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挖潛配套應是近中期提高供水能力的戰略重點。通過40年的水利工程建設,全國水利投資1200億元,加上群眾投勞折成資金1200億元,共計2400億元,已形成約1000億元的固定資產,這是一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由於種種原因,一方麵大量的水利工程至今尚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效益,因此,挖掘現有工程供水能力,對於解決中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資源供求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應作為戰略重點。
4.科學研究南水北調,慎重決策。由於中國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極不均勻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相對不平衡性和發展速度的差異性,客觀上存在著水資源地區之間調配的可能性。在以往的區域跨流域調水工程研究中,調入區為了強調調水的必要性和爭取多調些水量,對本區的需水量往往估算過高,超出實際的可能用水量。而調出區則為了盡可能少調出水量,對於當地的用水量也估算過大,調水後對各方麵影響估計也偏高。不論是水的調入區或調出區均對水資源的區域性調配缺乏科學綜合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因為利益傾向性所做的一些研究的客觀性受到損害。
5.海水淡化可能成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可行措施。目前海水淡化技術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技術已經完全成熟化,其能耗指標也下降了將近90%,但海水淡化成本仍在每噸4.5元至8元(不包括運輸成本)之間,而國際上目前每噸也在0.67美元至2.5美元之間,與不包括水利投資的福利性水價1.4元/噸至2.0元/噸相比,價格確實偏高。但是,一方麵,如果加上政府對供水的補貼和供水企業應得的合理利潤,常規供水的價格要高很多(一些地方達3元/噸以上),另一方麵,隨著未來太陽能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和受控熱核聚變能實現商用,海水淡化的成本將大幅降低,我國研究海水淡化技術起始於1958年,起步技術為電滲析,1965年開始研究反滲透技術,1975年開始研究大中型蒸餾技術。到目前為止,反滲透法、多效蒸餾法、多級閃蒸法、低溫壓汽蒸餾法等都在國內海水淡化實踐中有所應用。從國外的情況來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多數沿海國家由於水資源問題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發展潮流。目前,無論是中東的產油國還是西方的發達國家,都建設有相當規模的海水淡化廠或海水淡化示範裝置。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單台產量在100噸/日以上的淡化水廠日產量就已達2300萬噸,僅海水淡化裝置的年銷售額在20世紀90年代就達到了20億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長之中。除了中東和地中海國家,南亞、中亞和非洲也有眾多的海水淡化潛在用戶,海水淡化的國際市場也具有相當的規模。
四、森林資源戰略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