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做頸椎的專業護理師(1 / 3)

頸椎是脊椎中最靈活、活動頻率最高的椎體,同時它也是幹活最多、受累最多的部位。頸椎還是神經的重要通道,就好像是雙行線的高速路一樣,既肩負著將大腦發出的指令輸送到全身各處的任務,還要將軀體發出的各種信息送回大腦。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生理特點,使得它很容易受傷害。如果再加上生活中的種種不良習慣,勢必會使頸椎疲勞過度,進而誘發頸椎病。想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頸椎,我們必須學會一些頸椎的日常護理知識。

一、查一查頸椎的“戶口”

在脊椎中,頸椎與我們的身心健康最是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查一查頸椎的“戶口”,認識頸椎家族中的每個成員。

二、頸椎的結構是什麼樣的

頸椎由7節頸椎骨、6個椎間盤(第1頸椎和第2頸椎間沒有椎間盤)和附屬韌帶構成。頸椎向上連接著顱骨,向下連接著第1胸椎。頸椎周圍由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包裹,構成我們的脖子。

刁氏把頸椎分為兩段,枕骨下關節至第2頸椎上關節(C0-C2)為枕寰樞段;第2頸椎下關節至第1胸椎上關節為頸椎段。除了第1頸椎和第2頸椎的結構比較特殊,其餘幾節與下麵的胸椎、腰椎基本相似,都是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關節突、下關節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的。樞椎(C2)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形成椎孔。椎孔相連構成椎管,裏麵有脊髓。

第7頸椎(C7)第1胸椎(T1)頸椎橫切麵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脊神經根和頸椎血管通過。它是神經的重要通道,就好向上連接像重要的交通樞紐一樣,不僅肩負著將著顱骨,向下連接大腦發出的指令輸送到全身各處的任務,第1胸椎。還要將軀體發出的各種信息送回大腦。

另外,頸椎的橫突比較短,中間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他6節的橫突孔都有椎動脈穿過。椎動脈主要供應小腦、腦幹和大腦後半部的血運,所以,頸椎結構紊亂經常會導致顱內供血不足,進而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等症狀。

三、大腦傳遞信息的關卡——寰椎和樞椎

第1頸椎(寰椎)和第2頸椎(樞椎)與下麵的頸椎明顯不同。它們是大腦傳遞信息的關卡,扮演促使腦部與身體各部位良性互動的靈魂角色,並掌管自主神經係統。C0-C1、C1-C2之間沒有椎間盤,所以平時活動時最容易受傷害。

寰椎沒有椎體,也沒有棘突,是由前弓、後弓和兩個側塊構成的,呈環狀,且大而平,可以支撐頭部。關於“寰”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寰是古希臘神話裏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有一次寰犯了錯誤,眾神之首一怒之下就罰他一生一世都頂著天。寰椎兩側的上關節凹與相應的枕骨髁構成了枕寰關節。樞椎的椎體小而棘突大,椎體上有齒狀突向上伸入寰寰椎和樞椎內,與寰椎共同構成了寰椎是大腦傳遞信息的關卡,樞關節。

扮演促使腦部可以說,枕寰樞椎是人類與身體各部位良性互動的靈脊椎的頂尖,如果我們把脊魂角色。它們椎比喻成一座塔,那麼枕寰之間沒有椎間盤,所以平時樞椎就是這個塔的塔尖兒。

活動時最容易受傷害。我常將頸椎比喻成大腦總部的傳令兵,其中寰椎、樞椎更是傳遞信息的重要關卡。一旦這兩處出了問題,就會“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如骨牌效應一樣,波及其下的各節脊椎,正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保護C0-C2對於現代人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辨認椎骨序數的標誌——第7頸椎

第7頸椎除了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而又被稱為隆椎。它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辨認椎骨序數的標誌。我們低頭時在頸後正中線上很容易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7頸椎,這是第7頸椎的生理特點。

我們低頭時在頸後用的頸椎,大家一定要正中線上很容易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記住它,找準它的位置。位,就是第7頸椎,它無論是在臨床上還是日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辨認椎骨常保健中,很多地方都序數的標誌。

