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宣王命尹吉甫帥師伐玁狁,有功而歸,詩人作歌以敘其事也。采〈艸巳〉,宣王命方叔南征蠻荊而賦其事也。江漢,宣王命召穆公平淮南之夷,詩人作詩以美之也。常武,宣王自將以伐江北之夷,詩人作詩以美之也。四詩其事略同,而六月、采〈艸巳〉載之小雅,江漢、常武載之大雅,何也?
太史公曰:「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刪之,存者三百一十一篇。」是則秦火之餘,詩亦為完書矣。而凡經傳所引逸詩,是皆孔子所刪二千七百餘篇之文乎?今考之孔子之言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又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未嚐言刪詩也。至趙氏、孟子題辭,始有刪詩之說。而晉世所傳孔氏書序,亦言刪詩為三百篇。皆出太史公之後。夫以周之列國,若滕、薛、許、蔡、邾、莒,其與陳、魏、曹、檜地醜德齊,而獨無一詩之存,何也?將有其詩而夫子刪之歟?當季劄之聘魯,請觀周樂,於時夫子未刪詩也,自雅、頌之外,其十五國風盡歌之。考之今三百篇及魯人所存,無加損也。其謂夫子刪詩者,果可信乎?
魯,侯國也。詩之有頌,著其僭也。獨稱魯侯者,何也?或曰:「魯人因其請王而作,故稱其君為魯侯。」夫既知尊王而請之,又僭王以作頌,何也?或曰:「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於天下,故賜伯禽以天子禮樂,魯於是乎有頌。」今考之頌,皆為僖公而作,曾無一詩及於周公,何也?
執競之詩,小序以為祀武王也,先儒以為祭武王、成王、康王之詩也。夫古者一王一廟,然則是詩也將通三廟而用之歟?
詩有變風、變雅之文,先儒以二南二十五篇為正風,自邶迄豳一百三十五篇為變風。然則成周盛時,齊、晉、陳、衛所得之正風,孔子編詩皆棄而不取,何也?王製曰:「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今考之詩,自成至宣,列國之風無一篇可見;平、桓以後,天王未嚐巡守也,而所編之詩如此其多,是果孰陳之歟?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王者之跡熄,謂平王東遷而政教號令不及於天下也。詩亡,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也。先儒之說如此。夫風、雅體製不同,音節亦異,雅非可降為風也。謂夫子編詩而降之耶,則未編之前,亦不聞名為雅也。
顏淵問為邦,子曰:「放鄭聲。」然衛詩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詩四之一;鄭詩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詩七之五;齊風十一篇,而淫奔之詩四;陳風十篇,而淫奔之詩七;視鄭、衛有過之者。夫子胡不並絕其聲以為法哉?
樂有五音十二律。詩之雅、頌,祭祀燕享之樂歌也,必當時所作而用之,所以協乎五音十二律也。二南,國風,民俗歌謠之詩也,今亦用之於樂,其聲音節奏果能協於五音十二律乎?不知古人因詩以度樂歟?抑因樂以為詩歟?若曰因詩以度樂,則白華、南陔等詩,又將何以為樂歟?
詩自唐、虞有之,書所謂「詩言誌,謌永言」是也。及夫子定詩,獨取周詩,僅及商頌數篇而已。虞、夏之詩皆棄而不取,何也?若曰恐虞詩歲遠而亡,然則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其所聞者非舜樂歟?
