?
落枕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生在冬季和春季,患者以青壯年居多。多數情況下,出現落枕可能是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或過低,頭部滑落於枕下,使頸部斜向一側導致的。也有部分病人的落枕情況是因睡眠時受風寒,造成局部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輕度落枕一般1~2天就可以緩解,重度落枕可能數日不愈,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除了上述原因外,落枕還有可能是某些疾病引起的。
頸椎病
如果在一定階段,或是一年中多次落枕,很可能是患有頸椎病,需要及時治療。如若不治,頸椎病就會導致一些其他係統的疾病,如頭痛、頭暈、動脈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嚴重影響著人們的正常工作與身心健康。
肌肉扭傷
如果睡前沒有任何的不適,第二天早起後卻明顯感到項背部酸痛,致使頸項不能自由旋轉,甚至低頭和抬頭都很困難,這種情況可能是肌肉扭傷的警示信號。
靜力性損傷
如果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睡眠時枕頭墊得過高、軟硬不當或高低不平,致使頭頸處於過伸或過屈的狀態,就很容易引起頸部一側肌肉緊張,導致頸椎小關節扭錯。長此以往,就會出現靜力性損傷。
頸部受風著涼
冬季室內外的溫差較大,如果睡覺時沒有蓋好被子,清晨就可能出現脖子痛的症狀。
頸部外傷
頸部、肩部受過外傷的人,常常會出現和落枕相似的症狀,但並非真正的落枕,即頸部酸痛、僵硬,這種情況通常會反複發作。
遠離落枕小貼示
落枕著實讓人難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
保暖
預防落枕要避免頸肩部著涼,睡眠時枕頭不要過高或過低,同時記得將被子往上拉一拉。
頸部活動
長期坐著辦公的人,要經常起身抬頭活動頸部,防止頸肌慢性勞損。
均衡營養
平時要多注意補充鈣及維生素。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維生素是維持生命的要素。足夠的鈣及維生素能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幫助排出體內的代謝廢物,平時可以多喝一些骨頭湯、牛奶和豆製品,還要多吃新鮮蔬菜。
按摩
以拇指或食指點按落枕穴。落枕穴位於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後五分處,待有酸脹感覺時再持續兩三分鍾。
熱敷
如果出現了落枕情況,可以用一條毛巾放在熱水中浸泡,然後取出置於頸部周圍包圍起來,但要注意防止燙傷。熱敷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活血通絡,有效地減輕落枕所致的疼痛。
脖子肩膀老是酸酸的
平時,你的頸肩有沒有酸痛的感覺?麵對繁忙的工作任務,伏案工作一天之後,猛然抬頭發覺自己的肩膀和脖子又酸又痛,必須活動一下才能舒服些,但即便這樣,還是不能減輕酸痛感。如果你經常如此,那可要提醒你了,這不僅僅是疲勞導致的,很可能是某些疾病在作怪。
頸部外傷
頸部外傷會導致不同程度的頸肩疼痛,如落枕、扭傷、撞擊傷等。如果頸部肌肉局部被撕裂,出現出血、水腫等刺激反應,也會導致疼痛和肌肉痙攣,使頸部活動受到影響。
風濕性疾病
如果出現肩部疼痛,很可能患有某些關節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肩胛肌勞損等。另外,肩痛也可能是黏液囊炎,或是肌腱炎的征兆。
冠心病
如果經常感覺肩部疼痛,並伴有胸骨後或心前區等其他部位的疼痛症狀,要警惕冠心病。冠心病是由於冠狀動脈狹窄或痙攣而導致的心髒病。通常在病發時,心肌往往由於缺血或者缺氧而出現代謝產物聚積。其中的代謝產物就會刺激心髒自主神經的痛覺感受器,痛覺感受器把痛覺信息傳入大腦,在大腦中產生疼痛感。
頸椎病
如果經常出現頸肩疼痛,可能是患有頸椎病。頸椎病會引起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疼痛,甚至會導致手臂麻木、肌肉萎縮,嚴重者還會出現四肢癱瘓等。
局部勞損
