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做人要強勢——不可畏首畏尾
做人豪爽,不能畏首畏尾
無豪達之心者,時時會縮手縮腳。
——曾國藩
世界上有兩種人——懦夫和勇者。在懦夫的眼裏,做什麼事情都是危險的;而作為勇者則敢於打拚,迎難而上。如果生活中沒有了風險,也就喪失了一切潛能和機遇。機遇總與風險成正比,唯有高風險才能帶來大成就。為人應該果斷,畏首畏尾是很難取得成功的。
人們都知道曾國藩無論行軍打仗還是為人處世都以“穩”字取勝,其實曾國藩也有一顆果敢之心,這從他遇到事情從不畏首畏尾,做事也極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可以看出。早在他參加科舉的過程中,他的果敢就已有所展現。曾國藩自幼聰穎,9歲時讀完“五經”,便開始學做八股。14歲的時候,令衡州府的八股能手歐陽先生讚不絕口。道光五年在童子府士中更是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這樣一路走來,到最後的進京趕考,曾國藩的考試之路頗為順暢。道光十四年冬天,曾國藩第一次獨自進京,參加次年的禮部春試,也是這一次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失敗。由於恰逢皇太後60大壽,循例第二年增加會試恩科一次。曾國藩在征得父親同意後,決定在京城之中多居住一年。這一年他除了繼續研究經史外,又對唐宋的詩和古文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這一次他又沒被錄取。發榜之後,他立即收拾行裝,搭乘運河的糧船返鄉。途徑金陵,在書肆中見到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愛不釋手。一問價錢,恰與他身上所有的錢相當。曾國藩心中暗自盤算,好在從金陵到湘鄉,全是水路,船票已經買好了,沿途所需也有限。於是他就自作主張把那部心愛的《二十三史》買了下來,並把所帶的一些用不上的冬衣索性當了,湊成回家的盤纏。
到家之後,他先詳細地說清事情緣由,又讓父親看自己購回的書。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看著兒子花費上百兩銀子,買回的幾箱書和已裝滿書的衣箱時並沒有責怪他,反而高興地鼓勵曾國藩,認為湊錢買書並不是壞事,隻是希望他能夠細心研讀。
道光十八年,又逢進京趕考。這次曾國藩如願實現了父輩親族的期望,年僅28歲的他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開始了他的仕途。
從他敢於散盡身上的銀兩買書之舉,足見此人對書的熱愛和為人的果敢,從他回家主動承擔責任可以看出他是何等地有擔當,這樣的人又豈會不成功?畏首畏尾,會局限住一個人的前途,隻有敢作敢為,才能夠謀求發展。
有一則寓言,說一個年輕人在海邊遇到了一個水手,於是他們交談起來。
“你怎麼會如此熱愛海呢?”年輕人問,“那兒彌漫著大霧,又潮又冷,有時還會遇上風暴。”
“是的,但不經常是這樣。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有時,它是溫柔而恬靜的。但在任何天氣,我都愛海。”水手說。
“當一個水手不是很危險嗎?”年輕人又問。
“是的,不過一個熱愛大海的人,是不會過多地考慮那些危險的。我們家族的每一個人都愛海。”水手說。
“那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呢?”年輕人問。
“他死在了海裏。”
“你的祖父呢?”
“死在了大西洋裏。”
“你的哥哥呢?”
“他在遊泳時,被一條鱷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年輕人接著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水手沉默了一會兒,反問道:“那麼,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啊,他是在床上斷的氣。”年輕人說。
“你的祖父呢?”
“也是死在床上。”
“這樣說來,如果我是你,”水手說,“我就永遠也不到床上去。”
安於現狀,畏首畏尾,就什麼風景都欣賞不到,即使是待在床上,還是改變不了必死的命運。麵對問題,如果能夠更加果敢,不再畏首畏尾,誰都做自己人生中的勇者,才能像曾國藩一樣,有所作為。
憑借實力去博弈
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從磨煉中得來。
——曾國藩
大凡強者,身上都有種莫名的威懾力,讓人不自覺臣服。真正讓他們超凡脫俗的原因沒有其他,就是他們的實力。強者從不屑於在別人背後舞刀弄劍,真正的君子依靠他們的實力證明他們的強大。
何謂實力?它不單單指一個人做事情的能力、知識構成,也包括一個人堅強的心誌、毅力和恒心。隻要肯武裝自己,你也能成為強者。
曾國藩是個強者,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他總是在不停地武裝自己。為了金榜題名,他飽讀“四書五經”;為了行軍打仗,他學習兵法。受到別人嘲笑,自省後找出自己的缺點加以改正。吃一塹,長一智。他在挫折中成長為一個眾人仰慕和追隨的人。他不屈服於命運,但也敬畏天命。他並不是天生的強者,可他從沒放棄讓自己變為強者的機會。在這樣的成長中,他培養出了強者的氣質,是實力的累加鋪就了他成功的道路,掃清了沿路的荊棘。
放眼現代,被說成是一夜暴富的李嘉誠,也是一位強者。20世紀60年代,“要武力收複香港”的謠言在香港流傳,港商紛紛移民出國,不看好香港市場。李嘉誠用一雙冷靜的眼睛注視著這一切的發生,他觀察時勢,經過深思熟慮,毅然采取驚人之舉:人棄我取,趁低吸納。他一個人在經濟的洪流中,逆流而行,冒天下之大不韙。從宏觀上看,他堅信世間事亂極則治、否極泰來。
就具體狀況而言,他相信中國政府不會以武力收複香港,實際上道理很簡單,若要收複,1949年就可以收複,何必等到現在?當年保留香港,是考慮保留一條對外貿易的通道,現在的國際形勢和香港的特殊地位並沒有改變,因此,中國政府武力收複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李嘉誠作出“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曆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做是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
於是,在整個行市都在拋售的時候,李嘉誠不動聲色地大量收購。他將買下的舊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產低潮,建築費低廉的良機,在地盤上興建物業。
李嘉誠的行為需要卓越的膽識和氣魄。不少朋友,為他的“冒險”捏了一把汗;同業的地產商,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然而李嘉誠成功了,還從中賺取了巨額利潤。
有人說李嘉誠是賭場豪客,用冒險做賭注,結果隻是僥幸取勝。而實際上,李嘉誠是憑借著自己的實力在博弈。
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從來不看現在有什麼,而是在於他能否不斷完善自己,發揮自己的潛能,堅定地朝著一個目標進發。即使你的實力不足以稱之為強者,但是依然顯現出奪人的魅力,讓周圍的人佩服你、尊敬你。今天的你,是否想到未來的你要成為怎樣的人?是不是也開始武裝自己了呢?