會用到它。關注養生知識的人可能都知道,在找背部穴位的時候,經常會以它為坐標,推拿按摩的時候也離不開它,因為大椎是體內六陽經脈交彙之地。

五、頸椎受損給我們帶來哪些麻煩

頸椎椎管內容納的脊髓稱為頸髓,它上通顱內的中樞神經,與人體的生命中樞相毗鄰,包括呼吸中樞和心血管中樞。因此,頸椎損傷很容易導致呼吸、心跳停止。

頸髓向下即脊髓的胸段,再向下是腰段及骶段,上行與下達的神經傳導纖維穿越其中。脊髓任何部位的損傷,都會導致神經傳導障礙,所以,頸椎受損也會導致神經傳導障礙。

脊髓的每一節都有一對脊神經從相應的左右椎間孔穿出,支配軀體及四肢的功能活動。頸髓發出的脊神經主要分布於頸部、五官、心、肺、雙肩、背部、雙上肢及枕部皮膚。一般情況下,脊神經僅占椎間孔的一半,若頸椎受損,孔隙變小或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壓迫和刺激,將導致所分布區域的感覺異常,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與麻木。如有時會出現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

除此之外,頸椎兩側的橫突孔裏各有一條椎動脈穿行,是顱腦的主要血液供應來源。如果頸椎受損,傷及椎動脈,將導致中樞神經係統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礙。

總的來說,頸椎所處的位置非常重要,它是大腦和軀幹、四肢保持聯係的重要通道。頸椎活動頻繁,而且活動範圍較大,因此損傷的機會也就比其他部位多,這也要求我們時刻做好頸椎的專業保健護理。

六、頸椎問題的不速之客——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

在脊椎各段中,頸椎是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它能旋轉、前後屈伸和左右側彎。旋轉主要是靠枕寰樞關節,第3頸椎至第7頸椎段主要負責屈、伸、側彎等活動。

也正因為枕寰樞關節負責旋轉,且活動度最大,這個部位也最容易發生錯位。由於頸椎鉤突關節及椎間關節錯位,椎間孔變小,刺激脊神經根、椎動脈、頸動脈竇等,會出現頸部僵直、疼痛,肩、手臂痛麻無力、活動受限,眩暈、惡心、嘔吐、耳鳴、耳聾,甚至瞬間失憶、近視、斜視、視力障礙、眼幹澀、心律失常、偏頭痛、失眠、嗜睡、呃逆、過敏性鼻炎、咽喉痛、落枕、血壓波動等一係列病症。

在臨床上,我經常遇到由寰樞關節和枕寰關節錯位而引發眩暈、惡心、頭痛、耳鳴等一係列腦供血不足症狀的病人,我采用“刁氏技法”為他們的頸椎一一歸位,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一位在非洲醫療隊工作的女醫生,平時工作比較累,有一段時間,她的視力有所衰退、看不清報紙上的字,無奈隻能回國。經我們診斷是枕寰關節錯位,寰樞關節半脫位,症狀是長期腦供血不足造成的。我為她進行了脊椎保健,僅2次視力就恢複了,不久又回到非洲醫療隊工作了。她這種情況就是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壓迫了第3段椎動脈,椎動脈扭曲了,血上不去了,造成腦幹缺血,氧供給不足。我給她複位後,血通了,與之相關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就像一位不速之客,總會在不經意間給我們帶來一些麻煩,但是隻要我們對它有所了解,知曉中醫刁氏技法是治療枕寰樞椎椎間關節錯位的利器,麻煩也就迎刃而解了!

七、非常實用!自己就能給頸椎做個體檢

在脊椎各段中,如果要評判誰是最勤勞、最辛苦的,那無疑要數頸椎了。隨便在北京的大街上找個上班族,問他全身上下哪裏最不舒服,得到的答案絕大多數都是頸椎不舒服。

為什麼這麼多人的頸椎有問題呢?這主要是因為頸椎是脊椎中最靈活、活動頻率最高的椎體,很容易錯位,錯位刺激了相關的神經,就會出現頸椎症狀。

如何診斷自

C0-C1

C1-C2C2-C3

C3-C4眩暈、耳鳴、C5-C6耳聾、頭痛、

C7-T1

頭後部麻木、近視、視力模糊、癲癇、腦震蕩後遺症

頭昏、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麵癱、牙痛、吞咽不適

心動過緩、肩臂痛、肩胛內外緣痛,上肢橈側及拇指、食指痛麻脹,腱鞘腫痛

咳喘、胸悶氣短、多汗,上肢尺側及第4、5指痛麻脹,手部皮膚青紫厥冷(雷諾綜合征) 眩暈、耳鳴、梅尼埃病、高血壓、頭痛、頭後部麻木、

C4-C5

近視、視力模糊、C6-C7

失眠、嗜睡、癲癇、腦震蕩後遺症

頭昏、偏頭痛、三叉神經痛、麵癱、心動過速、心房顫動

咽喉痛、聲音嘶啞、呃逆、落枕、全手麻木

血壓波動、哮喘、肩臂痛、肩胛內外緣痛、網球肘,上肢尺側及第3、4、5指痛麻脹。

自己是不是患了頸椎病呢?診斷頸椎病一是根據症狀,二是根據客觀檢查(刁氏標準X光片)發現的一些頸椎錯位的征象。實際上很多人的頸椎確實有一些輕微的不適,也可能僅僅是頸部軟組織的損傷。