如果長期伏案工作,會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屈頸時,椎間盤的內壓大大增高,使髓核後移而出現蛻變,進而出現頸肩疼痛的現象。
感染性疾病
一些感染性疾病也會引起頸肩酸痛,如頸部癤腫、化膿性病灶、結核性等,多有腫脹或有膿液排出。
肺尖部上溝癌
如果經常感到肩部疼痛,且夜間疼痛加劇,當肩部受到重傷時,還會影響肩部和上肢的活動,出現活動受限等症狀,這很可能是肺尖部上溝癌的兆示。有時肺尖部上溝癌很容易被誤診為肩周炎。但是,肺尖部上溝癌引起的肩痛用治療肩周炎的方法無法緩解,甚至導致疼痛加劇。
告別頸肩酸痛小貼示
生活中,如果多注意下麵這些小細節,頸肩酸痛就會遠離你。
良好的身體姿勢
站立時要挺胸、抬頭、收腹,不要低頭駝背;長期在辦公室保持同一姿勢的人,最好經常活動肩膀和手腕。
適當運動
如果缺乏運動,身體的肌肉就會衰退,進而導致肩膀酸痛。因此,建議每天運動30分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如散步、慢跑等。
選擇合適的用具
平時所用的桌椅及枕頭等,都應當與自身體型相符,避免由於不適導致酸痛。
按摩
你可以兩手十指交叉,將手掌放於頸項後,將頸部用力向前推,頸項則向後挺直,兩力方向相反。與此同時,左右轉頭搖晃5次。放鬆片刻後,重複此動作。此法可有效預防頸肩酸痛。
淋巴突然腫起來了
平時覺得穿衣的時候挺輕鬆,可這兩天總感覺衣領的地方很卡,用手一摸才發現,淋巴部位有了腫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會不會是生病了?
通常而言,口、鼻、咽、喉和麵部的淋巴均回流到頸部淋巴組織,如果這些部位發生炎症或者病變,就會影響到頸部的淋巴結。所以,頸部淋巴腫大一般都是這些地方異常的表現。此外,還有一些疾病也會導致淋巴腫大。
結核性炎症
如果感染結核杆菌,人體的頸部、耳後、下頜的淋巴就會腫大疼痛,並伴有低熱、盜汗和消瘦等症狀。
傳染病及全身感染
如果患有麻疹、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等,頸部淺表部位往往就會出現腫大的淋巴結。
慢性的局部炎症
如果患有牙周炎、脂溢性皮炎、口腔內扁桃體炎、中耳炎等,都會導致下頜、耳後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質地較軟,活動度好,通常可隨炎症的消失而恢複正常。
惡性腫瘤
如果頸部出現淋巴結腫,還要警惕淋巴瘤。淋巴瘤是原發於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腫瘤。白血病的淋巴結腫大是全身性的,但頸部、腋下、腹股溝部最為明顯,除淋巴腫大的症狀外,還伴有貧血、持續發熱等症狀。
其他疾病
淋巴結的腫大也可能與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疾病,或過敏反應性疾病及毒蟲螫傷等有關。
遠離淋巴腫大小貼示
想要遠離淋巴腫大,平時的預防工作是最重要的。
合理飲食
平時的飲食要葷素搭配、粗細結合,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滿足體內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各種營養物質的需求,保持體內營養均衡。
加強運動
平時要積極參加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和抗病力,防治各種疾病的產生和發展,當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頸部異常。
調節情緒
如果精神壓力過大,就必須積極地進行調節,進而調整生理狀況,避免心情影響健康。
食療調理
枸杞、鬆子、肉糜能夠有效地預防淋巴腫大。準備肉糜100~150克,枸杞、鬆子各100克,將肉糜加入黃酒、鹽,在鍋中炒至半熟時,加入枸杞、鬆子,再同炒後即可。
胸悶,讓人感覺要窒息
你有過胸悶的感覺嗎?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你感覺呼吸很困難,胸口像是堵了一塊大石頭,簡直就要窒息了。可能你認為這是由於工作太累而導致的,其實不然。胸悶不是小事情,胸悶的出現很可能預示著一些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的存在。
