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頸椎的專業護理師(3 / 3)

三十九、一分鍾頭清目爽——快速治愈頭痛和偏頭痛的妙方

“我的頭疼得受不了,就好像要裂開一樣”,“為什麼每次頭痛感覺一跳一跳的,就好像通了電一樣”……我在門診接診最多的就要數頭痛、偏頭痛的病人了,幾乎每天都有大量的頭痛病人前來就診。雖然每個人的描述不盡相同,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苦不堪言。顯然,已經嚴重影響了病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是專門研究脊椎的,為什麼頭痛、偏頭痛的病人來找我呢?因為絕大多數的頭痛、偏頭痛和脊椎脫不了幹係。很多人出現頭痛、頭暈,往往以為自己是外感風寒、感冒發熱或者貧血等原因所致,到了醫院也檢查不出什麼病因。對於這種情況,如果排除其他病理原因,就應從頸椎上找原因。

可以說,頸椎是很多頭痛、偏頭痛的根源之一。中醫講究標本兼治,治好頸椎的問題等於治好了本,標上的頭痛、偏頭痛問題便解決了。

為什麼頸椎不適會引起頭痛、偏頭痛呢?就我的臨床經驗來說,多種原因引起的頸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脊神經、椎動脈等,就有可能會導致頭痛、偏頭痛。其中,顱內硬腦膜、血管、三叉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均是痛區。在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等器質性病變之後,主要病因就在頸椎處。這一類頭痛在過去又往往被醫生們所忽視!

再加上精神疲勞、睡眠不足、情緒激動、生活不規律和工作壓力大等誘發因素的,頭痛就有可能成為家常便飯。平時離不開電腦的上班族最容易發生這種頭痛。

頭痛有很多種,有跳痛、灼痛、枕部麻痛、脹痛、串痛或兼有,針對每種疼痛我們需要區別對待。下麵我就臨床上常見的幾種頭痛介紹一下。

四十、跳痛、灼痛的緩解妙方

從C0至T1椎上關節段有頸上、中、下交感神經節,一旦頸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這些神經,就會發生頭部、胸部、上肢的血管舒縮功能失調,而出現灼性、跳動性頭痛(西醫叫血管源性頭痛,也是門診病人中最多見的一種頭痛類型)。如果枕寰關節、寰樞關節錯位了,直接壓迫了第3段椎動脈還會伴有頭昏、眩暈等症狀;如果第6頸椎椎間關節錯位刺激到頸動脈竇的效應器,還會出現血壓升高或降低。

我在臨床上也接收了很多這方麵的案例。有一位李先生,48歲,患有右側偏頭痛有5年多的時間了。最近一段時間,感覺疼痛加重,那種跳痛的感覺就好像有電流通過一樣。發作時肌肉緊張,右側頸部及耳後的皮膚疼痛,晚上總是睡不著覺,右眼流淚有脹感。我為他做了頸椎觸診檢查,發現他的第2頸椎向右偏凸,右乳突莖突下有索狀硬結。接著拍了X光片,根據開口片我們確診是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後來,我用正脊手法先給他糾正錯位,然後配合點穴,治療3次頭痛就不那麼明顯了,5次後症狀基本消失,到現在也沒有複發。

有人可能會問,平時發生這種頭痛了,來不及做正脊治療怎麼辦?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救救急呢?如果頭痛是跳痛、灼痛,可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詳見本書第7章),並配合點揉頭維穴。

頭維穴是足陽明胃經上的穴位,它位於我們的頭側部,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靠、仰臥的姿勢,頭維穴就在頭側部發際裏,位於發際點向上一指寬,嘴動時肌肉也會動的地方。

四十一、單側、雙側頭痛及枕部麻痛的緩解妙方

當C2-C4椎間關節錯位時,會引起顱外性頭痛(西醫稱神經源性頭痛或神經衰弱)。因為C1-C4發出的神經所組成的神經叢,分布在枕部、耳區的皮膚;枕大神經及第3枕神經分布在頸肌深層及枕部皮膚。

