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說話嗎?你說出的話別人喜歡聽嗎?你是否意識到,一個人說話的方式會直接影響到他是否能夠吸引對方注意力呢?在語言魅力上多下功夫,你也可以成為出口成章的人。
1.深沉含蓄,一種成熟的標誌
不懂含蓄的人,其心胸就像一封封被攤開的信,讓人一覽無遺,毫無城府可言。所以,成熟的人應該是深沉含蓄的,不可鋒芒太露,亦不可顯示自己的高明,而應該把鋒芒沉澱在寬廣的胸懷中,含蓄的自我控製,深藏不露方為真正的勝利。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凡是鮮花盛開嬌豔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深沉曆來被推崇為高明的處世之道。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饒人。鋒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樹敵。功高震主不知給多少下屬巨子招致殺身之禍。
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但一定要謹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國濟民的聖人君子似的,還是收斂起你的鋒芒,夾起你的尾巴,掩飾起你的才華吧。
曾國藩一生立下赫赫戰功,但在他率領的“曾家軍”攻破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國之際,馬上給他的弟弟曾國荃寄去一封信,信中附了一首詩:“左列鍾銘右讀書,人間隨處有乘除;低頭一拜屠羊說,萬事浮雲過太虛。”詩中告誡他的弟弟,千萬不能因此而驕傲自大,越有功勞越得低頭做人。
曾國藩給弟弟的警告,語重心長地教誨他的弟弟,要看淡人世間的名利,知悉“隨處有乘除”。曾國藩引用這個典故同時也說明,即使一個人功成名就了,即使成名成家了,也要謙和禮讓。一方麵,名是相對的,滿招損,謙受益;另一方麵,如果你居功自傲,狂妄自大,別人也會不理你那一套。
猖狂、傲慢的反麵是謙遜、深沉。不是表麵的恭敬,外貌的卑遜,而是發自內心地認識到猖狂之害,發自內心的謙和、含蓄,常常能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地方,並能自我克製,懂得進退,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待人以禮。不自是,不居功,擇善而從,自反自省。
深沉含蓄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成熟的人懂得個人的想法應該深藏不露,不讓別人窺探到。這樣可以增加神秘感,不但使別人無法洞察自己的真實意圖,而且還會讓自己顯得高深莫測。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是個寡言少語的君主,讓他權威的形象聞名世界的一句話就是“朕即國家”,簡潔明了又富有氣魄。
一次在宮廷裏的會議,貴族和大臣為了國事爭論不休。他們各抒己見,爭執不下,而路易隻是在一旁靜靜地聆聽,臉上掛著難以猜測的表情。待雙方分別陳述完畢,路易看著兩人不動聲色地說:“我會考慮的。”然後就走開了。
“我會考慮的”是路易十四用來回答各式各樣請求的簡短而有力的答複之一。
路易十四的深沉使周圍的人誠惶誠恐,任他擺布,這正是他權力的基礎。聖西蒙描述他說:“沒有人像他一樣懂得如何抬高自己的言辭、自己的微笑甚至是一抹眼神。他創造了奇跡,威望也因深沉而得到了提升。”
其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年輕時曾經以長篇大論而聞名,深沉含蓄是他後來自我克製和修養的結果,說得越多,自己的秘密和真實想法泄露得也就越多。相反,別人會因為他的深沉而張皇失措。
在絕大部分的領域內,說得越少就顯得越神秘。當學會了閉上嘴巴時,實際上就獲得了更多擁有權力的機會。
因此,成熟的人更應該明白,如果想要用言語懾服別人,說得越多,就越顯得平庸,越不能掌控大局。而你說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說出愚蠢的話。
很多時候,你的深沉會迫使對方自我防衛,他們會緊張兮兮地以各種評論填滿沉默,他們不經意就會泄露自身的弱點,甚至事後還會推敲你的每一句話。你的魅力也會因為別人的關注、猜測而增加。所以,一定要控製說話的衝動。“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話一旦說出口就無法收回。時刻控製自己的言語,譏諷別人的話千萬不要說,否則,付出的代價會遠遠超過得到的滿足。
深沉含蓄,緘默是金。即將做的事不必直說,即使你誌得意滿時,也不可趾高氣揚,已說的話也不必照做。目空一切,不可一世,這樣你不被別人當靶子打才怪呢。
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平定了一場叛亂。李列耶夫是其中的一名叛亂領袖,在叛亂平息後被判處死刑。
行刑當天,李列耶夫奇跡般的把絞刑架的繩索掙斷了。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這樣的情況就是天意,是上天要赦免李列耶夫的罪。
尼古拉一世見狀決定順從天意釋放李列耶夫。可是,確信自己安全了的李列耶夫站起身來,並喊道:“俄國人連製造繩索也不會,還能做什麼大事呢?” 當時尼古拉一世已經簽署了赦免令,但聽到他說的這些話就改變了決定。尼古拉一世說:“讓我們用事實來證明一切吧。”於是他收回了赦免令。第二天,李列耶夫再度被推上絞刑台——這一次繩索沒有斷裂。
點評:
成熟的人懂得收斂自己的鋒芒,甚至故意顯示自己的平庸,以免禍及自身。遵循深沉含蓄這一原則,是韜晦之計,會讓你一生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