呼吸道疾病
出現胸悶的現象,很可能是一些呼吸道疾病導致的,如氣管支氣管內長腫瘤、氣管狹窄、甲狀腺腫大、縱膈內長腫瘤等。
肺部疾病
患有肺氣腫、支氣管炎、哮喘、肺不張、肺梗死、氣胸等疾病,都會表現出胸悶的症狀。
心髒疾病
如果經常胸悶,要警惕心髒疾病,如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瓣膜病、心髒腫瘤、冠心病等;另外,還有可能是心髒神經官能症,患有該病症的人,通常愛思考,心事重,對任何事情都要追根究底。
頸心綜合征
如果出現胸悶不適、心悸、氣促等症狀,要警惕頸心綜合征。導致這種病症的根源通常就是頸椎病。
其他疾病
如果突然感到胸悶難耐,很可能患有急性外傷性或自發性氣胸,急性氣管內異物、急性哮喘、心髒病急性發作,以及急性肺梗塞等疾病。
所以,出現胸悶症狀時不要掉以輕心,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隱患。
預防胸悶小貼示
想要遠離胸悶的困擾,平時就要從一些小細節上加以注意,並持之以恒。
合理飲食
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橘子、獼猴桃、西紅柿等,及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雞蛋、魚、大豆等。
心情愉悅
平時要保持樂觀的心態,使心情舒暢愉悅,避免過度焦慮、緊張、抑鬱。
加強鍛煉
平時要加強運動,增強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
食療
平時想要防治胸悶,可以采用一些食療的小方法。
(1)木耳豬肉湯。木耳6克,豬瘦肉50克,佛手10克,薏苡仁20克,食鹽、味精各適量。將豬肉切絲,同木耳、佛手、薏苡仁加清水適量,同燉至爛熟後,去佛手,加食鹽、味精等調味服食。
(2)涼拌萵苣。萵苣250克,榨菜50克,胡椒粉、食鹽、蔥末、食醋、香麻油適量。將萵苣去皮,洗淨。榨菜洗淨切絲,與萵苣同加蔥末、胡椒粉、食鹽、食醋、香麻油適量,拌勻即可。
乳房皮膚異常,是怎麼回事
健康豐滿的乳房對於任何一個女人而言,都是能夠增加魅力分值的,因此,很多女性朋友對於乳房也是嗬護備至。可是,你知道乳房的皮膚和乳房疾病之間的關係嗎?如果你真的愛自己,關心乳房健康,就要學會透過乳房皮膚的異常現象,來判斷自己身體內可能存在的某種健康隱患。
乳房表皮靜脈擴張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乳房上出現了靜脈擴張的現象,要警惕炎症、外傷、肉瘤或癌症等。
乳房皮膚變色
如果你發現乳房皮膚顏色由淺紅到深紅,並有水腫、增厚、皮溫升高的現象,在乳暈範圍內出現脫皮,持續疼痛數周以上,且乳頭出現不正常內陷,並有血樣分泌物滲出,很可能患有硬癌和單純癌;如果發現乳房皮膚有紅、腫、熱、痛等現象,可能是急性乳腺炎、乳房膿腫等疾病。
乳房橘皮現象
如果發現自己的乳房皮膚出現凹凸起皺的表麵,類似於橘子皮,可能是患有橘皮症。這是因為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連接在毛囊部位最為緊密,在毛囊處形成許多點狀小孔導致的。
乳房出現小酒窩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乳房局部出現了小酒窩,很可能是該處皮下的結締組織纖維束縮短。如果乳房向該處推移時,小酒窩愈發明顯,要警惕乳腺癌、結核、急性乳腺炎、乳房外傷,以及乳房手術後的局部瘢痕攣縮或局部脂肪萎縮等疾病。
遠離乳房疾病小貼示
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的乳房健康美麗,免受疾病的困擾。其實,很多問題都是能夠防患於未然的,乳腺疾病也是如此。要想保證健康,就必須在平時做好預防工作。
自我檢查
女性朋友應該學會每個月都進行一次乳腺的自我檢查,一般固定在月經後的8~10天。一旦發現自己的乳房皮膚出現了異常現象,應該及時到醫院檢查。
正規檢查
女性朋友應該保證1年或者1年半接受一次正規的乳腺檢查。這可以發現並治療乳腺的並發症,如腦垂體、甲狀腺疾患等疾病,同時也能預防和及早發現乳腺癌。
乳房裏長了會動的硬塊
