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個著名企業的老總在一所學校的大禮堂演講。這名老總很有威望,是德國人,而且他是第一次來中國演講。來聽演講的同學們,都聽得都很認真,有的人還一邊做著筆記。大禮堂裏麵鴉雀無聲,除了偶爾有熱烈的掌聲響起,就隻有老總一個人的聲音在回蕩。
演講者為此感覺很奇怪,心想:如果我是在德國演講,同學們早就站起來對自己提問或者進行爭辯了。而現在不僅氣氛不活躍,而且除了自己在滔滔不絕地講之外,沒有一個人附和或反應,莫非是自己的演講很糟?
在演講結束的時候,老總終於忍不住向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他期待著同學們踴躍地回答,可令他失望的是,大家因為謙虛,沒有一個人站起來回答問題。這位老總心裏想,隻要哪位敢站起來回答我剛才提出的問題,不管他回答得對不對,我都會為他提供一個到德國深造的機會。
這時候,江文斌站了起來,說出了自己理解的答案。老總為他鼓掌,同學們都以為江文斌的回答得到了老總的認可,可出乎意料的是,老總卻說:“你的答案是錯的。但你的回答為你贏得了一次出國深造的機會。”
德國老總此話一出,全場嘩然。同學們都很後悔,如果早知道是這樣的結果,自己就起來回答問題了,而且我說不定自己的答案還是正確的呢。可是機會往往隻有一次。最後,老總說:“謙虛過度會給人沒用的感覺,也許你們都知道正確答案,但你們因為謙虛沒有說出來,我隻能把這個機會送給這位同學。”
老總的話讓同學們醍醐灌頂。在人才濟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機會不會無緣無故跑到你麵前來。如果要讓別人認識你,吸引別人對你的注意,你就要適當地表現自己,不卑不亢。在工作當中,不要把自己的才華和能力隱藏起來,要告訴你的領導你能夠做到,讓領導賞識你,這樣你才有機會發揮你的才能。在公司召開的會議上積極踴躍地發言,提出自己獨特、鮮明的觀點;踏踏實實地做好工作,把工作做漂亮,然後讓大家分享你做好工作的快樂。如果過於謙虛,不把自己的構想說出來,領導隻會認為你是一個無能的人。
現在是這樣一個年代,謙虛等於無能,你有本事,可是不說出來,怎麼能讓人知道呢?比如現在的招標答辯、招聘口試、評定職稱、推銷產品等,哪一個離得開自讚自誇呢?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過分謙虛呢?
首先,學會自讚自誇,但要實事求是,符合實際情況,符合科學規律。如果誇大其詞達到了違反生活常規的地步,反而事與願違,隻會降低其可信度。
其次,表現自己明確目的、有的放矢。招聘人才、購買商品,都有一定的規格、要求。而要了解對方的所急所需,就必須事先對人才市場、商品市場搞調查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
再者,表揚自己既可以直接出自本人之口,也可以轉借他人之口,最好還輔以如獎狀、獎品、名人評價、新聞傳播媒介的表彰等證明,增強其可信度和說服力。
另外,要避免過度謙虛、易引起聽者反感的毛病,而要小貶大褒、輕貶重褒,既能體現實事求是的態度,又能給人謙虛的好印象,並且無損自己美好的形象。
點評:
如果有人至今仍一味苛求為人謙虛、不能張揚的做人原則,那麼我們不禁要為其不爭而感到欷歔,試問曹操“煮酒論英雄”是不是自誇?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不是狂妄?不要再用謙虛來充當借口,大膽的展示出自己的能力吧!
7. 說的越多越顯平庸,沉默也是一種力量
在交際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適時的沉默也是一種力量,沉默與說出精心選擇的詞具有同樣的表現力,就好像音樂中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更恰到好處的效果。
以前,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尤其是在商業或私人交際中,無言也許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印刷業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購買他的一台舊印刷機,他感到非常高興。經過仔細核算,他決定以25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並想好了理由。當他坐下來談判時,內心深處仿佛有個聲音在說:“沉住氣。”終於,買主按捺不住,開始滔滔不絕地對機器進行褒貶。賣主依然一言不發的傾聽著。這時買主說:“我們可以付您350萬美元,一個子也不能多給了。”不到一個小時,買賣成交了。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的傾聽往往會給你帶來益處。在某些場合,沉默不語可以避免失言。許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極力表現得禮貌時,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不恰當的話給自己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