有一位王女士,31歲,她說自己的整個頭都痛,大約有半個月的時間了。平時頭枕部麻木,有脹痛感,偶爾還有雙肩酸沉、頭昏的症狀。當時,我們為她做了頸椎診查,發現她的頭頸活動受限,C3、C5右凸,C4左凸,椎旁壓痛。拍了X光側位片和45度斜位片,診斷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孔變窄。還是采用正脊複位,再配合點穴療法,給她治療了5次,症狀基本消失了。

像這種情況,平時如何保健呢?可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詳見本書第7章)。平時多點揉頭維穴,並配足臨泣穴。

足臨泣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要穴,在我們腳背的外側,第4趾、第5趾蹠骨的夾縫中。

四十二、前頭痛的緩解妙方

前頭痛包括眼眶肌、前額痛。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枕寰關節、寰樞關節錯位及C2-C4椎間關節錯位所引起的。

我們的眼眶、前額是由三叉神經負責管理的,三叉神經的脊髓束位於C2上,由於C1-C4關節錯位刺激了三叉神經脊髓束,才會出現劇烈的頭痛,特別難以忍受。像這種情況,除了正脊複位外,平時可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詳見本書第7章),多點揉頭維穴。

四十三、後頭痛的緩解妙方

有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張姓小男孩,才8歲,平時感覺後頭痛、眼癢、鼻塞、流鼻涕、打噴嚏。了解病史,孩子以前被石頭撞擊過頸椎部。我們給他做了頸椎檢查,根據X光片確診為寰樞關節半脫位。我們給他進行手法正脊複位、點穴治療了9次,症狀全部消失。

像這種情況,平日裏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詳見本書第7章),並點揉足臨泣穴、風池穴、風府穴,效果不錯。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頸椎病引起的頭痛、偏頭痛雖然有很多,但並不表示所有的頭痛都能從頸椎來治。在各種頭痛中,有些頭痛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其他可怕的病症。如果感覺自己的頭部劇痛,並時有嘔吐這樣的症狀發生時,即使最終控製下來,也可能隱藏著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腫瘤等病症。這時需要盡早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以防有生命危險。

四十四、找到了病因,眩暈便可不藥而愈

很多頸椎病患者都有眩暈的症狀,主要表現為頭暈、耳鳴、惡心,甚至耳聾、眼花、看不清楚東西。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惡心甚至嘔吐,麵色蒼白,有時候渾身出汗,連路都不能走,需要人攙扶。

眩暈有的是因為血壓比較低,腦供血不足,甚至還會昏倒。比如,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射擊選手王義夫昏倒在賽場,就是這個原因所致。

四十五、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

眩暈是怎麼發生的呢?我認為,除去腦神經畸形等先天因素或外傷引起的器質性病變外,大約有80%的眩暈與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有關。

我們知道,椎動脈是人體的一條重要“管道”,它穿過頸椎通向大腦,負責腦部的血液輸送。而頸椎發生任何錯位、增生等問題,都可能傷及或影響這根供血“管道”,進而影響腦部供血。眩暈就是由於枕寰椎、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椎動脈第3段,致使腦基底動脈供血、供氧不足所致,此時腦幹、小腦、間腦、大腦均缺氧、缺血,迷路動脈、內聽動脈也缺血、缺氧,造成耳內神經紊亂而出現耳鳴、耳聾;同時因壓迫頸上交感神經引起腦內血管痙攣,更加劇了腦缺血狀態,所以出現眩暈等症狀。

近年來以眩暈症狀為主訴的患者越來越多,包括年輕人、中老年人等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文職、行政、醫療、計算機等行業的從業人員發病率較高,而且多見於女性朋友。

