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西部建設中藥基地的市場條件
中國西部有豐富的中藥材自然資源和大麵積人工種植的土地及技術條件,但目前在西部各省的“十五”發展規劃及西部大開發規劃中,對中藥材開發的地位提得並不高,隻是作為農業方麵的一種特色產品來規劃和開發,力度顯然是不夠的。我們認為,應明確提出把中國西部建成中國中藥生產和加工基地的新思路和發展模式。
1.市場前景預測。市場前景是區域資源開發戰略形成的關鍵因素。目前不論是從國際市場看,還是從國內市場看,中藥材的開發都有十分廣闊的前景,市場容量極大。據統計,目前國際市場每年銷售的中藥製品達460億美元,且每年都有大幅度的增長。而我國的份額隻有6億美元。這種市場結構明顯地告訴我們三點宏觀戰略決策的意向:一是以天然藥材藥性為特征的中成藥是今後世界性藥品的發展方向;二是中國是中藥材的生產與出口最多的國家,但中成藥的生產與出口能力又是很低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三是中國的中藥發展要以國際市場為導向。可見,把中藥作為西部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有充分的市場前景的。
2.比較優勢保證。根據國際市場前景把中藥作為西部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這隻是個宏觀環境問題,還必須具備比較資源優勢和比較利益基礎,在這方麵西部也是有充分的條件保證的。現以甘肅省為例,試說明這個問題,據調查統計,甘肅省目前在全國中藥材生產與出口量上排第二位,其中許多優質藥材的產量和出口量居全國絕對比重。甘肅省有極為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本草綱目中所列的1892種中藥材,甘肅省就有1500多種,常用的有600多種,目前已開發利用的隻有300多種,發展空間極大。甘肅還有傳統的中藥材栽種技術,2000年定西和隴南兩地區的中藥材種植麵積已達300多萬畝。現人工種植中藥材年產量達4000萬公斤,其中,大黃年產量200多萬公斤,占國內市場的40%,占全國出口的80%以上,白條黨參占全國年產量的70%以上。另外,像當歸、黃芪、紅芪、百合、板藍根等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國首位。所以。不論是從自然資源和品種結構來看,還是從產量和出口規模上論,在中國西部選擇若幹省建設中藥資源基地和中藥加工基地,在全國都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
二、在西部建設中藥基地的戰略選擇
1.品牌戰略思考。從品牌戰略構思西部省區中藥開發戰略和實施方案時有兩點需特別注意:(1)形象構思要與國際標準接軌。我國中藥之所以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不暢,除藥品加工層次低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藥品的品牌形象未與國際藥品的公認標準,即天然藥品或綠色藥品溝通。中藥一詞在外國人眼裏隻是“中國的藥”,無法表明其天然屬性。所以,我省中藥開發的品牌戰略應按天然藥品來開發。(2)西部藥品業的品牌形象不能再走簡單的、低附加值的中藥材的開發思路,而應選擇“中藥大省”或“天然藥品大省”的形象戰略。
2.發展模式選擇。現以甘肅省為例,試說明這方麵的問題。甘肅省現有中藥工業近10家,飲片加工廠50多家,年產值4億多元,中藥工業產值占全省醫藥總產值的1/5多,發展潛力巨大。從發展模式選擇及戰略實施意義上考慮,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是:(1)中藥材規模種植與開發。甘肅省中藥材野生和種植的區域主要是定西地區和隴南地區,有隴西、渭源、臨洮、漳縣、岷縣、禮縣等近10個縣,區域分布集中連片。現在的種植特點是散戶加小規模聯法種植。應利用西部大開發關於退耕還林(草)的政策機遇,實施這些縣的整體“退耕還藥”戰略,“退耕還藥”既有利於開發中藥。又有利於植被建設。(2)設立西部中藥綜合開發試驗區。“退耕還藥”應按整縣整鄉的思路來操作,不受所謂的農村產業比重關係的約束,能發展多大規模就多大規模。西部中藥綜合開發區的建區宗旨應當為:一是“退耕還藥”,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經營;二是標準化生產和進入國際市場大循環;三是以藥換糧,以藥換錢,以藥富縣富民。(3)具體發展戰略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即藥材發展戰略、藥品發展戰略、市場發展戰略、技術發展戰略等。近期重點是要調整思路,先解決規模種植與市場經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