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一針見血,更能控製全局
有人會問,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出自己、更有效的控製全局?最會說話的人,自如說話的人,往往都是語言簡潔明了的人。因為在會說話的人看來,好口才在精而不在多。一針見血,才是語言的精髓所在。
口才差的人,往往就會喋喋不休,說了一大堆,也沒有說出主旨,反而還認為自己很棒。事實上,要真正地將自己的話說得高效,就必須讓自己的語言簡練,一針見血,要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對方明白自己所說的意思。
一次畢業典禮上,整個劍橋大學的大禮堂裏,坐著上萬名學生。他們在等待偉人丘吉爾的到來。
終於,在隨從的陪同下,丘吉爾準時到達,丘吉爾脫下他的大衣遞給隨從,接著摘下帽子,並慢慢地走向講台,站到講台上,默默地注視著台下的觀眾。
一分鍾後,丘吉爾才緩緩地說出了一句話:“Never Give Up!”(永不放棄!)說完這句話,丘吉爾穿上了大衣,戴上帽子,離開了會場。整個會場鴉雀無聲,頃刻間掌聲雷動。
這是丘吉爾一生中最後一次演講,也是最精彩的一次演講。他僅僅用了幾個字,就將自己要演講的內容說了出來,語言貴精不貴多。丘吉爾就是這樣一針見血的表達了自己的目的。
古語說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則靈。”說話也一樣。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口才好,其實並不是指他在別人麵前如何會侃侃而談,或同樣一件事經他嘴一說就能天花亂墜;而是說他隻說一句話就能說到別人心裏去,起到控製全局的作用。
如果隻是不著重點地廢話連篇,可能根本抵不上一句有根有據的話所能發揮出的作用。俗語“豆腐多了都是水,話多了都是唾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1903年12月17日,美國發明家萊特兄弟完成了這一曆史創舉,這是人類第一次駕駛飛機離開地麵飛行的日子。之後,他們到歐洲旅行。
在法國的一次歡迎宴會上,各界名流都來慶祝萊特兄弟的成功,並希望他們能給大家講講話。再三推托後,大萊特走向了講台,而他僅說了一句話之後就匆匆走下講台,但就是這一句精彩的話,博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
萊特完全可以詳盡地介紹自己科學發明的經過,也可以談論自己的實幹精神。但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他的一句話已高度地概括了創造的艱難和埋頭苦幹的精神。因為就這一句話,就足以留給觀眾深刻的印象。
在公共場合演講,有的人滔滔不絕,用語言的觸角抓住了每一位聽眾,自然令人欽佩;但是,有的人卻能將自己的意思濃縮成幾句話,猶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聽眾平靜的心湖裏激起層層波浪,同樣值得稱道。
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說過:如果一個人說起話來長篇大論,這就說明他也不甚明了自己在說什麼。換個角度來說,如果話語能簡短而更有力,或同樣有力,又何必長篇大論呢?
據說,有人曾去詢問馬克·吐溫:“演說是長篇大論好呢,還是一針見血好?”馬克·吐溫沒有正麵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一個禮拜天,他到教堂去,適逢一位慈善家正用令人哀憐的語言講述非洲慈善家的苦難生活。當慈善家講了五分鍾後,他馬上決定對這件有意義的事情捐助五十美元;當慈善家講了十分鍾後,他就決定將捐款減至二十五美元了;當慈善家繼續滔滔不絕講了半小時之後,馬克·吐溫又決定減到五美元;慈善家又講了一個小時後,拿起缽子向大家哀求捐助,並從馬克·吐溫麵前走過時,馬克·吐溫卻反而從缽子裏偷走了二美元錢。馬克·吐溫原本決定捐助五十美元,最後卻變成偷走二美元錢,似乎太不近情理,但細想起來,卻是理所當然的。
在與別人交談時,我們其實隻要能抓住關鍵點不放,將主要的意思說到,就能達到我們所要的效果了。
魯迅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那位慈善家本來隻需五分鍾就能講完的話,卻滔滔不絕地拉長到六十分鍾,致使他的說話形象一落千丈,說話風格令人生厭,這怎能不引起馬克·吐溫的反感,以至於惡作劇地從那位慈善家的缽子裏偷走兩美元錢。
一位著名律師曾說過:在一場官司的辯論過程中,如果第七點議題是關鍵所在,我寧願讓對方在前六點占上風,而我在最後的第七點獲勝。這一點正是我一針見血的打贏官司的主要原因。
我國有句俗語說得好,“蛤蟆從晚叫到天亮,不會引人注意;公雞隻啼一聲,人們就起身幹活”。的確,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是說話最多的人,話貴在精,多說無益。
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新聞記者、政治家、出版家鄒韜奮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先生的大會上發表了一句話演講:
“今天天色不早,我願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而屈,魯迅先生是戰而不屈。”鄒韜奮先生隻用了一句話,就將魯迅的精神說了出來。在當時,他的演講被人們譽為最具特色的演講。即便是現在,人們仍感歎鄒韜奮先生演講的簡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