四十六、中醫刁氏技法巧治眩暈

眩暈可以說沒有理想的藥物可治,外科手術治療也很不理想。中醫也曾經研究過,並且說凡是眩暈都屬於虛證。用中藥的時候有的效果很好,有的反而加重,也不算成功。

但是,在中醫刁氏理論中,我們對眩暈的研究結果是:對於確診是由於枕寰關節或寰樞關節錯位導致的眩暈,治愈率83%,有效率96%。怎麼治的呢?那就是采用“中醫刁氏脊椎關節五點一線手法複位術”,針對錯位的椎間關節進行手法複位。隨著錯位的椎間關節複正,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達到相對平衡,眩暈等症狀自然就會緩解、消除。

這裏,我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北京一家醫院的藥房主任於女士,40多歲。有一天,她在家裏突然間感覺天旋地轉,不能行走。她的家人攙扶她來到我們醫院,我們給她拍了X光片,結果是寰樞關節半脫位。在這種情況下,我立即給她進行了治療,用了不到1分鍾的時間,她的眩暈、惡心就停止了,自己也可以走路了,第二天也沒有複發。因為她是醫院的主任,她們醫院的院長和同事都很關心她,建議她再拍個片子,對照一下,結果一對照寰樞關節錯位消失了。

還有一個病例。廣州有一個姓何的女老板,有一天早晨起來感覺天旋地轉,動彈不得,馬上住進了醫院,醫院診斷為梅尼埃病。當時我正在廣州出差,患者家屬請我會診,征得院方同意給她進行了正脊複位,不到兩分鍾的時間,她就不暈了。我建議她可以出院了,醫院還有點不放心,再拍片,枕寰樞關節已恢複正常了。

說到這裏,可能又有人持懷疑態度了:“您的正脊複位有這麼厲害嗎?您是不是在給自己做廣告呢?”我說的可是事實,臨床上有數萬個成功的案例呢。而且我也不需要做廣告,因為每天找我治病的人太多了,沒有這個必要。我的目的就是想普及刁氏脊椎保健,讓更多的老百姓從疾病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四十七、哪些方法預防眩暈最有效

眩暈能治,自然也能防。平時我們如何預防眩暈呢?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詳見本書第7章)。另可取足臨泣穴、外關穴,每天進行點揉,天天堅持。

外關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上的經穴,取這個穴位,最好是坐或仰臥,此穴在前臂的背側,手腕橫皺紋向上3指寬處,與正麵的內關穴相對。

四十八、腦震蕩後遺症其實是頸椎震蕩後遺症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腦袋是很脆弱的,在遭受外力打擊後,很容易發生短暫的腦功能障礙。兩個人打架了,很容易就打成腦震蕩。還有,頭部受外力碰撞啦、摔倒頭觸地啦,這些都很容易傷及腦部,出現腦震蕩。

很多人因外傷傷了頭部,在臨床治愈後,還會反複出現眩暈、頭痛、惡心、嘔吐、失眠或嗜睡、耳鳴、視力模糊等症狀。通常醫生隻認為患者腦部受了震蕩,按腦震蕩進行治療,但是有些腦震蕩患者進行顱腦CT、核磁共振檢查,並沒有發現器質性病變。由於醫生從腦震蕩角度查不出什麼病因,於是就給患者的臨床狀態命名為“腦震蕩後遺症”。

其實,這是一個誤診。我們認為,這種情況是椎間關節錯位所致。如果沒有腦損傷的器質性病變,應該改為“頸椎震蕩後遺症”才更貼切。為什麼這樣說呢?在外傷導致腦震蕩的同時,頸椎也因外傷受到扭閃,造成椎間關節錯位和軟組織損傷。由於顱骨有完整的保護減震作用,一般的外傷不容易造成腦損傷,卻很容易傷及頸椎椎間關節。當傷及頸椎椎間關節,就會出現眩暈、頭痛、惡心、嘔吐這些症狀。

