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自然資源,其質量構成的因素不同。礦產資源的質量一般由品位、有害成分和有益成分的含量、礦物本身的物質結構等因素構成。如鐵礦,我國平均品位在34%左右,絕大多數鐵礦屬貧礦。煤的質量用燃值(相當於品位)、灰分、硫分、磷分、揮發分含量、粘結度、塊度、硬度等表示。土地資源的質量一般用平整度、光、熱、水、肥等土地自然特性來表示,據此將土地資源劃分成適宜、較適宜、適宜性差、不適宜等四級。森林資源質量的評價不但涉及森林結構(樹種結構、層次結構、年齡結構、密度等)、林材的品種、材積級別、用途,還涉及林木的生長情況。因此,對自然資源的質量的評價應結合資源本身質量特征和一定生產部門的質量要求,確定反映自然資源質量特征和滿足一定生產部門生產要求的質量指標,並運用這些指標進行綜合評價。
4.地理分布與地域組合特征評價。自然資源的地理分布影響其開發利用的先後次序和開發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交通方便,距主要消費中心和地區經濟中心近,當地經濟基礎好。有城鎮依托和幹線交通相連的地區的自然資源,就有可能優先得到開發利用,且開發利用的成本低,資源的利用效率也高;相反,交通不便,位置偏僻,且距主要消費中心和地區經濟中心遠,當地經濟基礎差,既無城鎮依托,又無幹線交通相連地區的自然資源,其開發成本高,很難優先得到開發,即使進行開發,其資源的稀缺性也難以顯示出來,利用極不充分,甚至浪費。
對自然資源地域組合特征的評價旨在揭示自然資源之間相互聯係、相互製約的關係,明確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資源對區域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並抓住主要資源或主要矛盾進行分析。許多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之間還存在著相互影響、互相製約的關係。並且在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上,利用、改造自然的方式和措施常常是以各種自然因素的相互製約性為依據的。例如農業生產,不僅要評價光、熱、水、土等條件的分布,還要評價其相互間的時空組合狀況;對於工業,不僅要評價每種礦產資源的分布,還要評價其地域配合,以及各種資源同地質、地震、水文等建廠條件的配合等。隻有這樣才能明確區域該種生產發展的可能性、優勢及主要製約因素。
5.可能開發利用方向及其開發利用的技術經濟前提的評價。首先評價區域資源的可能利用方向和方式:不同的自然資源種類或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與方向,同一類的自然資源或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與方向。如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向外輸煤,也可以建電廠向外輸電,還可以通過利用其他礦產資源(如石灰石、鋁、鐵礦等),發展建材、化工、煉鋁、鋼鐵等生產。然後在此基礎上,提出多種可供選擇的開發利用方案,並對各種方案從技術可能性和經濟合理性兩個方麵進行分析論證,篩選出幾個可行方案。並同時指出各種方案之特點,尤其要特別指出實施各方案的技術經濟前提,以利於開發利用的科學決策與實施。
6.開發利用的效應評價。對自然資源的任何改造和開發利用。都會引起正負兩方麵的效應,它不但表現在經濟方麵,而且還表現在社會和環境生態方麵。隻有正確分析正負效應,綜合權衡利弊得失,才能作出正確決策,並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預先安排預防措施,以減輕負效應的影響。如,關於陝北長城沿線風沙灘地圍繞灌溉農業發展而進行的土地與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正負效應分析。又如,建設長江三峽水電樞紐,開發利用長江水利資源,就應預計長江在正常水位、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時,發電、灌溉、航運、防澇、減災等的最佳經濟效果和最差經濟效果,同時,還應估計開發利用資源可能會引起的自然界的生態變化等,這些變化又怎樣反過來影響生產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經濟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