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綜合開發對策(1 / 3)

一、西部地區主要旅遊資源

1.主要旅遊資源的豐度分析。資源豐度是指資源的豐富程度,首先表現為資源的總體數量(資源總產量),從而給人以總體概念。西部地區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著眾多且瑰麗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西部地區共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0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1個、列入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名錄的自然保護區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9處、國務院批準的曆史文化名城31座、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處,分別占到全國總數的33.6%、33.1%、42.9%、17.3%、31.3%、26.5%。其中,重慶的大足石刻、四川的九寨溝、黃龍、峨眉山一樂山大佛、雲南的麗江古城、西藏的布達拉宮、陝西的秦始皇陵和甘肅敦煌的莫高窟享譽世界,均被列入了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而在《世界遺產名錄》中我國共占有23個席位,西部地區有8席,占有率為34.8%。

2.主要旅遊資源的分布密度分析。資源分布密度也稱資源的相對儲量密度,反映的是資源的相對量,具有區域間資源豐富程度的可比性。資源分布密度通常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以單位麵積內某種資源的儲存量表示,二是按一定區域範圍內每人平均擁有的資源量表示。前者是資源總量相對於區域麵積的分布密度,後者是相對於區域人口的分布密度。西部地區主要旅遊資源麵積相對密度遠小於全國平均水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0%~60%.森林公園類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1%。這是因為西部地區麵積廣闊,10個省、市、自治區的國土麵積占到了全國麵積的?半以上,西部地區麵積相對密度數值較小說明該區域上述資源分布相對稀疏,各個資源點之間距離較遠。以新疆為例,新疆地域遼闊。跨越23個緯度和15個經度,國土總麵積為166.04×104平方公裏,但僅擁有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烏魯木齊、吐魯番和吉木薩爾所組成三角地帶旅遊資源較為集中外(1項國家森林公園、5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他級別旅遊資源也較豐富),其他旅遊資源則極為分散。如曆史文化名城喀什位於西部邊境,樓蘭故城遺址、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若羌)位於塔裏木盆地東南緣,克孜爾千佛洞(拜城)和庫木吐喇千佛洞(庫車)位於塔裏木盆地的北緣,喀納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布爾津和哈巴河)位於北部邊境,點點之間距離極遠。這為新疆旅遊資源的規模開發利用帶來了一定難度,也為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西部地區未利用土地——沙漠、戈壁、沼澤以及遝無人煙的叢林山嶺將上述旅遊資源分割開來,給它們相互之間的聯係造成了極大障礙。但也應該看到,這些地方人跡罕至、自然條件惡劣,對一般旅遊者來說是禁區,而對於富於冒險精神的人而言卻具有極強的誘惑力,是探險旅遊的絕好去處。

二、西部主要旅遊資源的類型與質量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國西部地區在旅遊資源數量上並不遜於中部和東部地區,而在資源類型的豐富程度和資源的質量、上則更具優勢。西部地區地形複雜、氣候類型多樣,山地、高原、盆地以及眾多的江河孕育了獨特奇美的自然風光。這裏有巍峨的高山、壯闊的高原、雄奇的峽穀;這裏有廣袤的草原、蒼莽的森林、秀美的竹海和浩瀚的沙漠、戈壁以及明珠般的綠洲;這裏有奔騰直瀉的大江大河.也有水波不興的高原湖泊。陝西的西嶽華山、四川的青城山、雲南的玉龍雪山、長江三峽、黃河壺口、新疆的“天山明珠”天池、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雲南的路南石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青海的青海湖和鳥島、西藏的羊八井地熱等,各具特色。名揚海外。悠久的曆史使西部地區同樣擁有無與倫比的人文旅遊資源。西安半坡、雲南元謀等古人類遺址,西安、銀川、樓蘭等故都古城,黃帝陵、霍去病墓等陵寢墓葬,以及嘉峪關、玉門關等關口要隘等都分布於此。西部還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藏、維吾爾、回、哈薩克、苗等民族廣泛分布,僅雲南一省便生活著24個少數民族。各民族曆史、文化、習俗都互不不同,風情各異。以上這些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遊景觀使西部地區成為我國自然觀光旅遊、曆史考察旅遊、民族風情旅遊、宗教文化旅遊以及登山探險旅遊的絕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