因此,在這裏我建議大家,凡是腦部CT掃描正常的外傷性腦震蕩患者,都應考慮是否損傷了頸椎。

那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平時如何為自己做保健,以使頭部更好地痊愈呢?可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節(詳見本書第7章)。

另外可按具體症狀選穴,配合推拿或點穴治療。如果有頭痛,可多點揉足臨泣穴、頭維穴、風池穴、風府穴;如果有眩暈,可點揉足臨泣穴、外關穴;如果出現了惡心、嘔吐的症狀,可點揉內關穴。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要穴,此穴在我們前臂的掌側,在近手腕橫紋的中央,往上約3指寬。

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大家,隻要頭部受了外傷,可以說沒有不傷及脊椎的病例。雖然暫時無病痛,但可潛伏很久再發病。因此,頭部受了外傷,一定要做專業的頸椎檢查。

四十九、病在眼睛,根兒卻在頸椎

以前,很多醫生在診治眼病時並沒有考慮到有些眼病與頸椎病有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結果越治越不好,即使治好了也會複發,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好像養花一樣,要讓它枝繁葉茂,先得將它的根養好。

五十、很多眼病的根源在於頸椎

事實上,很多眼病的根源在於頸椎,這一點早就被國內外醫學專家所認可。頸椎有問題是會影響視力的,不僅可以造成近視、複視、斜視、眼花、眼痛、眼幹、眼脹、眨眼、黑C1-C2 閃光,還會造成視物不清(腦幹缺血症狀)、視力模糊、視物疲勞、視力下降、怕C7-T1光流淚、視物轉動、不愛睜眼、眼瞼跳動、眼球震顫、眼瞼下垂、瞳孔散大、青光眼、幻視及一過性失明等多種病症。

為什麼頸椎有問題會影響眼睛呢?這主要是因為頸交感神經和竇椎神經受壓迫、受刺激後,對眼功能的調節功能下降所致。

C1-C2、C7-T1椎間關節錯位時,關節突有偏移,椎骨四周韌帶、橫突前方斜角肌緊張,有索狀物,直接壓迫頸上交感神經節和星狀神經節,就會造成視力下降,模糊不清,複視等。

如果枕寰關節錯位壓迫椎動脈第3段,或出現局部軟組織緊張,而造成腦基底動脈、腦幹供血不足,血液循環受阻損害了視中樞,則會出現眼睛發脹、近視、青光眼(眼壓高)等病症。

椎動脈穿行於各個頸椎橫突孔內,兩側椎動脈進入顱腔後又在延腦與橋腦交界處合並成基底動脈。椎動脈及其分支供血以營養上段脊髓、延髓和小腦。基底動脈及其分支供血以營養小腦、腦幹、內耳、腦橋、枕葉及顳葉的一部分。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缺血會影響腦幹內與視覺有關的腦神經核以及枕葉的視覺中樞,引起複視、閃光、暗點、視野缺損、幻視,以及突然弱視或一過性失明等。

頸上交感神經節分出的節後纖維的位置在C1-C4橫突的前方,布控在眼部和頸動脈叢,負責調節眼循環和瞳孔擴大肌、眼瞼肌。當上頸椎椎間關節錯位時,橫突偏移,勢必牽扯刺激頸上交感神經節,而發生眼部病症;頸段脊髓中的三叉神經脊髓束往往由於枕寰樞關節錯位受牽扯而引起眼周圍神經痛、前額痛,視覺中樞及相關腦神經也會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失調;若是頸動脈叢受到刺激則會造成眼部血液循環功能障礙而發生視網膜病症。

五十一、保健操配穴位,還君一雙明珠。

有一個姓劉的女學生,17歲,近視兩年多了,一眼0.2,一眼0.4。她配鏡後不久,視力又有所下降,而且有頭脹、頸酸痛的感覺,去了幾家醫院也沒有查出什麼毛病。後經人介紹來到我們這裏。經論症歸椎診斷為:C2關節右凸,C6-C7關節右凸,C1右、C2左、C6右椎旁壓痛,有摩擦音。我給她進行正脊複位,治療了5次後,頭脹等狀態消失了;又進行了10次後,左眼的視力恢複到0.6,右眼的視力恢複到0.9。後來,一共治療了30次,平時堅持練刁氏脊椎保健操第一、二、三節。慢慢地,她的雙眼視力恢複到1.2,連眼鏡都摘掉了。

