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讓說話體現成熟圓融的魅力(2)(2 / 3)

而充實自己的聊天素材就是這樣的一個利器,有了這個寶貝,一切皆可迎刃而解。

有一家發廊總是生意興隆、人潮不斷,有人問他們老板客人多的原因,發廊老板回答說,是理發師善於和顧客攀談、閑聊的緣故。又有人問了:怎樣使理發師善於和客人交流呢?“簡單得很!”發廊老板說:“我把各種報紙、雜誌都買回來,規定理發師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一定要閱讀,就當日常功課一樣,那樣他們自然會得到每天最新鮮的談話材料,以博顧客的歡心。”

發廊老板的這種方法,其實適用於每一個人,你也可以在看報紙的時候,拿一支紅藍鉛筆,把每天看到最有興趣的新聞,或是所看的好文章勾出來,要是能剪下來則更好。寫下其中的一兩句你認為很有意義的話,每天隻要一兩句,兩三個月就發現你的思想比以前豐富得多了。談話的時候,你就很容易想起它們,運用自己的方式加以發揮,說得自然一點、順口一些,在聽別人談話時,隨時都可以聽到表現人類智能的警言或是諺語,日積月累下來,你的口才會越來越純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隨便說什麼都生動有趣、有條有理。

而當你要應用它們的時候,也必然注意,一定要加入你自己的想法、觀點。所以,每說出一句話的時候,決不能像背書一樣,或者像鸚鵡學舌一樣把記得的話重述一遍,而是利用這句話說明你對人和事物的看法或觀點,支持別人,或證明你認為對與錯的道理。

對於口才,僅僅伶牙俐齒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肚子裏沒有“貨”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對答如流的程度的。那麼具體來說,究竟怎樣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得對答如流呢?

首先是努力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做到頭腦裏麵有“東西”。出色的口頭表達能力,其實是由多種內在素質綜合決定的,它需要冷靜的頭腦、敏捷的思維、超人的智慧、淵博的知識及一定的文化修養。為此,可努力學習有關理論及知識、經驗。如學好演講學、邏輯學、論辯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

其次,一定的記憶能力。記憶力也是演講者、談話者、論辯者的一項重要的素質。我們的演講詞、論辯詞包括談話的一些內容都是需要記憶的,通過記憶把演講、論辯的內容儲存在大腦中,登台演講或進行交談、論辯時,才能張口即來,滔滔不絕。如果記憶力不強,到了台上,一緊張就會丟三落四,甚至張口結舌。

我們在積累知識時也需要有較強的記憶力,否則,打開書什麼都知道,合上書又什麼都忘了,是不行的。

培養記憶力是要下點苦工夫的。記憶的方法很多,我們可以自己從學習中尋找、總結一些記憶規律,供自己使用。也可以學習、借鑒他人的成功方法,如形象記憶法、數字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總之,我們隻有過目成誦,才能出口成章。

梁文以口才伶俐見長,有人向他求教有什麼訣竅,他說:“很簡單,看他是什麼人,就跟他說什麼話。例如,同屠夫就談豬肉,對廚師就談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問:“如果屠夫和廚師都在座,你談些什麼呢?”他說:“我就談紅燒肉。”

因此,要做一個會說話的人,就應該具備多方麵的知識。比如遇到律師時,即使你不懂法律,你也不妨和他談談最近發生的某件案子,你可以說這全是報紙上看來的,然後就讓他來發表意見就可以了。

其實,我們每天所遇到的各種事件都可以作為談話的題材,絕不僅僅是談話的題材和資料而已,它們的每一個事實、每一句話,都向你說明了什麼,都向你提供了一些對人和事物的看法,都在影響你對人生的觀點和態度。在你吸收它們的時候,你不是毫無主見地去吸收的,在你應用它們的時候,也不是毫無目的地去應用的。

點評:

訓練口才、運用口才,並非沒有常規可循。首要前提都是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胸有成竹”,如果再加上你的巧舌如簧,絕對能做到對答如流,為你奠定成功口才的基石。

6. “謙虛”過度會給人沒用的感覺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是偉人的名言,也是千真萬確的道理。然而,並不是任何場合、做任何事都需要如此“謙虛”,因為如果有人“謙虛”過度,反而給人一種“真沒用”的感覺。

有些人隨時隨地都驕傲自大,炫耀自己,相形之下,那些謙虛謹慎的人的確要好得多。 一個人謙虛是應有的美德,但是不可謙虛過分,過分謙虛就變成無能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謙虛”一類的話,也要視場合及身份而決定運用與否,做人就要堂堂正正、實實在在、誠懇熱忱、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要見人就點頭哈腰,低三下四,隻要自己有能力,該自誇時就自誇。

毛遂若不勇於自薦,這個人才就可能被埋沒了。蘇秦、張儀遊說列國,蘇秦鼓吹合縱,張儀宣揚聯橫,就是自讚自誇其外交方針、軍事策略如何高明。由此看來,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外交舞台與上層社交場合,自讚自誇就已成為極普遍的現象。

但在後來,可能是受到“謙虛使人進步”的影響,使得大家對表現自己、誇讚自己形成了錯誤的見解:視自謙自貶為美德,視自讚自誇為狂妄。其實這是錯誤的,在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人際交往頻繁,新的知識和新的人才不斷湧現,你的優點別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不自讚自誇一番,有誰知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