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西部資源開發的基本問題(2 / 3)

2.數量評價。自然資源數量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確定自然資源的開發規模和自然資源對一定生產部門或區域經濟發展與布局的保證程度。自然資源的保證程度主要考慮兩個方麵:(1)自然資源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當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資源在合適的開發利用強度下的服務年限;(2)對遠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與生產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證程度,即預測資源的遠景需求量。自然資源的種類不同,其數量表示形式或方法不同。如水力資源用理論蘊藏量和可開發實際蘊藏量表示,礦產資源用遠景儲量、探明儲量、保有儲量、近期可利用儲量等表示,熱量資源用單位麵積年太陽輻射量和積溫等表示,等等。但無論采用何種表示方法。都要有利於反映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和利用潛力,並有利於作橫向對比。

在自然資源評價中,通常采用絕對和相對兩種指標。絕對指標反映了區域自然資源的實際規模。相對指標則反映了區域自然資源的地位和滿足需求的潛力。在評價時,首先要搞清區域各類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研究其可能的開發規模和開發後可能產生的經濟價值以及對區域發展的作用,明確區域主要自然資源,即篩選出開發規模大,開發後能產生重大經濟價值,並對區域發展產生重要的帶動影響作用的幾種資源。對於已開發利用的資源,則應研究其數量對現狀生產的保證程度,並根據保證程度和現狀生產在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來研究其區域自然資源的優勢與潛力。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分析自然資源相對量,進一步明確自然資源對需求的保證程度和開發利用的潛力。相對量指標通常用平均占有量等表示,如人均占有量、畝均占有量等。分析比較區域主要幾類資源在數量上的比例關係,以明確區域各類資源的數量配合情況以及對區域產業結構及發展方向的保證程度。如要發展鋼鐵工業,一個區域的煤鐵比至少應達到3:1,要建立一個大型鋼鐵廠需鐵礦10億噸、焦煤15億噸、動力煤4億噸、熔劑石灰石1.5億噸、白雲石2000萬噸、耐火粘土2000萬~3000萬噸、菱鎂礦2000萬噸、錳礦500萬~1000萬噸。

3.質量評價。自然資源的質量評價指自然資源質量的好壞,如水的泥沙含量、土壤的肥沃程度、礦產品位的高低及埋藏開采環境條件的好壞等。旨在考察自然資源的可利用價值和對一定生產部門的適合程度。自然環境因素隻有達到一定的質量標準才具有開發利用價值,也才稱得上自然資源。而這一定的質量標準是由人們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所決定的,受一定時期的技術水平和區域經濟基礎、資源稀缺程度等因素影響。因此,對自然資源的質量評價也應從技術上的可能性、經濟上的合理性(為利用資源所付出的代價為人們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等幾個方麵考慮,並據此建立質量評價標準,依此進行自然資源對一定生產部門適合程度的評價。如鐵礦,在40年代以前,品位在50%~60%以上的鐵礦才有工業價值,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經濟基礎的加強,品位在50%~60%以上的富鐵礦資源大量消耗減少,而同時鋼鐵產品的用量劇增,使得鋼鐵工業大量使用品位在30%左右的貧鐵礦成為可能,也成為必要。目前世界上開發利用的鐵礦石品位最低可以達到2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