由頸椎錯位導致的眼睛問題,除了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外,還要多點揉光明穴、大骨空穴、肝俞穴。

光明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在小腿的外側,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大骨空穴屬於經外奇穴,在拇指第2關節指背彎曲正中凹陷處。肝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當我們視力下降卻找不到病因的時候,就應該考慮考慮是不是頸椎出了問題。眼病從頸椎論治,有時是能收到良效的。

五十二、頸椎不適引起呃逆可以這樣治

什麼是呃逆?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打嗝。它是膈肌不自主陣發性痙攣所致,是一種常見的生理現象。打嗝時,人的喉間會不斷地發聲,聲音急而短促。

中醫認為,胃以降為順,胃氣不降反升,胃氣上逆,這時人就會出現惡心、嘔吐、呃逆等症狀。

呃逆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打飽嗝還不一樣。打飽嗝又叫噯氣,一些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常在吃完飯後打飽嗝。打飽嗝發出的聲音長而緩。

導致呃逆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頸椎不適也會引起呃逆。因為膈神經位於C3-C5椎間關節部位,如果C3-C5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膈神經,就會引起連續反複的呃逆,有時還會伴有嘔吐、上腹痛,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都會發作。

我在門診中也遇到過很多這種情況。有一位劉女士,37歲,她說自己最近兩年經常打嗝,且伴有嘔吐、上腹痛,白天晚上都會發作,到醫院診斷的結果是癔病性呃逆,多次治療也沒有什麼明顯的效果。我們對其椎體進行檢查,發現C3-C4椎間關節錯位,X光片也顯示錯位征象。我給她進行了正脊複位,複位後2小時,呃逆就停了。又連 續治療了10次,一切症狀消失,到現在也沒有複發。如果經常打嗝,平時可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四節(詳見本書第7章);並多點揉內關穴、外關穴。

內關穴是心包經上的絡穴。什麼是絡穴?絡穴就是聯通表裏兩經的穴位,是表裏兩經經氣相通的部位。心包經與三焦經相表裏,通過內關穴來聯通。而外關穴屬於三焦經上的穴位,三焦經的作用為全身氣化。內關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循行於上胸膈,凡是胃、心、胸的病都可取它來治。

因此,我們點揉內關穴和外關穴,可以解除膈肌痙攣、寬胸順氣,以達到緩解呃逆的目的。打嗝的時候,可用手的中指和拇指分別放在對側的外關穴和內關穴上,用力按壓1分鍾左右,雙手交替進行。

五十三、手到病自除——動動手血壓就降低了

什麼是血壓?血壓就是血管內的血液對於單位麵積血管壁的側壓力。也許很多人不理解這個解釋,我們拿個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打個比方來說明一下。如果把血液比作成是河水,那麼血管壁就相當於河道,當河水不停地衝擊河道時就會產生一定的壓力。同樣,當血液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動時也產生一定的壓力,對血管壁的側壓力,我們就管它叫血壓。

正常的血壓是血液循環流動的前提,血壓在諸多因素的調節下保持正常,從而提供各組織器官足夠的血量,以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

血壓過低或過高時都會對身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頸椎問題也與血壓有關嗎?是的,頸椎不適也會引起血壓升高。什麼才算是高血壓呢?一般來說,靜息狀態下,收縮壓等於或高於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等於或高於90毫米汞柱,其中隻要有一項經過核實,就可以認 C1-C4 為是高血壓。

由頸椎問題導致的血壓升高原因何在呢?

