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在經濟合理的前提下,盡可能進口木材產品以滿足國內的需要。中國木材資源十分緊缺,隻要有可能且經濟合理,就應該盡量進口木材產品以滿足國內的需要。但因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保護本國的資源和環境,限製甚至禁止木材的出口,因此大量依賴國際木材市場是不現實的。從長遠來看,中國還必須立足於國內,利用我國大量的疏林地和荒山,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林木蓄積量。
五、淡水資源戰略與對策
1.抓好養殖生產,注重改造挖潛。池塘養殖重點應放在提高單產上。目前池塘養殖麵積有發展過速的趨勢,且技術配套不健全。生產與技術服務體係欠完整,所以,今後應把注意力轉向挖潛工作,在現有發展養殖水平上努力提高單產,尤其是單產水麵偏低的地區,應控製池塘麵積的擴大速度,創造條件,把現有池塘水麵充分利用好。應改造池塘,統一標準,使單位麵積、深度及飼料地與池塘麵積的比例等標準化,完善供排水及增氧係統,搞好苗種繁育,健全飼料加工體係,降低飼料係數,提高飼料利用率。加強魚病防治工作,使與生產配套的各環節都充分保障現代化水麵集約精養的順利進行。在近幾年內,北方地區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3750~4500公斤,華中、華南地區平均達到7500公斤以上,全國池塘平均每公頃產量達到6000公斤是完全可能的。屆時全國僅此一項可產鮮魚840萬噸。與此相適應,在整個生產環節中應建立一個全方位的生產與技術服務體係,做好產前、產中、產後生產與技術服務工作,使中國的池塘養殖業走上良性循環的道路,推動整個淡水養殖業的發展。
2.開發大中型水麵,應注重增養殖相結合。對策是:(1)充分利用可養水麵,研究解決有關聯營生產、收益分配以及大水麵養殖的生產技術問題。凡能劃界的要劃界,明確水麵使用權,落實經營權;劃界有困難的或有爭議的,應由上一級政府組織有關方麵聯合開發,合理分配收益,不因有爭議而長期閑置。(2)加強資源保護,穩定和增加水體生產力。對主要經濟魚類要確定禁漁期、禁漁區,保護魚類繁殖,魚類回遊通道要保持暢通,嚴格執行起捕規格和控製捕撈強度,保護湖泊的魚類資源。應堅決製止向江湖排放沒有經過處理的廢水以及盲目圍墾湖泊,保護水體生態平衡,保證大中型水麵水產資源得以永續利用。(3)采取多種形式,充分利用水體。吸收先進地區的養殖經驗,因水製宜,開展以“網圍、網攔、網箱”等為主的養殖方式,在有條件的地方,變粗養為精養,充分挖掘生產潛力,增加大中型水麵利用層次,打破大型水麵“人放天養”的傳統養殖習慣,對水域進行多元化立體開發。稻田養殖應得到重視,充分認識發展稻田養殖的必要性。稻田養殖具有投入少、市場廣、銷路多等多種優越性。有關部門應積極支持和配合,在資金、技術、苗種、飼料等方麵給予扶持,爭取把稻田養殖生產推上一個新的台階。(5)在努力提高水產品產量的同時,還要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水產品質量,以保證適銷對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要注意片麵強調產量、盲目增加放養密度、增加病蟲害風險的傾向。
3.加強漁政管理,保護水產資源。漁政管理是一門綜合性的漁業應用管理科學。當代漁政管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應包括漁政管理、漁業法規和漁業資源等三方麵。中國的漁政管理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今後主要在健全漁政法規上下功夫,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對不同水域及不同的水產資源具體製定相適應的保護條例,同時要兼顧其他的關係利益,使有法可依,有法能依。要有一支強大的執法隊伍,使正確的法規製度真正貫徹落實,對違反者決不姑息遷就,一定嚴懲不貸,在全民中樹立起一種法律保護資源的意識,達到水產資源的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