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好比是支撐我們身體的頂梁柱,一旦頂梁柱變得脆弱不堪,房屋也就很容易坍塌了。同樣,如果我們的脊椎不夠結實,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也容易失衡,各種疾病會隨之找上門來。因此,想要擁有一個強壯的身體,先要養好我們的脊椎。
一、身體若是房,脊椎就是給力的頂梁柱
脊椎位於背部的中央,也叫脊柱,就是我們老百姓常說的脊梁骨。很多人可能認為,脊椎不就是後背的那根骨頭嗎?這隻是表象。脊椎不僅僅是根骨頭,它還包括周圍的肌肉、韌帶、椎間盤以及椎管內的脊髓等。打個比方:我們的脊椎骨好比是鋼筋,脊椎骨周圍的肌肉、韌帶、神經、筋膜等就是混凝土,它們共同澆築成了我也罷,總之它是支撐我們身體、緩衝身體壓力和震蕩的,而且還保護我們的脊髓、神經以及內髒器官。
我們人類是直立行走的,我們的脊椎跟爬行動物的脊椎是不一樣的,是有個性特征的。可以說,人類沒有脊椎的支撐,根本無法直立行走。
然而,我們身體這座大廈的“梁柱”,並不是永遠堅硬無比、屹立不倒的,它有時也是脆弱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的直立行走讓脊椎負重很大,它承受著來自身體的多種“壓迫”。此外,疲勞工作、歪扭坐姿、營養不均衡等,都在縮短脊椎的壽命。這些破壞甚至是不可逆的。
因此,要使身體這座大廈變得結實,必須想盡一切辦法,保護好脊椎這個頂梁柱。
二、、從上到下看看脊椎的“家底”
很多人問我:“刁老師,您老說脊椎、脊椎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大家都熟知的頸椎病、腰椎病外,其他好像沒什麼聯係吧?也沒有您說的那麼重要吧?”顯然這是一些外行的提問。我的回答就是:“脊椎就像你家房子的頂梁柱,你說它重不重要?”
這些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一個關鍵的原因就是這些人平時很少關注脊椎,他們甚至連脊椎的結構都不清楚,即使有人知道也是一知半解。那麼,現在我就給大家好好講一講脊椎的結構,以便我們能更清楚地了解脊椎、關注脊椎。
脊椎位於人體正中,它是由若幹個脊椎骨構成的。青少年有33塊脊椎骨,成年人有26塊,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並借助椎間盤、前縱韌帶、後縱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等連結而成。
這些脊椎骨具有類似的形態和功能,但又有各自的特殊之處。同時,每一個脊椎骨都有一個椎體和一個椎弓,椎體內部是骨鬆質,外麵的薄層是骨密質。上、下椎體靠軟骨連成柱狀,支持身體體重。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椎的椎管,有容納、保護脊髓的作用。
此外,椎弓上有7個特殊的“突”。向後方伸出的叫棘突,在背部正中線可以摸到,推拿時常會碰到;向左右伸出的叫橫突,橫突與棘突上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上下伸出的一對叫上、下關節突。
脊椎上端承托著顱骨,下麵連著髖骨,中間附有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椎的裏麵還有縱行的椎管,容納著非常重要的脊髓。
三、、椎間盤是連接脊椎骨的減震器
人類的脊椎骨是靠什麼連接起來的呢?是椎間盤。椎間盤是位於兩個脊椎骨之間,像彈性軟墊兒一樣的組織。它主要是由外麵堅韌的纖維環和裏麵像果凍一樣的髓核組成的。因為寰樞椎之間、骶尾椎之間不存在椎間盤,所以全身的椎間盤共有23個。它的厚度是椎體的1/4~1/3。