頸椎病通常會有哪些症狀呢?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有頸椎病呢?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那就是通過“中醫刁氏脊椎病症狀歸椎自我診斷圖”來看。

出現圖中的症狀了,我們先要懷疑是不是頸椎出了問題,然後盡早去做刁氏標準X光檢查。

有人可能問了:“老師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直接判斷自己的頸椎是不是有問題了?”一般來說,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頭、頸、五官、肩、背、手臂酸痛,脖子僵硬。按照這種提示,我們就可以初步判斷自己的頸椎是否有問題了。你可以先查一下頸椎的活動度,就是把頭緩慢向各個方位旋轉,看頸部是否出現疼痛。如果有疼痛,就要懷疑有頸椎病的可能。

那又如何判斷是頸椎的哪個部位出毛病了呢?你可以微微低頭,從最突出的第7頸椎開始往上,用手輕輕按壓頸椎及左右兩側,如果出現陽性反應點,也就是有壓痛感,或者摸到條索狀、砂粒狀的硬塊,可能就是頸椎出問題的所在部位。

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其退化過程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因此,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頸椎!

八、知己知彼!說說頸椎病有哪幾種類型

頸椎病患者各自的症狀、體征不盡相同,有的是以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部疼痛為主;有的是以上肢無力、手指麻木為主;有的是以眩暈、頭痛、惡心為主;還有的甚至以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耳鳴、耳聾為主;也有的是上麵幾種症狀兼而有之。

頸椎病患者之所以有這些不同的臨床症狀,主要是因為頸椎具有相對複雜的解剖特點和頸椎病具有較多的病理改變所致。我在臨床上根據患者的表現給予不同的分型。

頸椎病分型有中醫分型和西醫分型,二者是相對應的,為了方便易懂我從西醫的角度來給大家說一說。頸椎病分為脊神經根型,交感、副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脊髓型4種類型。

九、脊神經根型頸椎病

這種類型的頸椎病在中醫裏叫經絡型頸椎病。由於椎間盤退化,頸椎椎間關節錯位,造成對頸神經根的刺激或壓迫而引起以頭、頸、五官、心、肺、肩、臂、指的疼痛。多發生於第4~7頸椎,一般來說30~50歲的人最容易發生此類型的頸椎病。

剛開始得這種病時,隻是感覺脖子疼痛或有些發僵、發板,因為不明顯,很多人隻是以為有些勞累過度所致,所以很容易被忽視。這種情況到了後期就會出現上肢放射性痛麻,主要是頸枕部、肩背部或手臂、手指有放射性疼痛或同時伴有感覺異常(其中以手指、前臂的麻木、串痛多見)。一般來說,晚上睡覺時或早晨起床時加重,時好時壞,反複發作。

我們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這種頸椎病呢?很簡單,隻要我們感覺頸部疼痛的同時,還有上肢(包括手指)放射性疼痛和/或麻木,就可以往脊神經根型頸椎病方麵考慮。

十、交感、副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此類型的頸椎病在中醫裏叫髒腑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同屬自主神經,而自主神經主要支配內髒、血管和腺體,在維持人體不受意識支配的不隨意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都是自主神經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脊髓發出的神經纖維到交感神經節,再由此發出纖維分布到內髒、心血管和腺體。當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副交感神經興奮性減弱,於是出現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消化活動受抑製。副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時,交感神經相對受抑製,因而出現心跳減慢,血壓下降,消化活動增強。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相互平衡製約中。在這兩個神經係統中,當一方起正作用時,另一方則起負作用,很好地平衡協調和控製身體的生理活動。如果自主神經係統的平衡被打破,那麼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功能障礙。

當一個人的頸椎椎間盤發生了變性,椎間關節發生錯位,椎間孔變小,就會直接刺激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末梢,引起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的異常興奮或抑製,即會出現頭痛、頭暈伴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眼後部脹痛;耳鳴、聽力下降;眼花、流淚,眼瞼下垂,心律不齊、心跳加速或心動過緩,心前區痛及血壓升高或下降;麵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等症狀。同時伴有後頸部疼痛,用手向上牽引頭頸可減輕。

