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中國主要資源的分類戰略與對策選擇(1)(2 / 3)

3.提高單產是增加糧食產量的主要方向。我國提高現有耕地單位麵積產量有潛力。目前,中國同一類型地區糧食單產水平懸殊,高的每公頃7500~15000公斤,低的隻有3000~5000公斤。在播種麵積相對穩定的前提下,隻要1996—2010年糧食單產年均遞增1%,2011—2030年年均遞增0.7%,就可以達到預期的糧食總產量目標。這樣的速度與過去46年年均遞增3.1%相比,是比較低的。即使考慮到土地報酬率遞減的因素,也是有條件實現的。目前,中國的糧食單產水平與世界糧食高產國家相比也是比較低的,中國要在短時間內達到糧食高產國家的水平難度較大,但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縮小差距的。通過改造中低產田、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麵積、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等工程和生物措施,可使每公頃產量提高1500公斤以上。

4.改善食物結構,利用多種途徑滿足人民的食物需求。中國利用非糧食食物資源有潛力。中國水域、草原、山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據統計,全國1747萬公頃內陸水域中,可供養殖的水麵675萬公頃,目前利用率僅為69%;可供養魚的稻田670萬公頃,利用率僅為15%;海水可養殖麵積260萬公頃,利用率僅為28%。中國將努力提高現有水域的生產能力,保持水產品繼續快速增長。中國現有草地麵積3.9億公頃,其中可利用麵積3.2億公頃,居世界第三位,若將其中的大部分建設成人工草場,提高草原畜牧業集約化水平,就能增加大量的畜產品。中國山區麵積占國土總麵積的70%,具有發展木本食物的良好條件,增加木本食物的前景也十分廣闊。

5.適當進口糧食,以補國內數量和品種之不足。適時、適度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通過進出口貿易調節國內的糧食供求關係,既是保證我國糧食供給的需要,也是穩定糧食市場所必需的。中國隻要保證糧食的基本自給(國內滿足率保持在90%以上),適當進口糧食是完全可以的,既不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也不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地位,反而可以減輕中國的糧食壓力、耕地壓力和環境壓力,有利於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所謂適當進口就目前而言,就是把我國從國際市場上的淨進口糧食數量控製在1000萬噸左右。

三、水資源戰略與對策

1.堅持水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既要保證水資源開發利用本身的可持續,即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應是可以通過自然界的水循環動態補給的水量;又要保證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即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為保證生態環境的穩定保留足夠的生態用水量。

2.樹立節水型社會思想意識,把節水作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首要對策。水資源在各種資源中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資源,而且不能進口。因此,從長遠看,在中國建立一種節水型的社會,即走一條節水型的社會經濟發展道路,則是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經濟必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必須把節水作為首要的水資源供需平衡戰略,原因還在於如果不實行節水,我國的供水能力不可能滿足高達8000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而通過節水卻可以把我國的用水量控製在6000億立方米左右。據專家估計,不論從社會的還是經濟的條件看(巨大的投資和修建蓄水工程的淹沒損失),我國的供水量難以達到7000億立方米,盡管這隻占中國水資源總量的1/4左右。因此,根本的出路在於提高現有水的有效利用率。使人口和經濟高速增長建立在水資源可獲得量緩慢而有限增長的基礎上,從而逐漸地、穩定地在中國建立起一個節水型的社會。推動節水的最有力措施是理順水價。在過低的水價下,是無法推行節約用水的。我國麵向市場經濟的改革也要求必須改變供水價格嚴重低於供水成本的狀況。