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西部資源開發的現狀和對策(1 / 3)

一、西部資源的開發曆程

1.工業化起步的“一五”時期(1953—1957年)。“一五”時期工業基建的重點已從沿海轉入內地,國家將全國基建投資總額的18?52%投入西部。其中,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近1/4擺在西部(西北地區33項,西南地區11項);國內建設的694個項目中,472個在內地。從空間上看,在西安——鹹陽及其鄰近地區新建了航空、兵器、電子、電力設備製造、棉紡織與印染等5個係列的數十個企業;在蘭州新建了煉油、化工和石油化工機械等企業;在成都新建了航空、無縫鋼管、量具刃具等企業;在新疆克拉瑪依和阿爾泰地區分別新建了石油和有色金屬采選企業,為西部地區第一批新興工業基地奠定了基礎。結構上,與國家“優先發展重工”的方針相合,與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結合,工業結構呈現出“重”的特點,工業部門主要是冶金、機械、煤炭、電力、化學、石油和建材等。

2.“大躍進”和調整時期(1958—1965年)。“二五”計劃對西部工業建設原定的部署是“開展西南、西北和陝豫交界的三門峽地區分別以鋼鐵、有色金屬和大型水電站為中心的新基地建設,繼續建設新疆的石油和有色金屬工業”。而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又打亂了原定計劃。為扭轉“一五”時期發揮地方積極性不夠的正確主張,在當時國內外複雜的大背景下,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追求建立地區完整工業體係,掀起了首先保“鋼鐵元帥升帳”的無數“全民大辦”大中小型項目,工業項目遍地開花不結果。從投資的地域分配來看,重點是在靠近沿海省份的地區(吉、魯、皖、豫、晉)。結果,三年的“大躍進”不僅未加快反而延誤了西部地區工業化的進程。

3.從戰備出發的“三線”建設時期(1966—1977年)。60年代中期,從備戰出發,將全國劃分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地區。集中力量“在‘三線’地區建設一個打不爛、打不亂的戰略大後方”。西部的四川、貴州、陝西、甘肅、雲南和青海六省都劃入“三線”地區之列。特別是川黔陝三省成為“三線”中投資強度最高的地區。當時采取準軍事動員的方式,從東部沿海和東北、華北內遷380個項目.投資1300億元,圍繞兵器、航空、航天、船舶和核武器等國防科技工業,新建或陸續擴建了包括冶金、化工、機械製造、電子、能源等主要行業的近2000個大中型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三線”建設除使重慶、成都、昆明、貴陽、西安、鹹陽、蘭州、銀川、西寧等城市的工業門類增多、實力顯著增強外,還在攀枝花、綿陽、德陽、江油、內江、自貢、樂山、眉山、宜賓、瀘州、南充、遵義、都勻、凱裏、安順、六盤水、東川、易門、會澤、寶雞、漢中、略陽、渭南、金堆城、天水、酒泉、金昌、白銀、隴西、慶陽、連城等形成了數十個新興城市和生產科研基地。

延續近三個五年計劃期(“三五”、“四五”和“五五”前中期)的“三線”建設,使西部地區的發電裝機容量新增1000萬KW,煤炭年生產能力新增8000萬噸,天然氣60億立方米,鋼鐵年生產能力新增700萬~1000萬噸,硫酸180萬噸,燒堿30萬噸,化肥近900萬噸……可以說,“三線”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生產力布局向內陸腹地規模與範圍空前的一次大拓展,把西部的資源開發與工業化推上了新的平台。當然,這一基於備戰、匆忙上馬、受“文革”動亂影響、采取準軍事動員甚至有違常規的大規模建設,其付出代價之大、遺留問題之多,亦和它的業績(為西部地區較為完整的工業體係奠定了良好的工業基礎)同樣明顯與影響深遠。70年代初中期,國家又將主要從西方國家引進的47個以石化、冶金為主的重大成套項目中的23個建在西部,這對提高西部工業結構層次和工業技術檔次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