戊辰之冬,閱朱子詩集傳、呂氏讀詩記,偶有所疑,輙筆錄之,蓋將就有道而正焉,非願學固哉高叟之為詩也。
三史質疑
遼人之書有耶律儼實錄,故中書耶律楚材所藏,天曆間進入奎章閣。次則僧行均所撰龍龕手境。其佗文集、小說,亡者多矣。
金章宗初年,即命史官修遼史。當時去遼不遠,文籍必有存者,猶數勑有司搜訪事跡。其書又經黨懷英、趙渢、王庭筠諸名士之手。章宗屢甞促之,僅二十年,陳大任始克成編。
金太祖初起事多草創,故實錄所書止此。海陵被弒,諸公逢迎,極力詆毀,書多醜惡。世宗實錄適當章宗承平好文,事最周詳。章宗之事,方分撰述,而衛王被弒,國亦南徙。宣宗怨其舍己立叔,棄其稾於燕曰:「俟還都為之未晚。」在汴諸公複以為請,始撰述之。時中原新經大亂,文籍化為灰燼,故其書尤踈略。諸大臣子孫多死於兵,僅著數十傳而已。衛王實錄竟不及為。國亡之後,元好問述壬辰雜編,楊奐天興近鑒,王鶚汝南遺事,亦足補義宗一朝之事。
金亡,元帥張侯柔收拾金史北歸,中統初送史院,當時已闕太宗、熙宗實錄。豈南遷時並章宗實錄同見遺乎?而海陵實錄何故複存?當正大末,義宗東幸,元好問為史官,言於宰相,請以九朝小本實錄〈馬犬〉以一馬隨駕。豈以太祖、太宗、睿宗、 【 世宗父,實錄十卷。】 熙宗、海陵、世宗、顯宗、 【 章宗父,實錄十八卷。】 章宗、宣宗為九朝乎?不知張侯收圖籍時,太宗、熙宗之史何以獨見遺也。
金諸臣三品以上方許立傳,然多無事業,所書不過曆官歲月而已。四品以下當載者多,而史卻不載。當訪求書之。若夫將相大臣卒於太宗、熙宗、衛王之時者,雖曆官歲月,今亦無所考矣。
金亦嚐為國史,今史館有太祖、太宗、熙宗、海陵本紀。章宗嚐命翰林應奉韓玉修功臣列傳,曰:「是家何幸得斯人作傳耶!」惜乎其書不存。
元好問為中州集小傳,多庶官及文學隱逸之士,所以補史之缺遺。惜其尚多踈略。又所述野史、名臣言行錄,未及刊行,當訪求於其家。
葉隆禮、宇文懋昭為遼、金國誌,皆不及見國史,其說多得於傳聞。蓋遼末金初稗官小說中間失實甚多,至如建元改號,傳次征伐,及將相名字,往往杜撰,絕不可信。如張師顏南遷錄尤為紕繆。
金儒士蔡珪、鄭子聃、翟永固、趙可、王庭筠、趙渢皆有文集行世,兵後往往不存。若趙秉文文集,乃國初刻本,亦多回護,民間恐有別本。
太史齊公履謙嚐言:「金大定中,翰林應奉耶律履撰庚午元曆,最為精密。國家修授時曆時,推算前代曆書,惟庚午曆及唐宣明曆不差。」又言:「太史院舊有宋前後修改曆書因革數百卷,可備修律曆誌用。」其書後歸秘書監。
遼、金大族如劉、韓、馬、趙、時、左、張、呂,其墳墓多在京畿,可模碑文,以備采擇。
金人術藝,若武亢之天文,劉守真之醫術,皆造精妙。當采其事跡,作方技傳。
高麗、西夏皆嚐臣服宋、金,及與遼人戰爭,今於三史,當各附見乎?或別為書乎?
金人入中原,宋臣死節者僅十數人,奉使不屈如洪皓、朱弁輩又數人。而宇文虛中者,既失身仕金為顯官矣,金初一切製度皆虛中所裁定。如冊宋高宗為帝文,亦虛中在翰林時所撰。第以譏訕慢侮權貴被殺。今宋史書曰:「欲因虜主郊天舉事。」果可信乎?甚至比為蘇武、顏真卿,而又錄用其宗人。固曰:「激勸臣下」,然亦何為飾詐矯誣之如是乎?
施宜生邵武人,本名逵。宋政和間,擢上舍第,為潁州教授。汴陷南走,建賊範汝為作亂,宜生從之。賊敗,複北走齊,上書陳伐宋之策,為議事官。齊廢,仕金,累官翰林侍講學士。正隆四年冬,偕移剌辟離剌使宋。宜生自陳「昔逃難脫死江表,義難複往。」力辭,不許。蓋是時海陵謀伐宋,故以宜生往使,以係南士之心,與用蔡鬆年為相之意同。宜生既歸,以辟離剌至宋不遜,不即以聞,被杖。五年,除翰林學士。次年,中風疾。大定二年,致仕。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三。此見於世宗實錄及蔡珪所述宜生行狀可考。嶽珂作桯史乃雲:「宜生使宋,漏言將用兵意,曰:『近日北風甚勁。』又曰:『筆來,筆來。』歸則被誅。」又雲:「海陵既死,後徒單氏被殺。」桉,世宗實錄,徒單氏至大定十二年方死。是皆小說傳聞,修史者可盡信之乎!
宋自太祖至寧宗實錄幾 【 「幾」,李氏鈔本、適園本、徐刻本均作「凡」。】 三千卷,國史幾 【 「幾」,李氏鈔本、適園本、徐刻本均作「凡」。】 六百卷,編年又千餘卷,其佗宗藩圖譜、別集、小說,不知其幾。今將盡加筆削乎?止據已成國史而為之乎?