此型頸椎病因為症狀很少單獨出現,自我診斷上是有一定困難的。凡有上述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失調症狀,症狀紊亂或病因不清,同時伴有頸肩疼痛、手臂麻木或眩暈、頭昏、頭痛等症狀時,我們可以拍頸部刁氏標準X光片,這樣診斷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十一、椎動脈型頸椎病

此類型頸椎病在中醫裏屬於營衛型頸椎病。由於椎動脈受到外來的壓迫或刺激,引起供血、供氧不足而產生一係列症狀。

此型發病突然,約半數以上病人是突然發病的,開始之前沒有什麼症狀,也沒有什麼先兆。隻是頸部向某個方向轉動一下,當即出現眩暈,甚至感到天昏地暗,天旋地轉;有時會感覺大腿發軟而摔倒;有時候也會出現肢體麻木、感覺異常。

如何進行自我檢查呢?我們可在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如果感覺偏頭痛或眩暈,大多是椎動脈型頸椎病。

十二、脊髓型頸椎病

此型頸椎病在中醫裏稱為督脈型頸椎病。主要是因為椎間盤退化,以及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肥厚或鈣化,造成椎管狹窄,形成對脊髓的直接壓迫所致。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量變型,雖然已經造成椎管狹窄,壓迫到硬膜囊,但還沒有壓迫到神經根,沒有脊髓病變症狀;另一種是質變型,由於椎管內占位性病變,確實已經壓迫到了神經根,並且已經出現脊髓病變症狀。

一般來說,40~60歲的人最容易患上脊髓型頸椎病,因外傷、過勞引起的較多。當脊髓型頸椎病由量變發展到質變時,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走路時雙腳就像是踩棉花一樣,大小便失禁,半身麻木。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我們也要多考慮是不是患了脊髓型頸椎病。

十三、最容易導致頸椎病的姿勢

有一個東北女孩,在北京一家公司裏做辦公室文員。老總對這個女孩的能力很看好,想提拔她,她就更加努力工作了。由於長期坐在電腦前工作,時間長了,頸椎病引發的麻煩事也逐漸跑了出來。有時候她感覺肩非常酸,有時候眼睛看東西久了也會覺得霧蒙蒙的,還有頭暈的感覺。

後來,她在一個朋友的建議下來到了我這裏。我們通過拍X光片,發現這個女孩的枕寰關節和寰樞關節都錯位了,而且比較嚴重。我馬上給她進行了正脊治療,將其錯位的椎間關節複位。幾下後,她錯位的椎間關節就複位了,此前的症狀明顯減輕了。以後,我又給她進行了幾次正脊治療,效果都不錯。

我在門診中經常會接收到像這個女孩這樣的患者。雖然說我的正脊療法能治好這些頸椎病,但是這並不表示這個病以後就不犯了。我們說關節錯位是絕對的,而歸位是相對的,椎間關節的錯位和歸位在永無休止地交替進行著。因此,我們需要時刻保護好我們的頸椎,讓其免受傷害。

如何保護我們的頸椎呢?首先要端正我們工作和學習的姿勢。在生活中哪種姿勢最容易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呢?

十四、頭頸固定於某一姿勢是導致頸椎病的首因

人不能老一個姿勢,不管什麼姿勢,老一個姿勢就容易出問題。當你的頭頸老固定於某一姿勢時,你就屬於頸椎病的高危人群了。其中,長期低頭是頸椎病的罪魁禍首。

以往我們知道,像會計、作家、編輯等這些長期低頭伏案工作的人比較容易患上頸椎病。事實上,近幾年頸椎病在發病率越來越高的同時,還出現了發病年齡年輕化的趨勢,其中,以中小學生、電腦一族最為明顯。

大家可以看看,國內的中小學生他們學習的姿勢是什麼樣的。他們學習任務重,在學校裏要經常寫作業,回到家裏還有一堆書山題海。一坐就是幾個小時,能不得頸椎病嗎?