敢做夢才能夢想成真
古之成大事者,規模遠大與綜觀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
人生就好比自己搭建的舞台,心有多大,夢有多遠,舞台就有多大。如果你老是否定自己,覺得自己隻能做小池塘中的蝦,你就永遠沒法體會大海的廣博。人活著就應該給自己一個宏大的目標,告訴自己,你可以做到。
很多人笑癡人說夢,但是倘若連夢都不敢夢,又怎麼能去做成事情呢?許多人麵對命運都有著種種疑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曾國藩的家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六弟自怨數奇,餘亦深以為然;然屈於小試,輒發牢騷,吾竊笑其誌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曾國藩的六弟跟他抱怨說自己的命運實在是不好啊,老是遇到挫折,然後鬱鬱不得誌。曾國藩寬慰他的弟弟說,雖然他也認為六弟的命運不佳,但是隻是小受挫折就發牢騷,顯得他的誌向太小而心中憂慮又太大。君子的立誌,有為民眾請命的器量,有內修聖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才不負父母生育自己,不愧為天地間一個完全的人。曾國藩更是認為,既然你立下了這樣那樣的誌向,再提出各種各樣的借口,就應該捫心自問當初的誌向是不是真實了。
並不是每個人都希望成為憂國憂民的君子,但沒有人拒絕自己擁有一個比現在更美好的人生。那麼就請你開始重新規劃你的人生,給現在原本平淡無奇的生活點染幾抹亮色,不要連做夢的權利都放棄了。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朝陽就是這樣一個敢於做夢並且實現自己夢想的人。他1996年創建愛特信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以風險資金建立的互聯網公司。1998年2月,愛特信引入英特爾和國際數據集團等國際公司的220萬風險投資資金,在比索創辦了一個大型網上中文分類搜索引擎“搜狐”,成為中國第一家全中文、最受中國網民喜愛的網上引擎,同年入選美《時代周刊》評出的全球計算機數字化領域的50名“風雲人物”。張朝陽對於搜狐的目標是成為“中文世界進入互聯網的一個必經之路、中國互聯網的中樞和中國人的網路神探”。
張朝陽屬於敢想敢做的人,他總是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思考,繼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究其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他有自信型的性格,促使了他成就偉大的事業。勇敢自信的人不是自大狂,他們也不會輕視困難,反而在麵對逆境的時候能夠迎難而上,很多人就因為在逆境下未能堅持下來而變得平庸了。如果能在逆境中存活下來,人的心理承受力也就練出來了,自信心也隨之增強。
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發展條件。張朝陽到了美國,周邊的壓力也慢慢隨之而去。因為美國文化不會過分地強調誰是最重要的,引起學生間的競爭和傷害,評優秀生也不隻看分數。同學們都不知道彼此的學習情況,分數是絕對不公布的,隻有老師知道你的研究成果。每個人的發展方向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又給了張朝陽一個輕鬆施展才能、專注自己事業的寬鬆環境,那時的他有了麵對逆境的本事,又尋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目標。
1993年畢業後,張朝陽留在了美國,任麻省理工學院亞太地區中國聯絡負責人。1995年7月,他陪同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訪問中國,安排他們跟朱鎔基副總理的見麵。回到美國後,他就決定3個月內一定要回去,因為回國的經曆讓他感受到一個中國人生活在自己的文化裏是多麼幸福、多麼充實。
回國以後,真正檢驗他的時刻到了,長期形成的堅韌性格讓他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難。他找到了,一個靠風險投資創辦起來的很小的公司。這個公司當時要做互聯網,跟張朝陽想法一致。於是他就開始了艱苦的創業過程,這為他以後創立搜狐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