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對策(2 / 3)

根據《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況旅遊資源分為地文景觀、水域風光、生物景觀、古跡與建築、消閑求知健身、購物6大類,共74種基本類型。除了與海洋相關的景觀,如“沙(礫石)灘”中的海岸的沙質岸灘或礫石灘、“小型島嶼”中的海洋島嶼、“其他水域風光”的海潮景觀等外,所有大小類型在西部地區都可以找到典型代表,其中地文景觀、水域風光、古跡與建築三大類最為突出。

此外,西部地區還擁有著多項我國甚至世界旅遊之最。如全國最大的瀑布——貴州的黃果樹瀑布,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世界上最深的大峽穀——雅魯藏布江大峽穀,世界上最為宏偉的溶洞——貴州的織金洞,我國遊程最長的地下洞湖——貴州安順龍宮,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樂山大佛,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殿內銅佛——西藏紮什倫布寺的強巴佛,我國最大的銅殿——雲南鳴鳳山的金殿,我國現存最大也是最完整的關隘——甘肅的嘉峪關等。

三、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對策

1.西部旅遊資源應由由點到線、以線帶麵,分層次發展。西部地區主要旅遊資源麵積相對密度較低,分布分散,同時西部地區的經濟普遍處於落後的位置。因此,盡管各省、市、區的資源總量豐富、類型多樣、質量較高,地方政府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把自己發展成為旅遊大省,而隻能采取循序漸進的模式,分層次發展。這種模式具體而言就是由點到線、以線帶麵,首先,集中資金開發知名度高、交通條件好的風景名勝區,積累經驗和資金,著重培育市場;其次,以這些已具一定規模的風景名勝區為節點,帶動周邊較小規模的風景名勝區,並連結成具有一定縱深的旅遊線路;第三,多條旅遊線路相互交織,構成旅遊網絡,帶動整個區域的旅遊業發展。此外,從中觀角度,地方政府在開發本區域的旅遊資源時,也應對旅遊區的結構予以足夠的重視。由於國家級旅遊資源數量的有限和分布的分散,就局部區域而言,單純以某一主要旅遊資源來發展當地的旅遊業是不充分的,還需在中觀的尺度建立合理的資源開發結構,即建立以國家級旅遊資源為核心,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旅遊資源並舉,人文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並舉的開發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實現不同級別、不同類型旅遊資源的有機結合。

2.消除信息閉塞,加大資源宣傳力度。西部地區的主要旅遊資源具有較高的人口相對密度,一方麵可以認為西部地區人均資源量較高,是優勢,但我們必須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即每一旅遊資源雖控製的麵積極大,但控製的人口數卻很少;再加上當地經濟較為落後,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遠不如中東部地區,因此西部地區在本區域內的遊客產出率和潛在旅遊客量均較少,不能滿足本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同時,由於地理與曆史的原因。西部地區長期處於信息閉塞的狀況,內部各省區之間以及與中部、東部的信息交流都較為落後,在西部地區富饒的旅遊資源中,除了少數非常突出的旅遊景點,如西藏的布達拉宮、敦煌的莫高窟、陝西的秦始皇兵馬俑、長江三峽、四川的九寨溝等聞名全國,甚至享譽世界外,其他許多景點雖極具魅力但知之者甚少。因此,西部地區應大力加強當地旅遊資源的宣傳力度。吸引區域內,特別是經濟發達的中東部區的遊客。由於西部地區地理位置閉塞、交通運輸不便、自然環境條件較差,在每年慕名前往的遊客中國際遊客所占比重較高,較東部地區大,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鑒於國際遊客的經濟實力,西部地區應在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努力開拓國際客源市場,將國外遊客引人中國、引入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