C1-C4椎間關節錯位時,C1-C4椎 會引起副交感神經節後纖維興奮, 間關節錯位時, 導致腦血管痙攣,久之則會使腦血 會引起副交感神 經節後纖維興 管舒縮功能失衡,繼而發展為全身 奮,導致腦血管 痙攣,久之則會 性小動脈痙攣,使血壓持續升高。

使腦血管舒縮功 另外,頸動脈竇位置在C6橫突 能失衡,繼而發展為全身性小動 前方,因C6椎間關節錯位,橫突脈痙攣,使血壓 前方肌肉緊張引起斜角肌、筋膜緊持續升高。C6椎間關節錯位有 張,均會牽扯刺激到頸動脈竇效應時會引起血壓突 器部位,也會使血壓發生波動,有然升高或下降。 時血壓會突然升高或下降。常伴有頭痛、眩暈、頸部僵痛、肩背沉重等症狀。

有一位鄭女士,45歲,在一家國企當副總經理。一直以來她自認為身體很好,可是最近她卻總是感覺頭痛、頭暈、耳鳴,到醫院一檢查發現血壓達到了160/95毫米汞柱。於是她四處尋醫問藥,可是折騰了很長時間,也不見效果。鄭女士有點疑惑了,平時自己的飲食也挺規律的,家人也沒有高血壓遺傳史,怎麼自己的血壓就是控製不住呢?後經人介紹,她來到我們這裏,拍X光片發現是她的枕寰椎錯位所致。問題終於找到了,是頸椎惹的禍。後來,我用正脊複位糾正了錯位的頸椎,她的耳鳴症狀逐步減輕,連續治了10次,血壓也恢複了正常,原有的不適症狀全都消失了。

血壓容易升高的人平時可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四節(詳見本書第7章)。穴位方麵,可點揉神門穴,配陽交穴。

神門穴是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它在第一道腕橫紋和手臂內側肌腱的交叉處,午時點壓可以安神補腦,降低血壓。為什麼一定要在午時呢?因為根據子午流注學說,午時(即上午11點至下午1點)是氣血流注於心經的時間,這個時候點按心經上的神門穴效果最好。

陽交穴是足少陽膽經上的穴位,它在小腿的外側,外踝尖上。

五十四、五十肩、網球肘、腕腱鞘囊腫及手指麻木的通治方

五十肩就是西醫裏說的肩周炎,中醫裏是不講“炎”的,中醫裏管它叫漏肩風、五十肩等。之所以說是“五十肩”,是因為這種病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發病人群。

網球肘是指手肘外側肌腱疼痛,因為網球運動員最容易得這個病,所以就叫網球肘。

腕腱鞘囊腫是發生在手腕關節部腱鞘內的囊性腫物。多發生在手腕的背側,也有少數人在掌側,在青年女性中比較常見。手指麻木也是比較常見的症狀。手指不覺痛癢,麻木不舒服。五十肩、網球肘、腕腱鞘囊腫及手指麻木,在西醫上各有各的治法。但我認為這些問題在中醫裏都屬於一個範疇,問題都是出在頸椎上。因此治療上我們不用去碰肩周、手肘、手指等,而是去調正頸椎椎間關節就可以了。

五十肩、網球肘、腕腱鞘囊腫及手指麻木是因為C5-T1椎間關節錯位所致,最常出現的症狀是肩痛、肩胛活動受限、手指麻木。具體表現為單肩或雙肩活動受限、臥床時劇痛,上臂放射痛,如刀割樣或撕裂樣痛;時有肘痛,腕部腱鞘腫脹;時有全手麻,拇指、食指麻,中指、無名指、小指麻,也有僅無名指、小指麻者。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隻要找到錯位的頸椎,並進行正脊複C5-T1 位就可解決了。

