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快速發展的2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按照中央“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西部各省(區)首先著力運用當地資源,大力發展農業、消費品工業和支農工業,緩解城鄉市場供應的緊張。國家為了支持西部省(區)“提高日用工業品的自給水平”,在四川、貴州、雲南、新疆安排了近百萬錠的棉紡能力;在新疆、內蒙古自治區擴建了毛紡能力。適應南方蔗糖、北方甜菜布局的西移,從“七五”起,雲南、廣西、寧夏、新疆的製糖業發展迅速,分別成為南北方新興的製糖基地。為給國內合成洗滌劑發展建立堅實的原料基礎,利用雲南磷礦量豐質優新建了“雲南五鈉”。為了支援農業,為了解決化肥供應結構中氮、磷、鉀比例的失調,著力開發了雲南、貴州和四川的磷礦,經過20年的發展,在基礎磷酸鹽的國內市場中,三省已占1/3。在大西北,從“六五”計劃期起開發利用青海鹽湖的資源,連續擴建,現已發展成占全國鉀肥產量90%的大型基地。
二、資源開發中存在的矛盾
1.西部地區的資源開發並未使西部地區的經濟獲得應有的發展。由於資源產品價格扭曲、附加值低、產業缺乏關聯度,西部開發的結果並未使其經濟獲得應有的快速增長,當地居民也沒有從這種開發中得到多大好處,甚至越開發越貧窮;而當資源品價格理順時,資源的開采(如石油、煤炭及一些有色金屬礦)大都進入高投入、高成本時期,資源性地區及企業在進入市場經濟特別是開放條件下幾乎沒有競爭力。這樣,西部與東部發展的差距始終得不到有效抑製。目前,西部地區的人均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60%~70%,隻有東部發達地區的1/3左右。
2.資源開發的潛力大,但進一步開發的難度更大。以礦產資源為例,一方麵是因為某些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冶煉本身的技術特點要求耗資巨大;另一方麵,也因為西部地區大部分國土的自然環境惡劣,高山險穀,荒漠凍土,從而使某些礦產資源的開采成本更加提高。
3.資源產業的低水平重複建設嚴重。改革開放後,西部地區的資源產業,尤其是市場較好的行業,低水平重複建設問題相當嚴重。例如,青海省牛絨資源的開發始於90年代初,主要是將牛絨處理加工成針織“牛絨衫”。短短幾年,牛絨衫以其特有的保暖性迅速走進了千家萬戶。“奔羊”、“白唇鹿”、“三鹿”成為牛絨產業的三大名牌。三家企業成了青海的利稅大戶。1997年秋。正當三大品牌旺銷之際,本地市場上突然冒出一大批“雜牌軍”(全省大約有100多家),紛紛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如此嚴重的大量低水平重複建設造成生產能力嚴重過剩。300多元一件的牛絨衫。後來隻賣100多元。高峰時青海省每年要售出100多萬件牛絨衫。現在售出20萬件都困難。
4.資源性產品長遠市場前景廣闊,但近期供過於求的現象嚴重,西部地區資源優勢麵臨新的挑戰。“九五”初期,能源與原材料等“瓶頸產業”與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矛盾日益突出,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立足於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但到90年代末,國民經濟的供求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轉變,供求過剩已延伸到能源、原材料與其他資源產品。西部大部分地區能源與原材料積壓嚴重。如西部地區現在許多煤礦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1998年全國發電量首次出現下降,但西部地區一些在建的水電站將麵臨著電賣給誰的問題。因此,單純寄希望於大規模資源開發,依靠資源優勢加快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已麵臨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