很多女性朋友都發現自己的乳房裏有硬塊,摸起來還可以上下移動,於是懷疑自己得了腫瘤,進而寢食難安。其實,一般乳腺病都會有乳房包塊的症狀,但也不是所有摸起來像包塊的症狀都證明是患有乳腺疾病。一些年輕未婚女子的乳腺的腺體和結締組織都有厚薄不均的現象,摸起來有疙疙瘩瘩或有顆粒狀的感覺,這屬於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已經過了青春發育期,乳房又新長出了包塊,那就要提高警惕了,這很可能是乳腺疾病導致的。
乳腺增生病
該病是內分泌的功能性紊亂引起的,屬於正常結構的錯亂,並非炎症和腫瘤。一般來講,該病有典型體征和症狀,很容易區別。
乳腺纖維腺瘤
該病是內分泌旺盛而調節紊亂引起的,常見於20~30歲的女性。腫塊十分明顯,多位於乳腺外上象限,呈圓形或扁圓形,一般直徑在3厘米以內。單發或多發,質堅韌,表麵光滑或呈結節狀,分界清楚,無粘連,觸之有滑動感。腫塊無痛,生長緩慢。然而,如果是在懷孕期間,增大較快,很少有疼痛感,但有惡變發生的可能。
乳房囊腫
該病是由於積血堵塞乳管,未被吸收而形成炎性腫塊,常見於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可以分為積乳和積血,積血多見於外傷。
乳腺囊性增生病
這是乳腺異常增殖症的一個病變階段,常見於年齡稍大的女性,且易多發,有時呈索條狀結節,邊界不清,雙乳內同時或相繼出現多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結節樣腫塊,無粘連。
乳腺結核
患有乳腺結核的女性,乳房部位通常生成腫塊,腫塊呈結節狀,質較硬,與皮膚粘連,邊界不清。
乳腺惡性淋巴瘤
該病的發病率較低,其表現是乳房出現迅速增大的腫塊,有時可占據整個乳房,腫塊呈巨塊或結節狀、分葉狀,邊界清楚,質堅,有彈性,與皮膚及乳房等無粘連。腫塊巨大時表麵皮膚很薄,血管擴張,容易造成破潰。
葉狀囊肉瘤
該病發展較慢,腫瘤呈分葉狀,部分堅硬如石,部分區域呈囊性感。瘤體巨大,有時潰破,很少與胸膛固定,常見於35~40歲的女性。
所以,不要對乳房裏出現的腫塊置之不理,一定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排除隱患。
遠離乳房腫塊困擾小貼示
要想遠離乳房腫塊,就要在平時生活中多加注意,正所謂:防患於未然。
避免刺激
想要乳房有彈性,皮膚光滑,就一定要注意洗澡時的水溫。通常來講,用27℃左右的水洗澡最適宜,若水溫太高,會使乳房的軟組織鬆弛,並引起皮膚幹燥。出浴前可用稍涼一些的水衝洗乳房,使乳房及皮膚增加彈性。洗澡後,從乳頭開始呈圓形向外塗抹護膚液,直至頸部。
定期自我檢查
平時自己應當定期對乳房進行檢查,查看是否存在硬塊。在這裏說明一下檢查方法:雙手交叉檢查雙側乳房,再將除拇指外的其餘四指並攏,緊貼胸壁,通過各手指交替輕壓,按順序觸摸整個乳房的各個區域。正常的乳房比較柔軟,有腫塊時感覺有東西在手指下滑動。千萬注意,不能用手去抓捏乳房,這樣會使正常的乳腺組織縮成團,感覺就像是腫塊,進而無法檢驗出是否存在硬塊。
哺乳期乳房保健
哺乳期的女性要采用正確的體位喂奶,排空乳汁,否則容易引起乳汁淤積,進而發展成乳腺炎,形成膿腫,導致乳汁量下降。如果在哺乳期發生乳頭皸裂的情況,每次喂奶時要先做乳房按摩,先喂沒有皸裂的一側,再喂有皸裂的一側,並保持正確的哺乳姿勢。最好將喂奶後的最後一滴奶液塗在乳頭上,並自然幹燥,注意不能用肥皂清洗乳房。
食療調理
一些小的食療方法可以幫助消除乳房腫塊,在這裏推薦黃花枸杞蒸瘦肉。瘦豬肉200克,黃花菜15克,枸杞10克,料酒、醬油、香油、澱粉、精鹽各適量。將瘦豬肉洗淨,切片。黃花菜用水泡發後,擇洗幹淨,與瘦肉、枸杞一起剁成蓉。將豬肉、枸杞、黃花菜碎蓉放入盆內,加入料酒、醬油、香油、澱粉、精鹽攪拌至黏,攤平,入鍋內隔水蒸熟。
胃疼,真要命
胃病是一種常見的高發性疾病。看看身邊的同事、朋友,總免不了有幾個經常鬧胃病的。胃疼起來的時候,別說是吃飯,就連正常地坐著或站著都難。可你知道胃痛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嗎?你知道胃疼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嗎?
一般來講,胃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飲食習慣不良。有些人在飲食上不節製,經常吃冷飲或冰涼的食物等,加之都市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於是胃病就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不過,有時胃疼可能是其他髒器病變引起的,一定不能掉以輕心。
