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我國城市土地資源配置現狀及對策(1)(1 / 2)

一、我國城市土地資源配置的現狀

目前我國城市普遍為單中心圈層式緊密結構。通過對我國1990年176個人口超過20萬的大中城市的分析,發現結構緊湊型城市占52.3%,較為緊湊但已有若幹分散發展態勢的城市占42%。由於長期城市土地使用的“三無”(無償使用、無限期使用、無流動性)製度,城市土地開發呈外延平麵擴張趨勢,忽視了內涵立體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據有關部門對全國55個城市統計表明,生產用地平均占城市用地的63%,其中工業用地占27.5%。上海市中心城區,住宅用地占28.1%,工業倉儲用地占24.8%,商業金融等占12.2%。南京市工業用地占34%,50.6%的大專院校集中於老城區,市中心新街口地段商業、服務、文化娛樂、行政辦公用地僅占26%。

1.公共產品土地資源配置現狀。(1)城市路網密度低,交通用地比例偏低。城市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礎設施之一,是城市發展規劃和城市增長的基本要素,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城市交通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據1998年年底統計:全國設市城市道路長度14.5萬公裏,人均擁有道路麵積8.3平方米)。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交通需求劇增,汽車數量迅速增長(80年代初,北京的汽車不到10萬輛,1998年已達140萬輛),城市交通堵塞嚴重。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因城市交通堵塞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上千億元,嚴重影響了城市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2)公共綠地少,文化娛樂場地缺乏且分布不合理。根據對全國設市城市統計,截至1998年底,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6.6%,人均擁有公共綠地麵積6.1平方米,與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2至3平方米有了很大的改觀,但與國家環保局下達的建城區綠化覆蓋率≥35%,人均公園綠地≥25平方米的標準還相差甚遠。同時文化娛樂場地缺乏且分布十分不合理,從全國大專院校來看。占全國近16的分布在北京、西安,而落後地區很少,而大專院校很少的蘭州,雖然大部分大專院校分布在安寧區,但卻沒有建立成科教文化區。

2.行政事業單位土地資源配置現狀。(1)分布不合理。由於城市缺乏統一規劃,行政事業單位擁擠在商、埠黃金街道,不但造成土地資產的浪費,使土地資產不能變現,而且與生產區、生活區、商業區交錯分布,形成行政辦公區包圍工廠、住宅,住宅、工業包圍行政辦公區等,給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嚴重影響了辦公環境和阻礙了辦公高效率的提高,既影響了人民的健康和工作,又限製了城市中心商務功能和發揮。(2)利用效率低,存在“寬打窄用”的現象。行政事業單位由於曆史原因,占據著城市的黃金地段,且大部分占地麵積大。國務院55號令規定,劃撥土地使用權必須簽訂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向當地政府交土地出讓金或者以轉讓、出租、抵押所獲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才能轉讓。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必須依法進行土地權屬變更登記,並繳納土地增值稅。這種劃撥土地使用權流轉的複雜手續和土地使用權人受益不大,造成行政事業單位寧可讓土地閑置,長期處於低效利用狀態,也不願進行土地置換。

3.工商企業土地資源配置現狀。(1)分布不盡合理,容積率低。商業是滿足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直接將工業和其他各業產品輸送給消費者的服務業,因而,商業用地適應方便生活的要求,集聚於市中心,交通路口,繁華街道兩側,大型公共設施周圍。而工業區主要要問市區邊緣遷移,自動集結成團,尋求交通方便的低平地帶。而我國城市土地工商企業土地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容積率較低,城市中許多黃金地段被大量的工廠、機關占據,土地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2)土地大量閑置與低效利用。根據原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部分城市用地情況的調查,我國城市土地約4%~5%處於閑置狀態,40%被低效利用,若認低效利用相等於1/4閑置推算,空閑地將占城市用地的15%。1990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麵積1.28萬平方公裏,其中空閑地就多達0.19萬平方公裏,同時,還存在企業辦社會,“大而全,小而全”的重複建設的現象。

4.居民用地現狀。(1)大量商品房閑置、積壓。商品房空置,實質上是城市土地隱形閑置。目前,我國城市空置房麵積很大,而且呈現出增加的趨勢。據建設部統計,1995年底全國累計商品房空置麵積為5040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占了7%;1996年底為6620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占81%;1997年底高達7038萬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占83%。從1995年到1997年,全國商品房空置麵積增長了39.62%,平均每年增長約20%。(2)普通住宅供不應求。目前,我國城鎮普通住宅需求量很大,市場呈現出供不應求的局麵。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麵:全國城鎮人均居住麵積小於4平方米的還有325萬戶,而且還在以每年40萬戶的速度增加;目前尚有3340萬平方米的危舊房急需改造;全國住房成套率僅為55%,尚有45%的住房有待配套;每年有210萬對新婚夫婦需要住房;全國城鎮水平由目前的30%上升到2010年的45%。這潛在的住宅需求一旦轉化為有效需求,將導致城市住宅用地需求大幅度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