現代的電腦一族更是如此,這些人要麼是上班經常要用電腦,要麼就是經常在網上衝浪的網友,看電腦的時間比較長。有的網友甚至在電腦前熬通宵打遊戲,自然就會出現頭、頸、肩、腰的病症。其中,頸椎的傷害最大。

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一些文人墨客,他們老是低頭、老動腦子,想一個問題半天都不抬頭,這些人肯定容易得頸椎病,很容易引起腦供血不足,出現視力模糊、眨眼、耳鳴、後頭麻木、頭疼、頭暈等症。

此外,還有司機、文秘、記者、刺繡女工、繪圖員、外科醫生、手術室護士、顯微鏡操作員、交通警察、教師、雕刻工作者等,也容易得頸椎病。

這些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頭頸始終處於一個固定的姿勢,一次低頭持續時間長,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疾病就慢慢嚴重了。

為什麼低頭的姿勢容易誘發頸椎病呢?當我們的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位或某些特定體位時,頸椎間盤內的壓力增高,頸部肌肉處於非協調受力狀態,頸後部肌肉和韌帶易受牽拉而損傷,椎體前緣相互摩擦,容易增生,刺激脊神經,進而出現一係列症狀。有的人會出現頭昏、頭暈、頭痛、眩暈、眼花、耳鳴、惡心、出汗和頸肩背酸痛等症狀;部分人還在肩部、肩胛間區和上臂部有沉重麻脹感;少數人會出現精神委頓、神情呆滯和視力減退等現象。

十五、不良生活習慣是誘發頸椎病的主因

平時很多人感覺很舒服的姿勢,會在不知不覺間造成頸肩痛甚至發展成頸椎病。比如說,有的人喜歡歪著頭寫字,有的人喜歡趴在床上托腮看電腦、看書、看電視……這些姿勢雖然感覺很舒服,但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頸椎處於一種不正常的彎曲中,時間長了就會感覺脖子、腰背酸痛,甚至帶來骨骼、椎間盤的變化,最後發展成頸椎病。

以前我經常在公交車、地鐵裏看到一些上班族,他們一手拿著早餐,一手拿著報紙低頭看,還有的坐在那裏打盹兒……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姿勢,很容易誘發頸椎病。

如果說因工作和學習的原因,某些固定姿勢我們不可能改變,那麼這些不良生活習慣我們完全可以改變。

平時我們在學習和工作1小時後要抬抬頭、轉轉脖子和擴擴胸等;再做一些仰望、遠視練習;多進行腹式呼吸;睡覺時最好用低枕枕在頸部進行仰臥睡眠,少側臥。

這裏我再教給大家一個非常簡單實用的頸椎保健方法:首先,下頜微微上揚,頭用力向左上方甩,做8次;然後,同樣的方法頭向右上方甩,也做8次。這個動作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可以有效地預防和治療頸椎椎間關節錯位。

我們身邊還有一些很簡易的頸肩痛的自我保健方法,隨手可得,經濟又高效。比如說,敷個熱水袋就是一個好辦法;洗熱水澡也是頸椎保健的好辦法,洗澡時用熱水使勁兒衝頸部,可以很好地放鬆頸部肌肉;運動也是很有效的預防方法,每天慢跑或快走,即使是下班時少坐一兩站車,都可以很好地放鬆頸椎及肌肉,對於預防頸肩痛也是非常有效的。

十六、哪個頸椎是人類的危險區

很多頸椎病患者常問我:“老師,您說頸椎病一般發生在哪個頸椎啊?是不是我對這幾處做好防護工作就行了?”

其實,因為頸段比較靈活,使用頻率又是最高的,所以整個頸段都很容易發生病變。但相對來說,枕寰段(C0-C1)、寰樞比較靈活,使用頻率又是最段(C1-C2),以及第4頸椎至第5頸椎(C4-高的,所以整C5)、第5頸椎至第6頸椎(C5-C6)更容易發個頸段都很容生頸椎病變。

前麵我們說過,枕寰樞段是負責旋轉的,而且枕寰樞段沒有椎間盤,所以很容易受傷。我這裏舉幾個例子,可以進一步說明。

2009年,我在廈門市為幾個患有頸椎病的大夫會診。其中有一個姓蔡的大夫,43歲,平時她感覺自己頭暈、耳鳴、雙側頭痛、後腦發木,當即拍片確診是枕寰關節錯位。於是當著與會專家的麵,我為她進行了正脊複位,再拍片對照,寰底線正常了,再問其本人,頭痛、頭暈的症狀也基本消失了。

還有一位姓曾的大夫,48歲,平時經常眩暈、耳鳴、昏睡、眼前發黑,當即拍片結果是寰樞關節錯位。正脊後再拍對照片,其齒狀突間隙正常,眩暈、眼前發黑的症狀基本消失。還有一位陳大夫,經拍片確診是枕寰關節右錯位,寰樞關節左錯位,我為其正脊後對照片正常了,症狀也基本消失了。