頸胃綜合征
如果頸椎出現骨質增生,增生的骨刺和退化的椎間盤,以及狹窄的椎間縫就會刺激頸部的交感神經。這些強烈的不良刺激信號,通過顱內的交感神經網絡,傳入下丘腦植物神經中樞,產生優勢灶。這種優勢灶的興奮再沿著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向下傳到內髒的血管,導致胃出現兩種狀況:其一,交感神經興奮時,抑製胃腸分泌和蠕動,出現口幹舌燥、不思飲食、上腹隱痛等症狀;其二,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時,出現類似於潰瘍病的症狀,如食欲增強、灼熱燒心、饑餓時疼痛、進食後緩解等。
心肌梗死
老年人出現心梗時,往往感覺心窩處不舒服,或是胃痛,並伴有惡心和嘔吐的症狀,而沒有心前區絞痛的現象。
肝膽係統疾病
如果患有肝癌、膽囊癌等疾病,通常都有胃痛的症狀,同時還伴有上腹部飽脹、乏力、納差、黃疸等症狀。
胰腺疾病
患有胰頭癌或慢性胰腺炎的人,通常也有心窩部隱痛及惡心、嘔吐等症狀。
心理因素
如果情緒低落,或精神壓力過大,就會影響消化係統,長此以往便易導致消化性潰瘍。因此,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人都有胃痛等消化係統的疾病。
遠離胃痛小貼示
胃痛給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影響,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積極預防胃痛的發生,遠離疾病的困擾。
良好的飲食習慣
平時要堅持定時吃飯,保證一日三餐,尤其是早餐一定要吃;少吃零食,少吃肥膩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食物和水果,戒煙戒酒。另外,不要將冷熱食物一起吃,或食用剛從冰箱內取出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
食療
如果經常胃痛,也可以在飲食上進行調理,薑米粥具有暖胃的功效,平日可多食。其具體做法如下:高良薑30克,粳米50克。先用高良薑加適量的水,在沙罐內煎取藥汁;再用藥汁和粳米煮粥。此粥要空腹食用。
早晨起床,總是吐酸水
生活中的你有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每天早上醒來時,總覺得胃裏很難受,忍不住往外吐酸水?其實,這就是胃反酸。可別小看這個現象,如果你不是因為過度疲勞或是精神壓力大而出現胃酸過多,那很可能是身體內部患有某些疾病了。
胃酸指由胃腺壁細胞分泌的鹽酸,人體的胃不斷分泌胃酸,且分泌率呈晝夜變化,並在入睡後的幾個小時內達到最高峰,清晨醒來之前的分泌率最低。如果胃酸分泌過多,就會在胃內發生腐蝕作用,引起反酸。如果你經常感覺胃酸,可能是下列某種原因導致的。
飲食不當
如果你最近吃了過甜、過酸、過辣、過鹹的食物,就會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剩餘的糖分也會在胃腸道裏發酵而誘發胃酸。另外,如果你吃了過多的粗糧和一些含有大量澱粉的食物,如紅薯、馬鈴薯等,也會導致胃酸。
胃食管反流病
患有這一疾病的人,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反酸。由於胃食管反流病會損害食管黏膜組織,甚至導致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潰瘍或食管狹窄及癌變,因此出現反酸症狀時不能輕視。
胃部疾病
如果出現反酸的情況,可能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等引起的,需要特別注意。另外,鄰近胃部髒器的疾病也可能引起反酸,如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係統疾病,也是引起燒心反酸的主要原因之一。這種疾病包括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二者經常合並發作。潰瘍病的反酸症狀一般情況下出現在空腹時,進食後症狀即可緩解。
預防胃反酸小貼示
生活中,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你遠離胃反酸的困擾,一起來看看吧!