纖維環非常堅韌,它是一個密封的圈環,就像是汽車的輪胎緊緊地包裹住裏麵的高壓空氣一樣,可以防止氣體跑出來。而髓核就相當於裏麵的“高壓空氣”,它是由軟骨細胞和蛋白多糖黏液樣基質構成的彈性膠凍物質,含水量高達80%,可以借由流體力學原理,將我們身體活動時通過脊椎傳遞來的壓力、 扭力、剪力分散開來。 纖維環 大家常說的腰椎間盤突出症(屬於椎間盤退化變質的範疇)的主要原因就是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纖維環中
跑了出來,流入椎管或椎間孔,壓迫脊髓或脊神經,出現相應的症狀。但 纖維環破裂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主要原因。椎間盤突出不一定會刺激到脊神經,不一定會有症狀。
椎間盤的這種結構就像是我們平時坐的搖椅一樣,可前後左右搖擺,使脊椎能夠靈活地轉動。由於像軟墊兒一樣柔軟有彈性的椎間盤可吸收身體的重量和衝擊力,所以我們行走或跑跳時感覺不到椎體之間骨與骨相碰撞與摩擦的疼痛。如果沒有椎間盤,再強壯的脊椎也支撐不住身體的重量,很快就會垮掉,而像彎腰撿物品或扭腰旋轉等動作想都不要想。
四、脊髓是為身體各部傳遞信息的通訊員
大家都吃過豬的腔骨,整個腔骨裏有一個長管道,它是由椎體和椎弓圍成的椎孔。由多個椎孔上下排列起來,就形成了椎管,直徑大概有1.5厘米,裏邊藏有脊髓。脊髓直徑有1厘米,它與腦相連,和腦同屬於中樞神經係統。
脊髓有什麼作用呢?它的作用可大了,要說起它我們先得從神經係統說起。大家都知道,我們身體各器官、係統的功能都是直接或間接處於神經係統的調節控製之下的,神經係統就像一個總指揮一樣,調節著人體各方麵。
神經係統包括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神經係統兩大部分。大腦和脊髓同屬中樞神經係統,脊髓是傳遞而腦神經、脊神經則信號的神經聯絡頸神經屬於周圍神經係統。通路,外來的信
號透過這條聯絡由脊髓分出的脊神經線傳達到腦部,然後再將腦部所從椎間孔中爬出,分下達的指令傳達胸神經為前支和後支,左邊到四肢等身體的末梢,這樣人體一個,右邊一個。脊就能夠配合外界神經通往胸腔、腹腔采取適當的行動反應了。
脊神經有不受意誌支配的自律性功能,又是向大腦傳送信息的骶神經和尾神經樞紐。
脊神經共有31對,其中,頸神經有8對,它們聯係著我們的五官、心、肺、血管、頸、肩、肘、手及腦神經;胸神經有12對,它們聯係著我們的心、肺、脾、腎和消化係統、泌尿係統;腰神經有5對,它們聯係著我們的膀胱、大腸、小腸和生殖係統;骶神經有5對,尾神經有1對,它們聯係著我們的排泄係統。
可以說,脊髓是傳遞信號的神經聯絡通路,外來的信號通過這條聯絡線傳達到腦部,然後再將腦部所下達的指令傳達到四肢等身體的末梢,這樣人體就能夠配合外界采取適當的行動反應了。此外,脊髓也是內髒傳達信號的自主反射中樞,具有控製內髒與血管正常運作的功能。
在脊椎這個大家庭裏,每個成員都有各自的分工,每個成員都不能出問題,出問題了就會影響人體的正常功能。因此,保養好脊椎是每個人的大事,勢在必行。
五、每個人的身體裏都有根“彈簧”
在生物界,直立行走是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典型特征,而在這一點上,脊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椎的神奇之處在於它有4個生理曲度,這4個生理曲度決定了人能直立行走。
大家可以看一下脊椎的模型,從正麵看,脊椎呈“I”形,但我們從側麵看脊椎是呈“S”形的,自上而下形成了4個生理曲度——頸曲、胸曲、腰曲、骶曲。其中,頸曲是前凸的,胸曲後凸,腰曲又前凸,骶曲再後凸。如果沒有這4個彎曲,人是無法直立行走的。胎兒在母親子宮中的時候,與許多爬行脊椎動物一樣,整個脊椎呈一個大大的“C”形。
