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強以交通設施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資源開發和旅遊業的發展必須以交通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作依托。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處於一種較低的水平,由於閉塞的地理位置、惡劣的自然條件以及資金、技術的缺乏,交通、市政、郵電通信以及旅遊相關設施等較為落後,其中尤以交通狀況最為突出。西部地區旅遊資源過於分散、遠離大中城市、可進入性差的狀況迫切需要加強交通設施的建設,到1998年底,西部地區公路裏程為380124公裏,鐵路營業裏程13791公裏,分別占到全國的29.7%和23.9%。均不足1/3,而二者的路網密度僅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2.4%和42.2%,民航設施相對於區域麵積而言也很少,此三項交通設施都需要不斷地完善。鑒於資金狀況和遊客市場的發展,目前西部地區交通設施宜以公路建設為主,同時結合西部經濟開發發展鐵路運輸,並在極具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重點旅遊勝地或附近城鎮有計劃地建設中小型客運航空站,做到三管齊下。此外,郵電通信、市政設施、旅遊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必須在對當地旅遊資源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在對未來旅遊客源市場的科學預測的前提下,作出長遠的規劃,並按照規劃分期分批、有計劃地進行。
4.大力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的生態旅遊。西部地區由於自然狀況複雜多樣、條件惡劣,開發程度較低,因此許多山嶺、河流、森林和草原多處於原始狀態或近似原始狀態,這為西部地區發展生態旅遊提供了絕好的場所。所以以自然保護區為例,截至1997年底,我國已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926個,西部地區占有283個席位,其中國家級41個,省級138個,市級43個,縣級61個,總麵積達5838.7×104公頃,數量占全國總數的30.6%。但麵積卻占到了75.8%;在保護區麵積前十位的省、市、區中。西部就占有6席,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分列前四位,占全國保護區麵積的68.6%,而雲南則以擁有108個自然保護區而位居全國各省、市、區之首。因此西部地區的旅遊必須在旅遊業發展規劃以及生態環境規劃、資源利用規劃等的指導下,逐步摸索、積累經驗。充分發揮旅遊業與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