良好的飲食習慣
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少食多餐,不吃刺激性強的食物,少喝咖啡、烈酒等。飯後適當休息後,再進行輕緩的運動。注意,晚飯不要吃得太飽。
保證充足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可以有效地幫助你遠離胃酸等不適反應,每天晚上最好在11點之前睡覺,為了防止胃液倒流,也可以將枕頭墊得高一些。
食療
蘋果、土豆各100克,將它們分別洗淨並去皮,切成小塊,放在一起共同攪成泥糊狀即可。食用蘋果土豆泥可以有效地治療反酸。
沒吃多少,肚子還是脹氣
生活中的你,有脹肚的煩惱嗎?本來沒吃多少東西,可肚子就是鼓鼓的,裏麵像是堆積了很多東西,脹得難受。你不禁會問:為什麼會腹脹呢?
其實,人體消化道內的氣體大都來自於外在的空氣。當我們不停地說話,或是用吸管喝飲料、嚼口香糖時,很多空氣也會隨之進入腹中。我們吃下的食物進入消化係統後,一些不被小腸吸收的食物會到大腸中進行分解,當大腸內的細菌分解食物時,就會產生各種氣體。當這些氣體無法排出體外時,就會對消化係統造成壓力,進而出現脹氣或疼痛的感覺。這時,人體可以通過打嗝、排氣等方式將其排出體外。由於腹脹是生活中的常見情況,很多人對此沒有特別關注,但是,有些時候腹脹可能是某些疾病導致的,決不能掉以輕心。
胃部疾病
當患有胃潰瘍、胃下垂、慢性胃炎等疾病時,人們往往會感到脹氣。
腸道疾病
腹腔中的大部分氣體經過腸壁血管吸收後,都由肺部呼吸排出體外。但如果患有腸梗阻、腸麻痹等,會導致腸壁血液循環障礙,影響腸腔內的氣體吸收,從而引起腹脹。
肝膽疾病
如果患有急、慢性肝炎,肝硬變,慢性膽囊炎,膽石症及胰腺炎等疾病,也會出現腹脹。
心血管疾病
如果患有心力衰竭、腸係膜動脈硬化症、腸係膜動脈梗死、心絞痛和心律失常等疾病,就會出現腹脹。
其他疾病
腹脹也可能是肺氣腫、哮喘病、低鉀血症、吸收不良綜合征、脊髓病變、藥物反應、附件炎、結締組織疾病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疾病造成的。
為此,當你感覺腹脹,甚至出現疼痛時,一定要及時到醫院進行檢查,以免釀成大患。
預防腹脹小貼示
要想預防腹脹,就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飲食習慣
不要狼吞虎咽,要細嚼慢咽;不要吃飯過快,一次吃得太多,要堅持少食多餐,晚飯控製在七成飽左右;少喝碳酸飲料,減少喝飲品的次數。
調節不良情緒
如果經常憂慮、悲傷、沮喪、抑鬱,就會降低消化功能,刺激胃部分泌大量的胃酸,導致腹脹。
加強運動
每天要堅持做適量的運動,這樣不僅可以緩解精神壓力,還可以幫助消化係統維持正常的功能。
按摩
每天在飯後1小時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胃的排空及腸的蠕動,這樣能夠幫助消化,預防腹脹。
肚子疼得想掉淚
腹部疼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病症之一,幾乎每個人都有過肚子痛的經曆。一般來講,導致腹痛的原因是腹腔內外髒器發生病變,進而導致腹部異常疼痛。腹痛有兩種,即慢性和急性,病因極其複雜,炎症、腫瘤、出血、梗阻、穿孔、創傷及功能障礙等都是引發腹痛的因素。所以,當你感覺自己腹痛,並伴有一些其他症狀時,要提高警惕,這很可能是某些疾病在作怪。