人體的生理曲度具有使人體保持隻有凸向後方的一個生理彎曲。平衡、減震、防震的功能,它就像是出生後3個月的嬰兒,脊椎是由胸椎後一個嵌在人體裏的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大彈簧,能增加緩衝震蕩的能力,加有了這兩個彎曲,就可以最大強姿勢的穩定性。限度地擴大胸腔、盆腔對髒器再加上椎間盤也可吸收震蕩,這樣我的容量。人類在進行劇烈運動或跳躍時,顱抬頭向前看和爬行的時候,脊骨、大腦才不會受椎便出現了凸向前方的頸曲,損傷。這樣可使頭部穩定和運動自如。
永久性向前凸的頸曲的形成,可以保持頭在軀幹上的平衡。到了18個月左右,嬰兒能站立和行走時,腰曲凸向前方,胸曲和骶曲仍然凸向後方,形成了整體脊椎的生理彎曲。這樣,可保持軀幹與四肢的平衡協調,並將上半身的重力通過骶部關節巧妙地傳遞到雙腿,於是人就可平穩直立了。
人類的生理曲度有什麼作用呢?除了使人體保持平衡外,還有減震、防震的功能。它就像是一個嵌在人體裏的大彈簧,能增加緩衝震蕩的能力,加強姿勢的穩定性。再加上椎間盤也可吸收震蕩,這樣我們人類在進行劇烈的運動或跳躍時,顱骨、大腦才不會受損傷。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如果你將一個直杆從上向下擲下來,戳在堅硬的地麵上就很容易折斷;但如果是一個有曲度的杆子,擲下來就不會輕易折斷,因為杆子的曲度大大減緩了衝擊的力量。
我們知道,脊椎骨之間的連接是高度精密的,因此輕微的閃挫都會使其受到損傷。脊椎曲度變直了,關節就要錯位,錯位就會刺激脊神經或者椎動脈,就會引起相關疾病。現在的中青年人頸椎曲度變直的太多了,頸前凸沒有了,拍X光片一看成直線了,有的還變成了後凸。有一次,某電視台的一個節目主持人來找我,說頸椎特難受,肩膀發沉,拍了片子後,發現她的頸椎曲度就變直了。後來,我給她做了6次保健,再一拍片,曲度恢複了。
脊椎的這4個曲度一定要保持好。正是因為有了這4個曲度,人體各個椎間關節配合起來,才使人類有了各種優美的動作。不管做什麼動作,關節都要跟著動,有一個關節出了問題就完成不了,不管是運動還是舞蹈都是如此。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注意保護脊椎的生理曲度。比如,堅持用雙肩背包,就是讓脊椎兩側均勻受力;坐座椅的時候,要盡量在腰部墊一個舒適的靠墊;睡覺時,要選擇適宜的睡枕以符合頸部的曲度,這樣可以避免過度勞累造成脊椎受傷。
六、“3個100%”讓人類在劫難逃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標題有點太危言聳聽了吧?是在嚇唬人吧?那究竟是在危言聳聽呢,還是真有其事?我講了大家就明白了。
我們知道,人類經曆了從爬行到直立行走的巨變,受到天體和地球引力的幹預,人類的椎間盤和椎間關節的生理和功能狀態也因此發生了改變,這也使得脊椎病變成為人類進化過程的必然結果。可以說,這是“天賦人災”,我們每個人都在劫難逃。
人類注定會產生不可避免的“3個100%”。那究竟是哪3個100%呢?
1.椎間盤退化變質(變矮)為100%
椎間盤退化變質(變矮)屬於人類的正常生理代謝過程。我們前麵說過,椎間盤處於兩個椎體之間,它有連接椎體,防止椎體之間相互摩擦,緩衝壓力,調節脊椎生理曲度的作用。但人類在20~27歲椎間盤的營養供給就大幅減少了。這時它就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被封閉在兩個椎體之間,雖身居“要地”,卻要“孤軍奮戰”。最後,因為缺少“外援”的支持,椎間盤就開始不斷地退化變質,導致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椎間關節錯位。
一般來說,椎間盤退變在42~64歲之間是高峰期。我們平時所說的“更年期綜合征”大多數是在這個時間段內出現的。當然,也有一定的性別差異,女性朋友在42~56歲進入更年期,男性朋友則在48~64歲進入更年期。因此,我們將“更年期綜合征”稱為“椎間盤退變高峰期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