這樣的例子我在門診中也經常遇到,所以枕寰樞關節需要我們重點保護。為什麼C4-C5、C5-C6也容易發生頸椎病呢?我們知道,人在20~27歲時,頸椎間盤就開始逐漸發生退化變質。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C4-C5、C5-C6受力最大,因此頸椎病的發生部位在這些節段是比較多見的。

防止這幾個部位受損的一個好辦法就是堅持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四節,這對頸椎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不是絕對的。

盡管這幾處是重點易受傷害的部位,但是這並不代表其他的頸椎節段就不用管了,整個頸椎本身就是“重災區”,因此全麵建設好這個“重災區”,需要我們從多方麵入手。可以說,這是對頸椎的最大關愛,也是對身體的最好關愛。

十七、床上看書,舒服了一會兒,疼痛了一生

如果我說現代人變得越來越懶了,可能很多人不願意聽。事實上,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方便的同時,也讓我們變得越來越不愛活動了,越不愛活動人就變得越懶。

有這樣一句老話說得好:“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倒著。”“倒著”也就是躺著,如果躺著能完成工作,我想有多半的人會選擇躺著,因為躺在床上多舒服啊!

可是,你發現躺著背後的問題了嗎?我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因為躺著看書、看電視而引發頸椎病的患者。

有一位姓李的先生來找我治療頸椎病。他是一家公司的副總,每天晚上都喜歡躺在床上看書、看電視,一看就是幾個小時。剛開始感覺挺舒服,可是一段時間後他發覺自己的肩膀開始疼起來了,然後連著頭部疼,特別難受。他找到我,我了解了情況後,讓他去拍X光片,結果是頸椎反弓。

什麼是頸椎反弓呢?我們知道脊椎有4個生理彎曲,頸椎是向前凸的,呈一個反“C”形。如果我們經常躺在床上看書,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窩著脖子”看書,原本呈反“C”形的頸椎會慢慢變直,或向反方向彎曲,我們便稱為“頸椎反弓”。其實,前麵說過的長期低頭也是這種情況。

當我們躺著看書或看電視時,頸部會向前屈,這樣會導致頸椎後縱韌帶、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處於緊張狀態,並累及所屬肌肉或相關肌群出現過度肌緊張。此時處於上方的椎骨下關節突,會滑至下位椎骨上關節突的上部,造成關節麵錯開,關節囊緊張。同時,本應靠仰臥獲得放鬆、複原的椎間盤,因頸部前屈而使其前部受到擠壓,髓核後移,纖維環受到牽拉。長期這樣的結果是軟組織損傷,進而加快椎骨、椎間盤及周圍軟組織的退變進程,最終會因脊髓、神經根、椎動脈受壓而出現頸椎問題。

我先對那位李先生進行了正脊複位,幾次後他的症狀已經明顯緩解了。後我又囑其一定要改掉臥床看書報、看電視的毛病。看書時最好在書桌上看,並保持正確的坐姿;看電視要平視或微仰視,最好在椅子上坐著看,腰背要打直,可用小靠墊靠在腰部,身體不要歪斜,維持肩膀兩邊等高,脊椎居中。平時要多做運動,如打羽毛球、散步都是不錯的方法;還要多練習刁氏脊椎保健操的第一、二、三、四節。

有時候,頸椎就像是剛出生的孩子一樣,需要我們時時刻刻用心去照顧,絲毫馬虎不得。你若對它馬虎一會兒,它有可能會馬虎你一生。

十八、讓頸部生活在溫暖的“春天裏”

每年的秋冬季我都會接診很多頸椎病患者,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我們的頸部喜歡生活在溫暖的環境裏,不喜歡寒冷。

從中醫角度來看,頸椎病屬於痹證。什麼是痹證?就是因風、寒等外邪侵襲身體,阻塞了經絡,致使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症。而感受風寒是頸椎病的主要誘發因素之一。由於受冷風吹襲,風寒侵入,導致頸部氣血不通,正所謂“不通則痛”。同時,頸部肌肉受到寒冷的刺激以後,會保護性收縮,以避免過分散熱。這就使頸部肌張力增高,出現力的失衡,導致頸椎間隙變窄,脊神經、血管受壓,增加了頸椎病發病的危險。

我在門診中遇到的那些患者多是30歲以上的上班族,這些人本來頸椎間盤已經開始退化變質了,再加上平時工作壓力大、感受風寒等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誘發頸椎病。那麼,平時我們如何讓頸椎生活得更溫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