胃潰瘍
此病常見於中青年人群,其症狀是中上腹部出現持續性陣痛,空腹時易發作,進食後可得到緩解。如果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病史,或有類似症狀的人,其中上腹部突然出現刀割般劇痛,且迅速擴展至全腹,很可能是胃、十二指腸穿孔。
急性闌尾炎
此病在病發時會感覺中上腹部出現持續性隱痛,數小時後痛感轉移到右下腹,疼痛伴陣發性加劇。另外,還伴有發熱與惡心等症狀。如果不及時入院診治,1~2天後右下腹部會出現持續性痛、肌肉緊張及反跳痛明顯等症狀,這時可能已經發展為壞疽性闌尾炎。
膽囊炎
該病的主要症狀是上腹部劇烈絞痛,常常是突發性的,可持續數小時或1~2天,且陣發性加重。疼痛先出現在中上腹,隨後可連帶到右肩、肩胛部或背部。
急性胰腺炎
此病症的腹痛常在飽餐後突然發作,中上腹出現持續性劇痛,並伴有惡性嘔吐及發熱等症狀。如不及時就醫,腹痛會擴展至全腹,並迅速出現休克的症狀,甚至出現腹水及肚臍周圍或腹部旁邊出現皮膚斑,這很可能是出血壞死性胰腺炎。
急性胃腸炎
此病發病時,通常是上腹部與肚臍周圍出現持續性急痛,或是疼痛呈陣發性逐漸加劇,並伴有惡心、嘔吐、腹瀉或發熱等症狀。
腸梗阻
該病的發病人群較廣泛。兒童一般是由蛔蟲症、腸套疊等引起的,成年人一般是由疝或腸粘連引起的,老年人可能是由結腸癌引起的。腸梗阻部位通常是肚臍的周圍,呈陣發性絞痛,並伴有嘔吐與停止排便、排氣等到症狀。如不及時診治,可能會出現絞窄性腸梗阻。
另外,如果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是鉛中毒,也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所以,當你出現急性腹痛時,一定要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說明疼痛部位,及早得到治療。
預防腹痛小貼示
肚子疼會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並讓我們的身體承受很大的痛苦。因此,平時一定要有效地預防腹痛的發生。
第一,腹痛預防與調攝的大要是節飲食,不要吃生冷的食物,瓜果蔬菜食用前要洗幹淨;如果是寒痛者,平時要注意保溫,而虛痛者平時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熱痛者要少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忌酒和其他刺激性食物,而食積者要注意節製飲食,氣滯者要保持心情舒暢。
第二,要防止運動時腹痛的發生,就要避免精神緊張,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注意循序漸進地加大運動量,量力而行。另外,劇烈運動前不要吃得過飽,也不要食用平時不習慣吃的食物,更不能餓著肚子運動,一般在飯後1小時後再進行運動為好。
腰疼,站不起身
生活中有一些人,無論是坐著還是站著,都像是沒有支撐,晃晃悠悠的,仔細一問才知道,這是腰疼造成的。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現自己的一側或雙側腰十分疼痛,就連起身這麼一個小動作,都難以完成?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腰痛呢?