我們接診過一位韓姓患者,男,48歲。半年以來,他總是感覺兩肩活動受限,肩膀疼痛,尤其是躺在床上會加重,也找不到什麼誘因,晚上根C5-T1 本睡不好覺;上臂也呈放射性疼痛,椎間關節錯 就好像刀割一樣。我們對其進行觸診位容易導致肩痛、肩胛 檢查,發現C4 -C6棘突、橫突旁有壓活動受限、 痛,中後斜角肌緊張,呈索狀硬結,手指麻木。

雙肩關節廣泛性壓痛,三角肌輕度萎縮,頸左右側屈受限。進行刁氏標準X光檢查,頸椎45度雙斜位片可見C5-C6 椎間孔變形變小,C6-C7椎間孔變小,C6-C7仰式錯位,上關節突伸向椎間孔。後來我們用手法正脊複位,當天晚上他就能入睡了,治療4次後就能洗臉吃飯了。經30次治療,他的病就完全好了。

像這些問題平時如何保健呢?很簡單,因為這些病都是C5-T1椎間關節錯位所致,因此我們隻要對症進行調養就可以了。平時要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四節,再配合點揉穴位,會取得很好的療效。

五十五、腕腱鞘囊腫以及拇指、食指痛麻

腕腱鞘囊腫以及拇指、食指痛麻多是C5-C6椎間關節錯位所致。

我們認為,C5-C6發出的神經相當於中醫裏的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肺經是通到拇指的,而大腸經是通到食指的。因此,出現了拇指、食指痛麻,我們可以點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

點揉哪個穴位好呢?肺經上可點尺澤穴,大腸經上可點曲池穴,並配C5-C6處的夾脊穴。尺澤穴位於手臂肘部,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凹陷處。

五十六、網球肘導致的肘尖痛

網球肘導致的肘尖痛多是C6-T1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脊神經根所致,這時我們可以點揉曲池穴,並配C5-C7處的夾脊穴。曲池穴在我們手肘彎曲的那個窩裏,點揉這裏可緩解肘尖痛。

五十七、中指、無名指、小指麻痛

中指、無名指、小指麻痛多是C6-T1椎間關節錯位所致。我們認為,C6-C7發出的神經相當於中醫裏的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C7-T1發出的神經相當於中醫裏的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因此,出現了中指、無名指、小指麻痛,我們可以取這幾條經上的穴位來治。

我們可點揉天井穴和小海穴,並配C6-C7處的夾脊穴。天井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穴位,在臂外側,屈肘時,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小海穴是手太陽小腸經上的穴位,在肘內側,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的凹陷處,屈肘可取穴。

五十八、肩周疼痛

肩周疼痛多是C5-C7椎間關節錯位所致,這時我們要點揉曲池穴、小海穴、天井穴,並配C5-C7處的夾脊穴。

五十九、讓手指不發冷——手指厥冷症的調養法

很多年輕的女性朋友,常在天氣寒冷或情緒激動等刺激下,出現手指蒼白、青紫,手指、掌部冷涼、麻木、知覺遲鈍,幾分鍾後變為潮紅(變暖的時候會有灼刺痛感)等症狀。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手指厥冷症,屬於前麵說的手指麻木範疇。這種情況多在農村20~30歲的女性中常見。

手指厥冷症在西醫裏叫雷諾綜合征,是由於支配周圍血管的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引起肢端小動脈痙攣,而導致手部皮膚顏色改變的一係列綜合征。

我們認為,本病是C7-T1椎間關節錯位,刺激了相應的副交感神經所致。由於副交感神經興奮會引起上肢末梢血管收縮,才導致了手指出現“蒼白→青紫→冷涼→潮紅”的過程。

平日要預防這種病,可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二、四節(詳見本書第7章),還可以點揉少海穴、小海穴,並配C7-T1處的夾脊穴。少海穴是手少陰心經上的穴位,取此穴時,屈肘,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即是。

生活裏,要做到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緒激動;不要吸煙,少喝酒;明顯職業原因所致的人(如長期使用震動性工具、低溫下作業)最好能改換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