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中正而外柔,順於萬物,皆說其澤。聖人以說先人,而民忘其勞,以說犯難,民則忘死。非大人不能說於民,而民鹹說而得其正也。
象曰:麗澤,兊。君子以朋友講習。
兩說而合,者莫過於朋友講習也。
初九,和兊吉。象曰:和兊之吉,行未疑也。
以剛正之說,首出門而和人也。守正和人也。守正和人,何往不吉。行豈疑哉。
九二,孚兊吉。悔亡。象曰:孚兊之吉,信誌也。
失位與三,豈無悔也。誌在和人,欲其說,信中不失正,故吉也。夫何悔焉。
六三,來兊凶。象曰:來兊之凶,位不當也。
兊者,陽說隂也。過說於上,柔以來人,使人從欲者也。何以終哉,凶其宜也。
九四,商兊未寧,介疾有喜。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幹居臣位,商量冝製,祗上使下,不敢自安,皆獲所說,必得其慶也。故大速有喜也。
九五,孚於剝,有厲。象曰:孚於剝位,正當也。
隂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處尊而孚於上,隂信於小人消君子之道也。得位正當為人之刑,則下化矣。下之消則上危也。可不慎乎。
上六。引兊。象曰:上六引兊,未光也。為五牽說,信而尚之,柔而匪正也。雖說來矣,豈足光哉。
坎下巽上 渙,亨。王假有廟,利渉大川,利貞。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利渉大川,乗木有功也。
剛下濟而行不窮,柔得位於外,而輔剛,剛誌行而遂通,上下相資,而不相待,雖行散動人自為治,渙也。五之為主,不以形約,不以武禁,通其誌而天下自治,豈人臣之為乎。乃王之命也。當以無為可以至於有廟致亨矣。木之乗則無險矣。不勞而致重於不通,上乘下之能也。施逺而濟其散,治乎中正,而利貞者也。
象曰:風行水上,渙。先王以享於帝立廟。
風行水上,無擁限也。上以發令,不疾而速,逺而承治者也。當其無事也。先王享於上帝,配之祖考,用禮樂之道,致享而已。
初六,用拯馬壯吉。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渙之初,可以散動也。二能濟而巳附之,故顯而行之無畏忌也。壯馬馳騁而得其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象曰:渙奔其機,得願也。
剛能治也,來而不窮,據初相與得願馳騁,何往不至。兼固於三,貪其多,有失渙之道,未之悔也。
六三,渙其躬,無悔。象曰:渙其躬,誌在外也。
渙者散,而隨適可也。雖乗於剛,非其位也。自應於上,可以往而遂其誌矣。散誌適時,何悔之有。
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象曰: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以柔順而上乗至尊,行大人之令者也。羣者,衆之務公之事也。渙衆之公,大吉而光也。若以私也,則丘墟不移,咎歸於巳,巳亦思之不夷矣。可不慎乎。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象曰:王居無咎,正位也。
渙之尊而大號其令,物致其適,散其汗發其濡也。渙王居,大散也。憂在節王者製天下之務,故正其位,行其道,乃無咎也。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象曰:渙其血,逺害也。
應獨者多至於爭,此易之常情也。上獨有應而逺於傷害者,當其渙,得行其誌,從其道也。故血去害逺而無咎也。
兊下坎上 節,亨。苦節不可貞。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製度不傷財,不害民。
剛分而濟柔,柔分而濟剛,剛得中以為主,相資不匱而得其度者,節之通也。過則苦,苦斯窮,不可正也。險者人之難履也,節者人之難從也。說其險能安其節者也,是大人當位而能節,而當其所而得其通也。故天地節,寒暑而成歳。聖人等貴賤而設製度,則財不枉而民不竭矣。節之為道廣矣夫。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製數度,議徳行。
澤上有水,止而不洩,下保其潤,上得其安,節之象也。君子製度數以位,議徳行以守則,無遺之患也。
初九,不出戸庭,無咎。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節者不可以出也。初而慎之,在於密也。不出戸庭,則無由禍患及也。言而復悔,出而後治,則無及巳。剛能辨製,知時通塞,得初節之義也。
九二。不出門庭,凶。象曰: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節者當位而節乃通也。剛居下位,自髙於內,不聽其職,不揚其令位也者,君子之時也。其可忽乎。失時之過,凶咎至矣,不能守節於位也。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不能自節,以弱質而乗剛,居上力小任大,重以至於憂嗟也。此巳之自召也,何人之咎哉。
六四,安節亨。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以隂守柔,當位安節,承主之命得節之道,故能通也。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象曰: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剛以居尊,為化之主,甘於節而以令人也。正位以節,徳之中也。不過不逼,為天下之式,則天下財不傷,而民不害,皆歸徳矣。慶其來哉,誌尚而得其誌也。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象曰: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節者以備其窮也。窮猶節之節苦者也。身安資哉,正之凶也。居極乗剛,易之悔也。其在節極則自苦也。凶其深矣,悔小疵也。又何加焉。
兊下巽上 中孚,豚魚吉。利渉大川,利貞。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渉大川,乗木舟虛也。中孚以利貞,乃應乎天也。
上柔在內,以接於下,而剛得中,柔接而相親,剛中而實信,就巽以從之,故得下柔奉之而剛中,以信而民,莫不化者也。中發之信,恒而及於豚魚,雖豚魚而信,不遺其微小焉,故吉也。利渉大川,乗木而無險也。君子虛其中,而施信於民,故得民之信而可以致重道逺也。信自於中利而以正,囗於天地四時也,而況人乎。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澤降而風加焉,相得澤行也。君子信行,庶其中,感而變化也。故議留其獄,不即其死。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象曰:初九虞吉,誌未變也。
中孚之故在乎初也。速而應感其誠也,故度其誌未變,而往則信終而吉。誌變而有作,不可感也已矣。後之而絶類也。何所安乎。
九二,鳴鶴在隂,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象曰:其子和之,中心願也。
鶴者陽明之物也。而守隂處內,修徳立誠,名達而隱也,上中孚也。求中信以致,雖居隂也,時亦索之。中心願與之為治,同誌而相求也,故公家之有好爵,而相與縻之矣。君子之道在於進徳乎,無隱而不彰,上求下治之本也。故君子而求其母也。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象曰:或鼓或罷,位不當也。
三與四皆為敵,三應於上,四巽於下,對而為敵,鼔以戰之。四附上而大不敢當也,或罷之矣。不勝而懼,或泣之矣。四不我爭,歡巳誌獲,或歌之矣。柔徳之薄,不量其勢,不當於位,不正於分也。
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象曰:馬匹亡,絶類上也。
得位上順而為五巽,隂盛得附,故無咎也。
九五,有孚攣如,無咎。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