人體的腰部承擔著頭部、頸部、雙上肢和軀幹的重量,它是人體姿態、負重、運動的中心。腰部連接胸腔、腹腔、盆腔,如果這些結構中的組織、器官發生病變,腰部就會出現疼痛。因此,當你經常感覺腰痛的時候,一定要警惕身體內部的一些疾病。
腰肌勞損
如果身體過度疲勞,或平時站、坐姿勢不正確,或束腰過緊等,都會導致腰肌勞損,進而引起腰痛。一般來講,從事超市收銀員、教師、理發師等職業的人,是該病的高發人群。這些工作的性質是持續站立,致使腰部肌腱、韌帶伸展能力減弱,而局部又積聚了過多的乳酸,抑製了腰肌的正常代謝,進而引起腰痛。另外,如果你經常背重物,也會導致腰部負擔過重,造成腰肌勞損而出現腰痛的症狀。
脊椎疾病
如果患有脊柱骨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患,如挫傷、扭傷引起的局部損傷、出血、水腫、粘連和肌肉痙攣等,都會引起腰痛。另外,脊髓和脊椎神經疾患疾病,如脊髓腫瘤、脊髓炎等,也會導致腰痛。
生殖器官疾病
女性朋友如果時常感覺腰部疼痛,要警惕生殖器官疾病,如後屈、子宮肌瘤、子宮頸癌、卵巢囊腫、輸卵管炎、盆腔炎、子宮後傾等。如果經常感覺腰部脹痛,嚴重時痛感會沿輸尿管放射至會陰部,這很可能是急性腎盂腎炎或慢性腎盂腎炎。如果女性朋友在月經期、分娩和產後受到了風、濕、寒的侵襲,導致脊椎長骨刺,也會經常感覺到腰痛。另外,由於女性的尿道短而直,且靠近肛門,因此更容易出現泌尿係統感染而引發腰痛。
骶棘韌帶鬆弛
女性在懷孕期間,由於胎兒不斷增大,加大了腰部的支撐力,導致骶棘韌帶鬆弛,進而壓迫盆腔神經及血管,引發腰痛。但這種腰痛往往會在產後隨著腰部肌力的恢複逐漸減輕並消失。
內傷
中醫認為,腰痛是因為腎陽不足,寒凝帶脈,或肝經濕熱侵及帶脈,陽虛氣弱導致的。因此,如果生育過多,房事不節製,或是多次人工流產都可能導致腎氣虧損,引發腰痛。
當你真的因為腰痛而無法正常生活時,一定要到醫院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預防腰痛小貼示
非疾病造成的腰痛一般都是因為平時的不良習慣導致的,為此,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腰部的保護,防止腰痛。
正確的姿勢
正所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想要保護腰部,平時就一定要堅持正確的姿勢。另外,在撿東西或提東西的時候,也要小心,如果東西掉在地上,最好彎下膝蓋,以跪姿拾起你要撿的東西。在睡眠時最好取右側臥位、雙腿屈曲的姿勢,這樣能夠有效地減輕腰部的負擔,預防腰疼。
鞋子要適腳
如果鞋子不合適,不僅會導致胼胝和雞眼,還會引起腰痛。特別是女性朋友,穿著的高跟鞋最好保證鞋跟不超過6厘米。因為穿上高跟鞋後,人體負重力線大大改變,骨盆前傾,腰部後仰,過度的腰部後伸會使背肌收縮繃緊,腰椎小關節和關節囊處於緊張狀態,長期下去,關節囊和腰背肌就會發生勞損,造成腰痛。
腰部要注意保暖
很多愛美的女性朋友無論春夏秋冬,都會為了追求性感和時尚而將肚臍和腰部露出來,殊不知,腰部是女性的健康敏感區。如果腰部受涼,就會引發多種疾病。為此,婦科保健專家建議,冬天女性要重點保護腰部,不要貪圖美麗而讓腰部受凍。
打嗝,一個接一個
每個人都有過打嗝的經曆,在公共場合突然開始打嗝,不僅自己覺得尷尬,也讓別人感到反感。很多時候,打嗝都是短暫性的,不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但也有些人接連不斷地打嗝,這就要引起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