理、度兩朝,事最不完。理宗日曆尚二三百冊,實錄纂修未成國亡,僅存數十冊而已。度宗日曆殘缺。皆當訪求。
史官修史,在內天子動靜則有起居注,百司政事則具於日曆,合而修之曰實錄。有實錄方可為正史。宋仁宗初,史官修真宗實錄而起居注闕,乃命三司判程琳修大中祥符八年以後起居注,是闕起居注必當補修。龍圖閣學士宋敏求補撰唐文、武、宣、懿、僖、昭、哀七帝實錄,共一百八十三卷。今理宗實錄未完,度宗、衛王、哀帝皆無實錄,當先采掇其事補為之乎?即為正史乎?
宋史官洪邁進言:「國史,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先為一書,仁宗、英宗兩朝繼為一書,神宗至欽宗四朝又為一書。凡大政事,大議論,如禮樂、食貨、兵刑、選舉,皆首尾斷續,不相貫穿。天文、地理、律曆、藝文,每書登載複為煩雜。於屬辭比事之體,若未盡善。乞纂成九朝國史,庶幾法度章程合而為一。」當時亦不及從其言也。周世宗次第削平諸偽,宋太祖因其子母孤弱取之。宋史言「陳橋兵變」者,欺後世也。宰相範質曰:「倉卒遣將,某等之過。」陳大任遼史書曰:「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廢其主自立。」今修宋史,用是例歟?別有說歟?
宋太祖之死,人多疑之。觀長編所載,隱隱可見。如曰:「上不豫,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其言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曰:『好為之。』遂崩。」夫太祖英明如此,疾又未至大漸,果欲屬以後事,何不召宰相共命之乎?翰林袁公桷嚐言:「秦王廷美、吳王德昭、秦王德芳,皆繇趙普以死,今宋史普列傳無一語及之。李燾私作普別傳,姑略言之。」 【 「姑略言之」,各本均同。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一修遼金史搜訪遺書條列事狀雲:「李燾……私家作普別傳,始言:……」此處「姑」疑應作「始」。】 果可信歟?
袁公又言:「天聖三朝正史多有謬誤。神、哲、徽、欽四朝史多所避忌,立傳亦有蕪纇,所宜刊削。徽、欽圍城受辱,北行遭幽,正史不載,當求野史書之。」
先儒以修史為難。昔隋堯君素、周韓通之死,史官不為立傳,蓋難言也。如新五代史諸世家,則曰:「其後事具國史。」今宋自寧宗、金自章宗,已與國家相接。欲盡書之,則有當回護者;欲盡削之,則沒其實矣。如曰:「事具國史」,則金自章宗後僅三十年始亡,宋自寧宗後僅五十年始亡,豈可皆不書乎?況其死事之臣,又豈止一堯君素、韓通而已。
鄭夾漈言:古者修書出於一人之手,成於一家之學,班、馬是也。至唐修晉、隋二書,始用眾手,然亦隨其學術所長者授之。如李淳風、於誌寧則授之以誌,顏師古、孔頴達則修紀、傳。以顏、孔博通古今,於、李明天文地理圖籍之學故也。所以晉、隋二誌,高於古今。歐陽公修唐、五代史,律曆專資於劉羲叟。今之儒者孰為明天文律曆地理之學者乎?
歐陽公修新唐書,凡廢傳六十一,增傳三百三十一,誌三,表四。今三史舊傳當廢者有幾?傳、誌當增者有幾?如宋中興四朝史,諸傳尤少,蓋當理宗初年諸公猶多在世故也。
司馬溫公撰資治通鑒,凡十九年始成。歐陽公修新唐書,十有七年。李燾編續通鑒長編,垂四十年。今修三史,限以歲年可乎?
先儒有言:修史者當得人,得書。司馬溫公修通鑒也,史記、前、後漢則劉貢父,三國曆九朝、隋則劉道原,唐迄五代則範純甫。其在正史外,楚、漢事則司馬彪、荀悅、袁宏,南北則崔鴻十六國春秋,蕭方三十國春秋,李延壽南北史,唐以來則稗官、野史及百家譜錄、正集、別集、墓誌、碑碣、行狀、別傳,皆不敢忽。今三史筆削,宜得其人,考證當得其書,庶幾可傳於世。
至正癸未,勑宰臣選官分撰遼、宋、金史。翰林學士歐陽公玄應召北上,道出鄂渚。餘以三史可疑者數事欲就公質之,適公行役悾惚不果,因書以寄之。趙郡蘇天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