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資源轉化成本和優劣勢問題(3 / 3)

3.我國的工業化為西部地區的資源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優勢。從現在到21世紀中葉,是我國能源原材料消耗增長率最高的時期。巨大的能源、礦物原材料需求主要靠進口是不行的,國家的產業政策必須確保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優先發展。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國西部地區能源、礦產資源“兩源兼富”,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大發展是市場需求的必然要求。同時,西部地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資源開發產業基礎,在能源原材料方麵已形成顯著的產業和技術優勢。例如,西南地區已經形成了水、煤配套能源工業,由電能、黑色金屬、鋁、磷、岩鹽、煤(碳素製品)等構成的高耗能工業,由天然氣、鹽鹵、電能構成的化肥、有機化工、磷堿化工係列。以磷、硫為基礎的化肥係列,以堿、鋁、木材構成的煉鋁和造紙係列等。西北地區的能源、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和紡織等資源型產業也已初具規模。

四、資源轉化的劣勢

1.傳統資源產品的優勢將逐漸喪失。西部地區的工業基本立足於本地區的優勢資源,並以資源初加工為主。這種資源開發容易形成單一的資源性生產結構,一旦這種資源的市場需求發生變化。則帶來職工下崗、就業困難、稅收萎縮、沒有替代產業的技術等嚴重的社會、經濟和技術問題。例如,1995年新疆輕工業中,以農牧業產品為原料的產值占91.45%;在重工業中,采掘工業占53.53%。原料工業占31.34%,兩者合計為84.87%。然而,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發達地區在生產過程中自然資源的投入要素比重將大大降低,這將軟化自然資源的約束。因此,發達地區將大大減少對初級產品的需求,從而使欠發達地區作為主要產品的自然資源及其初級產品的價格下跌,使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欠發達地區在經濟上失去了一大優勢。

2.西部在東西部經濟關係中處於不利的貿易交換地位,西部利益大量地在經濟交換中流失。東部資源稀缺和西部資源豐富形成了東部是資源深加工工業區和西部是資源和初級產品供應地及東部產品銷售市場區的地區分工。在這種分工中,西部的資源和初級產品賣到東部,市場不穩定,附加價值低,回流利潤較少;而東部利用低價進入的資源和初級產品再進行深加工,其附加值較高,再賣給西部,回流的利潤較多。

3.資源豐富可能導致企業不思技術進步、不求降低消耗、不計成本高低。如果資源稀缺,人們就要研究、開發和推廣節約資源的技術;要進行技術創新,尋求新材料和新能源,替代日益稀缺的資源;通過技術進步,尋求新的節約資源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資源豐富,則失去了這三個方麵技術進步的動機和動力。不難發現。“傻大黑粗”、耗能很高的產品,多來自於資源豐富的地區,而很少來自資源稀缺的地方。

4.過度的資源開發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無節製的開發荒地資源,大肆砍伐森林,毀草開荒,為開發礦產而破壞植被,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廢棄的礦坑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也極易形成沙化土地;無節製的城鎮用水和粗放的農業灌溉模式,將會進一步加劇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問題。諸此種種,都會給本已欠佳的生態環境雪上加霜。

5?資源豐富是西部地區形成了惟資源開發為上的錯覺。多年以來,資源豐富成為西部人思維方式和內容中一個必然的程式和虛幻的光環,從而使西部人因資源豐富而自樂自安自慰,將很大的希望寄托於資源豐富這樣一個危險的錯覺上,甚至在今天西部大開發的熱烈討論中還寄望於國家投資大規模開發資源,這將妨礙西部人從一個更新的方式和更廣泛的內容中去思考西部發展的模式、道路和對策。日本人曾經因資源危機感,加強管理、降低消耗、改進技術、出口競爭,成了經濟大國;中國東部一些地區因資源缺乏,引進外資、重視人才、改革體製、發展外向型經濟,經濟得到了迅速成長。所以,資源豐富並非永遠是優勢,有時也是劣勢,西部人要有資源豐富劣勢危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